关键词:反腐小说现状问题
一.反腐小说的发展现状
“反腐败”小说正在悄悄地成为建构现实与未来的一种力量。作者以严肃的态度、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国人一道热切关注权力腐败问题,力求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来加入反腐败斗争,这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作者在作品中塑造正气凛然的干部形象来表达对这场复杂严峻斗争的乐观是很好的举动。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深刻的正社会效果,给人以鼓舞,给人以信心。反腐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描述、诊断了前行中的代价与痼疾,表现出了批判的勇气,做出了可贵的思考。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发展全面进入了新的社会转型期,与此同时,文学创作的态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文化多元化、文学多元化的局面逐渐形成,文学边缘化的趋势也在不可逆转地发展。二是在此情势下作家群体迅速分化,作家的良知、责任感、使命感及其严肃的艺术追求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新生代作家,尤其是“80后”的出现更加深了这种危机。其三,与上述相关联,文学创作的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这就是雷达所说的,“都市”正在取代“乡村”成为文学想象的中心;“欲望化描写”成为写作“时尚”,以“欲望化描写”为核心的选材倾向直接导致了官场小说、犯罪小说、都市时尚小说、女性主义小说的盛行。从1999年王跃文《国画》出版以来,10年间,官场小说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统计数据显示,仅仅在2009年1~3月,官场小说品种就达到123种,与2008年全年官场小说约118种相比,持续高温。
二.反腐小说存在的问题
反腐小说是世纪之交十分重要的文学现象,应该说是继新写实小说以后的又一个文学浪潮。这个文学浪潮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参与者之多、影响之广,足以值得写进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主潮史中。这一小说浪潮同“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一样,涂着特定时代鲜明的政治色彩,具有不可重复的历史独特性;而这一小说浪潮出现的社会文化——文学背景,又决定了其总体的文学价值及其文学史地位,无法与从“伤痕文学”到“新写实小说”的历次文学浪潮相比肩。
就具体创作特点而言,反腐小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对当前的政治文化的挖掘,大多处于浅层上,美化某些不该美化的现实,遮蔽某些本质的东西。
这是创作上的一种可悲的倒退。“丰富多彩”的生活,尚没有激发反腐作家的深层思考,很多作品给人的感受是有思索却无思想,或有思想却无深度。《大雪无痕》来说,小说剖析了人性畸变的痛苦和丑陋,呼唤社会正义和良心。这部小说被誉为“反腐败”的“现实主义力作”,所针对的却并非是产生“腐败”的社会性和体制性问题;在反腐题材掩映下,作品实际表现的是主人公周密如何被权力、金钱所扭曲和异化了的人性悲剧。
其二,创作的模式化是许多作品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也是反腐小说艺术上普遍性病灶。
在这些小说中,贿赂是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就连《抉择》中“反腐败”战士李高成的市长职务,竟也得之于郭中姚等人向省委副书记严阵的贿赂。“权色交易”也必不可少,这是官场潜规则中的普遍行为,在这类小说中,这是猎奇猎艳的关键。官商勾结,换汤不换药的耍心机、玩手段,也是反腐小说的通用手段。对于大多反腐小说,看来看去,往往感觉是把这个人物拉进那个故事里,把那个故事放在这个人物上。这不由使人们联想起“文革”中的批“走资派”小说,“文革”后的揭批“四人帮”小说,它们在创作思维上有很大共性。
其三,艺术手法普遍陈旧。
新时期以来,小说在艺术上创新沉淀下的可贵经验在“反腐”小说潮流中几乎没有得到回应。市场需求诱发着作家的创作欲,生发出浓厚的浮躁心理,他们不对作品进行精雕细刻。有的作家一年内竟会创作出几部长篇反腐小说,这样,粗制滥造的作品泛滥于市也就不足为奇了。
“反腐败”小说在新时期得到快速发展,作为对当下历史问题的文学回应,反腐小说还没有抵达应有的深度。“反腐败”小说把腐败的症状当成疾病,对“腐败”根源进行人性化的解释,以大团圆的结局、正义秩序的永恒胜利化解了现实矛盾。反腐小说刻意忽视历史现实的真正问题与症结,以现实主义自命,以现实使命感作为自己合法性的标志。作为新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反腐小说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研究。
【1】雷达:《当代文学审美趋向辨析》,《光明日报》2004年6月23日;
【2】《疲惫的不仅仅是“夏中民”——我看张平的〈国家干部〉》,《文汇报》2004年4月13日;
【3】吴义勤:《秩序的他者》,《南方文坛》2005年6期;
【4】陈晓明:《批评的历史与超越媒体的可能性》,《传媒与文艺》1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5】舒晋瑜《为祖国和人民写作——访作家张平》,《中华读书报》2000.9.27;
【6】张曙光《腐败问题再思考》,《读书》1994年第2期.
(作者介绍:徐梅,甘肃平凉市崆峒区红旗街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