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盛楠
(滨州学院 外语系,山东 滨州 256600)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征,提出针对单亲大学生的具体心理干预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心理健康;大学生;单亲;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8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学习、人际关系、就业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良好心理素质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教育者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高样校中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作为一类特殊群体,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心理学家们开始关注他们.从目前在校单亲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学生普遍生活在不可预期的变化环境中,心理负面情绪较重,容易出现心理情绪的较大波动,给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学校、社会都带来了相应的不良影响.
1 以不同类型单亲家庭为例,探究和比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单亲家庭并不仅仅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但随着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轨迹,配偶因工作原因分居两地、配偶死亡、离异、未婚生子等情况的发生,也可能形成单亲家庭.近年来,随着我国离婚率的持续上升,以及意外事故、疾病等生命风险的加大,总体来看,我国单亲家庭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通过2015年10月对滨州学院外语系1138名大学生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UPI)调查,有效答卷为1138份.单亲家庭大学生人数为4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13%,双亲家庭学生人数为109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5.87%.47名单亲家庭大学生中,有男生8人,女生39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有27人,家庭经济一般或富裕的有20人;长期和母亲居住的有32人,长期和父亲居住的有15人;未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的有45人,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的有2人.
1.1 是否家庭经济困难的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经济条件是满足生活需要的现实基础,家庭经济压力过大往往会给同学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严重困扰,给其造成持续性的沉重心理负担.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得出,家庭经济困难单亲家庭大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者和需要重视的学生比重比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富裕的单亲家庭大学生要高,但差异并不显著.
单亲贫困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心理异常脆弱,这些学生因为面临经济压力和生活困难,很大一部分存在自卑、悲观、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对人生的希望和对社会的信任、社会交往能力较差等各种问题,从而形成了特殊的心理特点.所以说,对这个群体的学生加强心理帮扶尤为重要.
1.2 长期随父亲或母亲居住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面对家庭的破裂情况,单亲家庭的学生比较容易出现无法接受父母分开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尤其是易沉溺在对过去的美好生活的回忆中,当看到同学们与父母嬉戏玩耍的情境时,就易出现忧虑和悲伤的情绪,从而滋生出自卑、自闭等心理.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得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长期与母亲居住的单亲学生中可能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要比长期与父亲居住的学生高,但差异无显著性.长期随父亲或母亲居住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势必惶恐不安,容易感到恐惧和悲伤,害怕被别人嘲笑,害怕失败,严重者甚至会对自己的处境愤慨不已.
1.3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职务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交往是克服个体资源有限性的有效途径,但个体所需要的这些资源是不可能与生俱来,一应俱全的.因此,为了满足个体成长需要,就产生了迫切的交往要求.在我国,与完好家庭相比,单亲家庭所面临的直接困境就是部分社会关系的淡化与缺失,由此造成的资源缺陷对单亲家庭子女来讲是一个重大打击.因此,加强家庭以外的交流则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得出,未担任社会职务单亲学生中心理问题需要重视的学生比例较担任社会职务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
由于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关系等因素的变化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的诸多潜在问题,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如何塑造好单亲家庭学生的健康人格就显得意义重大.
2 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特征
2.1 自我否定,敏感多疑
受世俗偏见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大学生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感.这类学生常表现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不愿意让老师、同学知道自己家里的事情.没有获取足够的家庭温暖,使得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多有欠缺.由于不自信,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协调理想的树立和实现,影响和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另外,单亲家庭大学生比正常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敏感多疑的心理特征,在与人交往时,他们对很多事情的反应过于敏感,容易对别人产生怀疑,这就带来了单亲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困难.
2.2 自闭孤独,逆反激化
单亲带给学生心灵上的创伤是很难抚平的,有的大学生甚至深深地沉寂在失去父亲或母亲的悲痛中长时间不能自拔,情绪持续低落.另外,这种家庭的突变,亲情大厦的顷刻崩塌,使得大多数的单亲大学生出现自闭倾向,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漠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还容易滋生叛逆、仇视的情绪.单亲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你要求我这样,我非要那样”,因其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个人受到伤害或是害怕受到别人的伤害而形成的.另外,逆反心理严重的单亲大学生寄希望借助自己的逆反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获得消失已久的温暖.
2.3 焦虑暴躁,厌学严重
探究单亲大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家庭氛围不和谐导致其自身易产生消极情绪.单亲家庭生活气氛的明显变化,甚至是家长微妙的心情波动,都直接影响了单亲大学生的情绪,造成焦虑、暴躁等不适情绪.
在单亲大学生看来,虽然身边的家长尽可能地掩饰家庭中存在的矛盾,但家庭中确实存在的破碎感已经油然而生,往往容易转化成不稳定情绪.这种经常出现的焦虑、暴躁的情绪波动,势必导致单亲大学生的注意和记忆能力下降,容易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不够认真,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中位于下游位置,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
3 单亲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
3.1 对不同的单亲家庭大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针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应首先“察其言,观其色,”首先得走近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及时发现问题,从中找到单亲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和原因,随后寻找合适的机会与之谈心.
只有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情怀走近单亲家庭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真正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滨州学院外语系从学生入学第一个学期起就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助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按时进行寒暑假家访、学期中谈心等方式,给学生带来具体的帮助.对单亲大学生的教育和帮扶做到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心理减负,帮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意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走出心理误区,帮助单亲家庭子女走出心理阴影.
3.2 开展提高单亲家庭大学生能力的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
现在的90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因为家庭的原因,常常觉得自己是孤独的、自卑的、不合群的,在同学和老师的面前觉得自己抬不起头.只有彻底摆脱自卑心理的束缚,单亲大学生的潜能才会被激发出来.因此,我系组织一些校园集体活动,有重点的将主要任务交付给单亲家庭的大学生,积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增强他们在活动中的组织能力,加强与其他学生的沟通,建立交往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走出狭小的世界,悦纳自我,悦纳他人.
针对有些事情学生不愿意告诉家长和老师的情况,我系开展“说出你的秘密”漂流瓶活动,一些有自卑心理的单亲大学生便可以利用这次活动机会,和同学进行谈心交流,很多单亲大学生通过此次活动找到了知心朋友,老师也可以通过知心朋友了解单亲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用友情弥补亲情,使单亲家庭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阳光,淡化亲情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
3.3 建立心理教育与咨询机制,开展心理辅导沙龙活动
我系专门设立心理教育与咨询机制,通过开展心理辅导沙龙活动,教育单亲家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其与班级同学及同龄伙伴间建立正常的交往关系.帮助单亲家庭大学生探寻自我的问题,走进其内心的深处,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缘由,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和疏导.
对那些敏感多疑、内向自卑的单亲大学生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不仅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找他们谈心,还进行线上和线下双向交流,让他们消除疑虑,化解心结.当单亲大学生在学业和学生工作上取得进步时,我们做到及时发现,并给予学生真诚地赞赏.对于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教师对其付出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走出人生的阴霾.
3.4 强化和家长的配合,共同关注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成长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压力,一方面原因是来自学校和社会,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自身的家庭.因此,对单亲大学生的教育和帮扶不能单单依靠学校的引导,还应该从学生所在家庭,周围社会环境出发,寻找教育合力.
为了保证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应加强老师和家长的沟通.通过建立相应的沟通和联系方式,通过多沟通多探讨,确定了共同的教育立场和教育方法,相互理解,相互支援.老师向家长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家长向老师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表现,随后对症下药,用最科学的方法解决单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就像在苍茫的草原上迷失了方向的幼狮,如果学校、家长能够正确的帮助和教育,他们同样会茁壮成长,最终成为森林之王.教师要努力成为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灵上的领航员,一路上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陪伴他们顺利走向成功的彼岸,成为生活和学习上的强者.另外,只有从学校、家长、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出发,形成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真正促进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谢桂阳,程刚.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J].心理科学,2002(05).
〔2〕丁桂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