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理解教学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与普及

  • 投稿百科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804次
  • 评分4
  • 24
  • 0

于笑迪

(东北财经大学 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教学方法的陈旧是造成高校健美操教学社会实用价值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创新教学方法对于促进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综述对理解教学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途径进行探讨,对其普及的意义进行阐述,旨在于为推动高校健美操教学实现社会化发展的目标,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理解教学法;高校体育教学;应用;普及;途径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18-02

1 前言

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大众健美操这一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健身项目得到广泛的普及,成为大多数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首选项目.因此,为了确保该健身项目普及的持久性,以实现在提升广大民众健康水平方面发挥出更具实效性的应用价值,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力的大众健美操人才,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高校体育教学肩负着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培养与输送优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全面提高自身的社会实用价值,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核心目标.相对于高校健美操教学而言,面对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其发展取向应确立为提高自身的实用价值,以期实现对大众健美操运动发展需求的有效满足.但是,长期以来,实用价值低下一直是影响与制约高校健美操教学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顽疾.造成此症状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强制性教学方法的滥用最具代表性,其后果体现为致使学生的健美操学习效果仅仅是掌握几种健美操的动作编排套路而已,而对于健美操运动深邃的内涵以及重要的社会实用价值缺乏必要的理解与认知,其编排的创新能力、对于健美操运动的推广能力严重缺失,因此,学生健美操学习的效果很难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由此可见,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健美操教学社会实用价值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创新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理解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理解又称之为了解或领会,是社会个体通过大脑对事物进行分析而形成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理解教学法是一种以建立师生间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以及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以达成师生间的有效对话与交流为手段,用以培养与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新型教学方法.该教学法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意识的培养.另外,理解教学法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本条件,因此,该教学法的应用对于营造健康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环境的有机优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实现了从理念到体系、从模式到方法的全面变革,诸多彰显创新意义的新型教学方法得以研创与运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理解教学法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强调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全面培养,其核心理念完全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高校健美操教学实用价值低下的弊端,通过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其健美操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对于健美操教学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应用与普及理解教学法,是一种彰显实效意义的创新行为,具有较为显现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3 理解教学法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3.1 创新教学内容体系,为理解教学法的运用创造条件

理解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表征着社会个体对于事物本质的了解与认识程度.因此,在不同社会时期或社会领域,对于理解内涵的解释也各不相同.现代理解观认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理解应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达成有机的一致性.因此,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理解应注重对关爱意识的传承,强调对人的社会生活的关注,以便于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交流提供保障.健美操作为高校体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重要的健身功效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元素.因此,在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为了推广与普及理解教学方法,要求健美操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突出健康教育与生命价值为主流,使得学生在健美操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切实体验到学习健美操技能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感悟健美操运动深邃的健康内涵,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参与健美操运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能够伴随其社会生活的全过程.

3.2 营造健康和谐教学的环境,为理解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保障

教学环境是由一切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因素所构成的体系,是教学活动赖以开展的必要条件.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理解,包含着认同、宽容、尊重与关注的含义.因此,为了确保理解教学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与实施,要求在教学环境的营造过程中,必须要凸显健康与和谐的特征.教学环境是由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所组成,相对于健美操教学而言,其物质环境主要是由教学场所、教学器材等基础条件所构成;而精神环境则是由师生关系、教学传统、教师人格、学生态度等诸多相关因素所组成.在一般情况下,物质环境具有固定性,而精神环境则具有明显的可变性.由此可见,为了营造适合于理解教学法运用的教学环境,应以精神环境的优化与整合为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强调对凸显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平等以及相互支撑特征的新型师生关心的构建,用以彰显教学环境的和谐与健康,进而为开展行之有效的理解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3.3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满足理解教学法的运用需求

在素质教育以及和谐理念的引导与促进下,构建人文化的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健美操融合了体操与舞蹈的基本动作,并伴以节奏明快的音乐,是一项韵律十足、动感强烈的体育健身活动,在增进体质的同时,带给人轻松愉悦的感受.在传统的健美操教学中,因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使得教学模式的构建存有严重的弊端,主要体现为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手段的择用以及教学评价的采取等方面以满足达标测试为核心,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与强制性.使得学生在健美操学习过程中只能够为达标而学习,因而无法达成对健美操内涵与功能的全面理解.由此可见,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构建凸显人文化的教学模式,消除因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而造成师生间关系的紧张,摒弃狭隘的“唯成绩论”教学观念,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意识的有机唤醒与培养,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为实施理解教学提供保障.

3.4 研创实效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为理解教学法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支撑

教学评价是构成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传统的高校健美操教学评价以达标测试为唯一标准,不仅具有局限性,同时还凸显强制性,是诱发学生学习压力增加、学习兴趣下降以及对于健美操内涵的理解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变革现有的教学评价,将达标测试这一传统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转变成为一种辅助手段,将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并有效地充盈人文化元素,构建起凸显开放性、理解性的教学评价体系,用以开展彰显交往、合作的教学活动,使之成为实施理解教学的重要基础.这不仅有助于理解教学方法的推广,同时,对于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的发展,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 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普及理解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4.1 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全面发展

师生关系是在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特殊人际关系,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的高效健美操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不仅突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更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由此造成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其自主意识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只能够被迫地进行接受式学习.在此充斥强制性特征的教学活动中,会导致师生间的关系紧张,无法达成师生间通畅的信息沟通与情感交流的渠道,因而造成教学效果低下的严重后果.理解教学法以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强调师生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与信任,促进健美操教学环境的净化与和谐.使得师生在畅达的信息沟通与情感交流中,消除彼此间的隔阂,确保学生对于健美操自主学习意识的有机生成,实现对自身理解能力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健美操学习的实际效果.

4.2 推进健美操教学内容的人文化进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理解教学法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彰显人文化的教学特征.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运用理解教学法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于健美操相关理论与技能的把握,同时,更能够促进与引导学生对健美操文化内涵的理解.因此,在健美操教学内容的设置过程中,应注重对人文化元素的融入,进而建立起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并存的教学内容体系,用以确保学生在健美操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对自身体质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4.3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理解教学法的另一重要职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形势下,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个性代表着学生的性格以及有别于其他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发展取向,培养学生的个性有助于学生自我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通过对理解教学法的运用,来强化对其个性的培养,促使其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得到有效的发展,进而加强学生对于健康第一思想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形成良好的参与健美操健身活动的习惯,确保其终身体育思想的自主生成与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勇.论理解性教学[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4.

〔2〕靳玉乐.理解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黄继玲.论理解性教学[D].重庆:西南大学,2006.

〔4〕刘志里.走向理解的教学评价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