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洲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依旧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尤其是与一流研究型大学相比,地方高校又有何独特之处?黄兆信教授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作出了自己的解答,首先对创业教育内涵、要素和核心问题做出清晰的界定,并基于利益相关者、创业型大学、生态系统、内创业四个理论视角全面剖析了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提出了岗位创业:创业教育新模式,即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理念的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全校性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最后还提出双向融合是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丰富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促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多元化转型路径的探索具有积极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黄兆信;《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创业教育转型;岗位创业;创业教育“双向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01-04
[收稿日期] 2015-01-05;[修回日期] 2015-01-26
[作者简介] 徐小洲(1964-),男,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创业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就业和创业教育工作,并将创业作为国家战略。过去十余年中,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最初的九所试点院校发展到几乎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过程。可以说,创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变革。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依旧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和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支撑。随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化,关于高校创业教育多元化发展模式的讨论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与具有区位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的一流研究型大学相比,地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有何独特之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及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有何不同?从理念、政策、制度、路径等四个方面看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模式及其实施路径又有何独到之处?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多元化发展模式在政策层面又应该进行哪些相应的调整?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着诸如此类的难题。黄兆信教授《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1]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上述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答。
一、创业可以教吗?
“创业可以教吗?”这是一个备受争论的命题。有的观点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有人人认为,创业知识与技能只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得到传授,以高校为主体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并不能真正起到培养创业者的作用。可以看出,上述两种观点之间争论的根源在于人们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界定以及创业教育有效性的评判不一。一些调研表明,虽然有的高校创业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学生毕业后真正创业的人数很少,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创业成功的例子更是少数,创业教育的成效并不明显。也有调研表明,“大部分的经验研究证实创业是可以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方式进行传递的”[2]。
在《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一书中,作者对创业教育内涵、要素和核心问题做出清晰的界定,使读者一目了然。该书指出:创业教育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对创业的基本认知,这种认知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结构,可以作为大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创业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作为思维、推理和行动的独特模式,创业需要想象力、洞察力及创造性整合资源的能力。作者提出,创业教育必须考虑到三个要素:基本要素人、基于传统教育又超越传统的教学方式、外部环境与政策的变化。基于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判断,作者提出了创业教育面临着五个核心的问题:创业教育的内涵界定及其理念核心是什么?创业教育如何实现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应该如何培育创业文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遵循何种路径?如何营造支持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这些问题是高校创业教育转型过程中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者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路或切入点。
地方高校通过创业教育的开展,将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并通过系统性的活动提高学生创业知识与技能,最终提升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此,黄兆信教授提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必须转型。他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群体应该以“创业唤醒教育”和“创办企业的教育”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知识。为了保障创业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应该考虑通过怎样的组织变革与创新过程,推动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他认为需要思考高校创业教育的整体框架,包括其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投入与产出分析、环境分析等不同部分。这个观点对只重投入不计产出的创业教育,尤其是资源本来就有限的地方高校来说,是极富远见和指导价值的。
二、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创业教育
黄兆信教授从利益相关者、创业型大学、生态系统、内创业四个理论视角,全面剖析了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一)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创业教育成功的基础在于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各利益群体的协调沟通、不同组织机构的互动学习。如:Brennan认为,创业教育的过程和活动既是嵌在大学系统内部的,与大学外部也有密切的联系[3]。
当前,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如此低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目前高校创业教育仍然处于封闭运行的环境中,缺乏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全社会共同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的氛围尚不明显。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绝非高校自身所能完成。创业教育应该是大学、政府部门、地方教育机构、企业家、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大部分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更多的是从高校自身的维度出发探讨创业教育的模式与推进策略,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创业教育,着力构建创业教育机制——高校、政府和企业等各方力量之间分工合理、良性互动,最终形成全社会参与的高度开放性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需要包括学校、企业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创业教育亟需校外资源的整合。
(二)创业型大学视角
创业型大学的概念比创业教育更广,包含了创业教育。如:Kirby认为,创业型大学的概念比学术创业、技术转移、创业教育的概念都要广,因为创业型大学还包括组织结构、领导、控制系统、人力资源和组织文化等一系列特征[4]。因此,只有全校范围的实行创业教育的大学才能称为创业型大学,而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水平高低也可一定程度上通过创业教育的层次或范围来衡量和比较[5]。
作者认为,在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浪潮中,创业教育必然也面临着深刻的转型。大学创业教育如果仅仅是将大学作为研究的自然边界,而很少涉及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与地区创业生态系统的关系,那么,这种创业教育难以成为创业型大学的主要特征。
(三)生态系统的视角
黄兆信教授提出,在生态系统观之下,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如何整合系统内部的资源、如何充分发挥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耦合作用,保持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对于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应当从观念、组织和制度的不同层面真正转型为创业型大学,将创业作为一所高校的核心理念,培育以鼓励创业为主体的大学文化,将高校的内部变革与创业教育、创业活动的实践结合在一起。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观点,无论对创业型大学建设,还是创业教育都极富启发性。
(四)内创业理论的视角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F. Drucker)曾在其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把企业内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称之为企业家型的管理者,即内创业者[6]。黄兆信教授认为,内创业者的培养对高校师资架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它需要高校建设一支既具有专业背景,能从事学术研究,又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够将创业元素融入专业实践和专业研究的“双师型”师资队伍[7]。这种教师队伍在创业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欧美名校已较为普遍,但对我国地方高校挑战颇大。因此,学校课程的设置不应过多地站在成功企业家、创业者的角度,以免让学生产生疏远感,而要更多地站在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立场,以中层人员如何在企业中从事创新活动为切入点,辅以务实的操作经验介绍,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共鸣,也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四个理论视角,黄兆信教授提出了高校创业教育转型的四个维度的理论框架:理念转型、实施路径、课程体系构建、保障机制。这是该书的重要理论贡献。
三、岗位创业:创业教育新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就业和创业教育工作并将创业作为国家战略,社会各界对创业的呼声和关注度亦越来越高。作为激发人的创业精神、培育人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其发展动力应该是内生性的,即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文化历史的特性相融合。
黄兆信教授对美国和欧洲创业教育转型发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演进历史和特征做出深入的分析,并根据温州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新模式。
作者试图归纳创业教育的“温州新模式”: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理念的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全校性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他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可操作性的分析,对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转型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一)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理念
黄教授认为,创业教育首先要在理念上进行三个转型:从提高就业率向提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转型,从创业实践教育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转型,从培养自主创业者为主向培养岗位创业者为主转型[8]。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以岗位创业为导向,包括以下特征:以融入高校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为出发点,以全体在校大学生为培养对象,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9]。从交易成本理论来看,这种理念能以最少的成本带来最大的收益。该书还详细分析了以岗位创业为导向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具体的实施环节。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黄教授认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对二者来讲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创业教育来讲,缺乏一定学科领域的支撑和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创业教育的开展就成了无源之水,也不能吸引大学生的重视和参与。专业教育反映了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相关交叉学科的前沿信息、相关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前沿成果,这些都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
创业教育自身所具有的鼓励创新、敢于冒险、把握机遇、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资源的获取与配置、创业团队的选择、创业中的技巧、创业法律法规等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将自己专业领域中的最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何更好地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如何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创新成果[10]。
这一思路有利于破解原先创业教育资源各自为政、离散的发展格局。
(三)全校性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
该书提出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模型,具有创新意义。作者认为,创业教育必须做好面向全体学生的顶层设计:满足不同类别学生需求的多样性设计,将传统的以培养少部分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为主转变为培养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主。作者认为,要促使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持续性设计、推动创业教育运行机制成长的长效性设计、形成专业教师内源性支持的引导性设计。
四、“双向融合”: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者描绘了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未来的蓝图:“双向融合:高校创业教育要与社会相融合,培养能在经济、文化、社会资本和身份等方面充分与社会融合的创新型人才,不仅要从制度完善、课程建设、师资配套等方面着手,更要从深层次的战略角度来考虑当下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诉求”。它包括: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帮助创业者实现经济融合;岗位创业者与创业者培养融合,助推社会资本融合;校内创业教育与校外创业教育融合,形成创业文化融合;个性教育与再社会化教育的融合,强化创业者的身份融合[11]。
在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之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势必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立足中国的国情,需要不断推动创业教育的改革。黄兆信教授提倡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重视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和创业类专业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提升专业教师对创业教育的内源性支持,建立起一整套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机制,对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本土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一书的出版,对丰富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促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多元化转型路径的探索具有积极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黄兆信,王志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 Gary Gorman, Dennis Hanlon, Wayne King. Some 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erpris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or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a ten year literature view.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April-June 1997(15):56.
[3] Brennan, M.C.& McGowan,P.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and Research,2006,12(3): 144–164.
[4] Kirby,D.A. 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in the UK: Applying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to practice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6,31(5):599–603.
[5] Yusof, M.Categories of university-level entrepreneurship:a literature survey[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2010(6): 81-96.
[6] 彼得-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0.
[7] 黄兆信.内创业者及其特质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9):85-90.
[8] 黄兆信.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3(6):144-149.
[9] 黄兆信,曾尔雷.以岗位创业为导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12):46-52.
[10] 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11] 黄兆信,等.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4(8):87-91.
[编辑: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