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内涵式发展模式及其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应用

  • 投稿剑圣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817次
  • 评分4
  • 66
  • 0

胡丽伟 罗伟明 (浙江中医药大学)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以及十八大报告中都对本科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由此可见,内涵式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促进办学水平以及教育质量提高的必经之路。在这种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作为本科高校方阵中的一个新成员,应该把握机遇,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为基础,对教育教学制度和模式进行不断深化改革,正确处理经济与教育、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推行人才培养战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打造学校特色,促进“树人重立德,为国育英才”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对于全面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内涵式发展模式概述

教育的发展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外延式和内涵式两种,其中外延式主要就是以增加投资力度来扩大规模为依托,促进教育发展的速度,我们将其定义为数量发展型模式;而内涵式发展则主要是以较低的成本促进自身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我们将其定义为效益型发展模式。由此可见,内涵式发展模式是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基础和前提,反对盲目数量扩张,而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主要思路,在质量、规模、速度以及效益等方面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在高等院校的发展中,这两种模式并不是相对立的,而是结合、统一在一起的,任何一所院校如果没有雄厚的资源、足够的校舍以及完善的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其教育和科研工作就不能正常进行,更不用说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了,因此外延式的发展模式为高等院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高校发展的初期和中期主要是以外延式模式为主的,主要表现为学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加大资金投入,对学校的规模进行扩大,加快发展步伐。然而,当学校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更多的资金投入已经不能对学校的发展起到更大促进作用,此时,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备等的利用率已经达到最大,教学资源的共享率也达到了极限值,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要对发展模式进行转变,从外延式转向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它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根本途径,内涵式发展的应用对新建本科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其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砝码。

二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内涵式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现阶段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也逐渐步入了大众化阶段,在这个时期,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我国高等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同时也是其共同目标,内涵式发展是其必由之路。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其现阶段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着文理分割、重工轻理、过度的功利导向、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新建本科院校在基础课和公共课的教学中对学生培养不足,学生对专业的发展以及研究方法不了解,专业基础阶段实习实训环境及社会服务能力和质量等都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再加上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学校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需要,只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对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知和责任教育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集中在一起就造成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低下、个人利益至上、团队意识匮乏、职业道德普遍缺失,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事业的进步都产生了极大的限制和约束。内涵式发展模式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对自身进行明确的定位,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对发展中的数量、效益、质量等进行有效平衡和调整,通过优势学科专业带动弱势学科专业,进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新建本科院校采用内涵式发展模式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三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中应用内涵式发展模式的措施和途径

1 合理控制和调整资金投入,完善专业的教学条件

完善的资源配置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发展进程中必须对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践进行强化,并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管理,建立以学科为基础的跨专业实践教学中心和两级管理体制,使学校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同时新建本科院校还应该对教学实践进行规范化管理,通过高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实践效果,新建本科院校还应该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通过对社会优质资源的积极吸纳,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多元化发展。最后,新建本科院校在现有办学资源条件下,应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积极引进优质教学资源,进而实现学与研相结合。

2 重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行人才战略

在教育内部资源中,人才是最具有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的资源。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自身进行明确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战略,并在实践中贯彻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就办不出高水平的学校。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从重视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着手,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各种方式为教师提供发挥才能的场所,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促进其价值的实现,进而使学校能够吸引教师人才、留住教师人才、激励教师人才。另外,学校还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价值的实现,进而促进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加强社会服务和对外合作实践的开展

任何一所院校单纯依靠自己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得到好的发展的,必须要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对自身进行完善和促进。新建本科院校不仅要加强与外部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充分开放的国际教育平台,积极研究外国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科研成果,对自身的办学机制进行完善,同时还要加强与同类院校之间合作平台的建设,最大可能地利用教育资源,确保学校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实施。

总的来说,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协调的发展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内涵式发展模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其发展中,学校应该始终坚持内涵式发展模式理念,在前期外延式发展的基础上,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为首要任务,使办学综合实力全方位提高,切实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成果发布

近日,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在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成果《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发布会。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项目由来自华中师范大学、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家开放大学、CERNET网络中心、湖南省教育厅、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参与编制工作。

《报告》显示,经过前期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上已经度过初期的起步阶段,进入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总体发展速度较快。

基础教育信息化方面,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初具规模,宽带网络接入情况、信息化学习终端覆盖率等指标均有较大提高,但中西部、城乡数字鸿沟依然较大,均衡发展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总体上还不高,教师最常使用的教学工具是PPT,最常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科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最常应用信息技术的环节是授课、备课、教研。教师最需要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是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和课件制作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专用学科教学工具、协同备课和教研系统等使用率还不高,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总体水平还很有限,“三通两平台”正在全面推进,提升应用水平仍然是需要关注的焦点。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我国高校普遍比较重视信息化,半数以上的高校发布了专门的教育信息化规划,超过90%的高校列有专门预算,信息化基础设施总体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校际差异较大,“985”工程高校、“211”高校发展水平明显较高。应用系统也相对普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比较普遍,但多处于浅层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区域、校际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亟待加强。(黄蔚)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