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五年“十大流行语”看青年价值观的嬗变与培育

  • 投稿dhch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308次
  • 评分4
  • 25
  • 0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胡晓敏

摘要:“十大流行语”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流行,既折射出五年来我国的社会面貌及社会心理,又反映了青年价值观的变化。本文梳理了“十大流行语”的类型和基本特征,以此阐述青年价值观的嬗变,并以流行语来积极培育和推进青年价值观教育。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十大流行语;青年价值观;嬗变;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16-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中美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编号:浙社科规[2012]4号、2013年浙江省教育厅思政专项课题“‘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研究”(编号:Y201329413)的阶段性成果。

流行语,是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青年作为流行语言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与流行语有着天然的亲近。从2008年开始, 《咬文嚼字》杂志社逐年发布了上一年度的“十大流行语”。五年来, “十大流行语”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流行,既折射出五年来我国的社会面貌及社会心理,又反映了青年价值观的变化。党的+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因此,研究“十大流行语”,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变化轨迹,积极推进青年价值观教育。

一、五年“十大流行语”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依据,流行语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领域可简单划分为以下三类:

1.社会热点类流行语。刚刚过去的五年是我国社会深刻变革的五年,也是改革发展克难攻关、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五年。“十大流行语”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例如,2011年“十大流行语”之“我反正信了”:当年7月23日,在温州附近发生一起两列动车追尾的重特大交通事故。抢救中有关人员曾把一辆车的车头掩埋于地下,为此有媒体记者询问原因,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回答:现场有一个泥塘,影响施救工作,把车头埋于其中是为了便于抢救, “至于你信不信, (停顿)我反正信了”。该回答立即引来一片质疑。后来“我反正信了”被广泛使用,多指说反话、真不信或者无厘头的搞笑。再如,“山寨”、“蜗居”、“中国式”等,都是社会热点类流行语的代表。

2.文化创意类流行语。党的十七大以来,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共识。近五年来,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为代表的的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十大流行语”也有直接的体现。例如,2010年“十大流行语”之“围脖”:与“微博”谐音,是“微型博客”的简称,“织围脖”即“写微博”。“微博”由于使用方法更简便,信息传播更迅捷,因此深受广大网民青睐。在全民“围脖时代”,不仅名人热衷于“织围脖”,普通人也乐于成为“织男” “织女”。再如,“亲”、“非诚勿扰”、 “忐忑”等,都是文化创意类流行语的代表。

3.思想引领类流行语。五年来,党和国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在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社会正气也得到进一步弘扬,涌现出一批引领思想的流行语。例如,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正能量”: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当下,人们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再如,“不抛弃不放弃”、“给力”、“最美”等,都是思想引领类流行语的代表。

二、五年“十大流行语”的基本特征

《咬文嚼字》杂志社推选、认定“十大流行语”,提出了要遵循“时尚性”、“大众性”和“具有某种表达效果”这三个条件。五年来,据此共推选认定了50个“十大流行语”,它们既呈现动态的变化趋势,又有内在的联系。

1.关注视野更加开阔。五年的“十大流行语”关注的视野更加开阔,既有重大政治事件,又有社会现实问题,既关注于教育、医保、环保、住房等社会“大民生”,又聚焦于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例如,2008年“十大流行语”之“和”: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和”字成了举世瞩目的一个词。全世界人民都看到中国人一直以来对“和”的追求,对“和”的热爱,希望全世界都能实现“和平、和睦、和善、和顺、和衷共济、和和美美”的美好愿景。再如,2012年“十大流行语”之“舌尖上”:从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追捧,使得“舌尖上”成了饮食文化的“代言人”,继而衍生出“舌尖上的快乐”、“舌尖上的爱情”等一系列流行语。

2.公平正义鲜明明显。2012年11月,人民日报、人民网共同发起了“十八大热词”的专题调查,对于“下个十年,你对社会保障有何期许”,36.59%的网友最期待的是“公平”,票数是第二位的两倍还多。这说明,社会公平已成为每个公民基本的价值诉求。“十大流行语”中也有许多热词体现出民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例如,2010年“十大流行语”之“拼爹”: “拼”是比拼的意思, “拼爹”拼的是“爹”的地位和实力。“我爸是李刚”就是典型的“拼爹”语言,反映出民众对社会不良现象的不满情绪。其它诸如“钓鱼”、“二代”、“躲猫猫”等流行语,都体现出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

3.网络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微博、微信、手机等新兴网络媒体的应用与普及,人们的思维习惯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在广大青年群体中,网络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也对语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流行语,它们能够敏锐地感知社会现实,受网络新媒体的影响日益凸显。例如,2009年“十大流行语”之“秒杀”:来自英语的“seckill”,最先专用于网络游戏,指玩家在游戏中瞬间将对手击倒或者瞬间被PK出局。后来“秒杀”广泛用于网上购物活动:指网络拍卖开始后第一个确认的网络买家,能以低于成本价的秒杀价买到指定商品。于是诞生了一大批“秒杀客”、“秒杀族”。后来, “秒杀”又用于其它领域,比如股市、竞技比赛等。诸如“宅男宅女”、“围脖”、“穿越”等网络热词,也成为“十大流行语”。

4.口语程度逐渐加深。口语化程度逐渐加深也是“十大流行语”的一大突出特征。口语化的流行语不仅在非正式的民间被广大民众广泛使用,而且在正式的媒体中使用频率也不断增加。例如,2008年“十大流行语”之“不折腾”:本是中国北方的民间用语,“折腾”指反复做某事,而“不折腾”指拒绝反复。胡锦涛在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纪念会上用“不折腾”来表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不折腾”三字不仅受到广大民众的肯定,而且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直接以汉语拼音“buzheteng”的词形进入英文语汇中。其他诸如“赞”、“接地气”、“雷”等常用口语也成为“十大流行语”。

三、从“十大流行语”看青年价值观的嬗变

青年价值观是他们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决定取舍所持的最基本的观点,它支配着他们学习、生活阶段以至他们今后的行为方式、人生追求、思维和情感方式,主导着他们的发展方向,对他们成长成才以及今后为社会做出的贡献,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十大流行语”在青年中广泛流行,以鲜活的语言形式直接反映出青年们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以及价值取向。因此,从“十大流行语”可以及时了解青年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从而把握青年价值观的嬗变。

1.青年价值取向多元化。伴随着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青年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中国社会传统主流价值观的地位受到冲击:另一方面青年自身具有求知欲旺盛、乐于接受新事物等特点,他们开始尝试用新的价值观念去评价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这一点在“十大流行语”也有鲜明的体现。例如,流行语“正能量”、 “最美”的广泛使用说明广大青年对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的认可:而流行语“悲催”、“纠结”、“神马都是浮云”说明部分青年价值目标模糊,在价值选择时态度模糊,甚至表现出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

2.青年价值选择务实化,这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主导地位的确定,青年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展,促使广大青年把个人的成长成才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价值选择上更加切合实际。他们既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问题,关心环境,又关注自身利益的追求和实现。例如,十大流行语“接地气”引申为“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表明青年们期待政府和官员对基层民众更加关注:十大流行语“高富帅”原指择偶方面最有优势的男人,与“白富美”并列,说明了青年婚恋观的务实,同时也寄托着他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平凡现实的自我解嘲。

3.青年价值评价包容化。随着社会转型的变化,青年价值评价标准也发生变化,包容就是变化特征之一。简而言之,包容就是求同存异。青年在进行价值判断时,能以多元的思维尊重不同的价值观,甚至能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例如,2011年十大流行语之“忐忑”,源自龚琳娜演唱的歌曲《忐忑》,这首歌没有明确的意思,全是让人听不明白的“咳咿呀咿呦……”,但在演唱者眉飞色舞、幽默搞怪的夸张表演下,广大听众为之着迷并戏称为“神曲”,后来“忐忑”一词也火了起来。这既反映了青年对草根民众的关注和包容,又表明他们对成功的评价标准也多样化了。

四、十大流行语与青年价值观培育

五年来十大流行语的变化反映了当前社会的深刻变革,表明了青年独立意识的觉醒。青年处于当前社会变革期,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认识社会,从而形成体现当代青年自身特点的价值体系,十大流行语就是青年价值体系的鲜明体现。青年既是十大流行语的主要创作者,又是其主要使用者。因此,主动研究十大流行语,有利于准确地把握青年群体价值观的核心及其变化轨迹,有利于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开展。

1.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五年十大流行语的变化表明了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体现流行语会对青年价值观产生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在青年群体中确立科学的、正确的主导价值观,促使青年在多元社会价值取向中具有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在当代中国,体现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受到广泛认可的主导价值观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首次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凝炼。因此,要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中的引领作用。从国家层面看,要引导青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正确方向:从社会层面看,要引导青年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属性,学会理性思考、正确认识社会;从个人层面看,要引导青年树立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意识,遵守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2.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流行语,说到底是属于文化范畴。虽然流行语反映的是一种平民文化,但正是因为它“接地气”,在青年群体中频繁使用,反映当前青年中普遍流行和关心的事物和现象,可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胡锦涛在纪念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文化育人”的思想。“文化育人”虽然针对高等教育提出,对整个教育系统却有普遍意义,对青年价值观教育也有借鉴意义。第一,要充分认识先进文化对青年价值观培育的积极作用,在青年中大力推进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教育,以先进文化生动形象、潜移默化的育人方式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形成:第二,要在广大青年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他们主动挖掘、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心理纽带;第三,以先进文化构筑青年价值观的思想底线,主动抵御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等各种消极的文化因素,使青年的思维方式和素质修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努力创新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十大流行语”在青年中广泛流行,一方面由于其以鲜活的语言形式直接反映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则基于新媒体平等、互动、双向的思想交流方式,也为青年所喜爱。因此,要努力创新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价值观教育。①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单向灌注、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建立双向、平等的教育沟通方式:②要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既要构建面向不同层面、相互衔接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发挥显性教育的正面引导作用:又要营造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价值观教育的氛围,发挥隐性教育“润物无声”的积极作用:③在青年价值观教育中,教育者与青年要教学相长,教师应主动向青年学生学习新兴事物,既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又能拉近与青年学生的距离:青年学生也应主动学习教师的渊博知识和人格魅力,意识到教师在传道解惑方面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习欲望,让他们在学习交流和情感交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传递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