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创新驱动背景下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对接的思考

  • 投稿叶草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208次
  • 评分4
  • 69
  • 0

郭书维

(天津职业大学 天津 300410)

摘要:当前,中国的人力资本供给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现象日益严重。文章概述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析了职业教育地位及其与产业结合存在的问题,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结合的角度,提出了提升职业教育战略地位、优化职教与高教体系、增强职教与产业规律适应的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创新驱动发展;职业教育;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15-04

自从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提升,到2010年,中国的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已经发生,但也并不是没有问题。一方面,中国存在着大量的低端加工制造和服务业态;另一方面,这些业态中也集结着大量的产业工人,包括进城务工的产业“农民”。这就需要开发新的人口红利,挖掘劳动力资源新优势,将过去的“数量型”人口红利转变成“质量型”人口红利。换一句话说,中国需要迈入“技能红利”支撑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这一战略的根本在于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这就要求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因此,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匹配的研究和实践,对于中国构建以人为本的产业体系、经济体系、社会体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有13177所,在校生2197万人;高等职业院校有1280所,在校生744万人。这样庞大的中高职学生群体将为中国制造提供巨大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也为中国创造夯实发展基石。

一、中国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匹配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存在不少弱点,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根本点在于校企合作。在笔者看来,仅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来探讨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还不足以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和收入分配恶化等问题。要回答当前面临的问题,需要从历史、现实中继续寻找答案,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未来的经济技术发展趋势相结合,不断动态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 

职业教育既是古代学徒制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发展,又是在现代产业需求下从普通教育中不断分化的结果。我国的职业教育独立体系的初步确立可追溯到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和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我国最早且普遍的职业教育形式是古代的学徒制,包括子承父业、师父带徒弟等形式,但一直没有形成职业教育体系。当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涵盖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从初等到高等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职业教育包括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大部类。学校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干,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

白汉刚、苏敏认为,中国职业教育从清末至今可划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一是建设前初创探索阶段(1902—1949年);二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挫折阶段(1949—1978年);三是改革开放后的完善阶段(1978年以后)。第一阶段的主要背景是实业救国,它的基本逻辑是:欲图国富民强,必先振兴实业;欲振兴实业,必先造就通晓实业技术的人才;欲造就人才,必先发展培养实业人才的实业教育。进入第三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得到改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各行各业举办职业(技术)学校,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试办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积极发展技工学校,努力办好中专,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比重大大增长。后来我们发现,人才数量和培养目标不对口,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艺型、实干型人才需求严重脱节。第一批我国批准建立13所职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同期,一大批职教理论研究工作者深入实际,推动职业教育原理研究的发展。蒋义在研究职业教育作用时,探讨建国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划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建国后的起步时期(1949—1957)、调整时期(1958—1965)、重创时期(1966—1976)、恢复时期(1977—1985)、发展时期(1986—2002)和深化时期(2002年以来)。这样的划分更充分地展示了职业教育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在政府推动下,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着力提高质量,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开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体系也出现了分离,导致整个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与产业实际出现了系统性偏差。在教育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沦为产业,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育的本位功能。

(二)中国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面临的问题 

无论发展阶段如何划分,中国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变迁,最受关注的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时期。这是因为改革开放给予了人们创新和突破原有枷锁的意识和胆识,从微观上让人们对产品和个人价值的追求得到实现,在宏观上使得职业教育和产业结构与1978年前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系列研究。我们可通过对近年来的职业教育研究文献回顾探讨当前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面临的问题。

1.对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关注不够

例如,从实证角度真正研究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的关系的文献还是较少,有限的文献只是论述职业教育对总体经济的贡献率问题。著名教育经济学家王玉昆专门研究了1964—1982年间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现小学教育的贡献是13.9%、初中教育是8.3%、高中教育是2.9%、职业教育是1.6%。崔玉平的研究发现,1982—1990年期间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是8.84%,其中职业教育的贡献率仅为0.48%。华萍区分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发现大学教育对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具有正效应,而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对技术效率改善具有负效应。遗憾的是,没能够将职业教育区分出来,因为职业教育才是承载技术效率的重要依托。蒋义的研究取得突破,他发现职业教育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明显超过同级普通教育。1993—2007年,职业中学和高职大专合起来的贡献率超过了整个教育贡献的一半以上。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在生产第一线,提高工人教育水平10%,可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5%~8%,可见职业培训的作用之大。但整体来看,将职业教育上升到系统的教育体系中的观察、实证做得不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没有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2.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结合不够

袁旭、康元华重视从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研究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关系问题,更从宏观角度建立了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互动模型。产业结构影响着职教专业结构,反过来与产业结构特点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必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从而推动产业发展。但是,产业技术结构决定职业教育的深度,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与产业技术和人才需求的对应性。房建州认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的同时,办学定位、办学模式、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等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矛盾凸现,有两个表现:一是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主要的制造业基地出现了严重的“技工荒”;二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和质量不能很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张车伟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结构性特点导致经济增长会更多地创造“生产性”岗位以及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岗位,而经济增长对知识和技术密集的“服务性”就业岗位的拉动作用较弱,因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具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职业教育本身而言,背后的成因包括关门办职教,职业教育太过封闭,教育内容落后,师资水平较低,与经济社会联系不紧密;政出多门,协调困难;行业协会、企业组织参与不够;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形成挤压等。

从需求端看,由于产业处于低端,产业价值锁定在低端;从供给端看,由于人力资本形成于低端、职业教育不充分,劳动者的价值锁定在低端。两个低端锁定造成技能型、高素质工人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

(二)创新驱动背景下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思考

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但转型的关键依赖于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根本在于构建一个产业结构与人的价值共同演绎的利益综合体,从而破解国家转型难题。当前,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现有的高等教育和中高职教育已经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稀缺性越来越高。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经济结构形态、增长方式、全球压力的多重变化,新兴产业发展迅猛,需要在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中做出大的调整。

1.提升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当前,总体来看,人们仍然看重高等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这种存在于社会体系和文化体系中的职业教育的弱势性,将直接损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笔者认为,一旦这种观念改变,中国将进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的新职业教育阶段。缩短这一观念转变的时间,明确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动态演进的原理与机制、动态匹配的战略思路与重大举措势在必行。

2.优化职教与高教的相互关系 

诚如姜大源指出,职业教育是一个跨界的教育,必须吸收行业、企业的参与,建立以人为本和就业导向的教育体系,并走上一条从供给驱动转向需求驱动的发展道路。从国际比较看,职业教育规模竞争力与人均GDP存在动态平衡性,到达一定发达程度后职业规模会趋于稳定,但中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规模还不能充分反映社会发展需求,应当扩大。同时,推进城镇化也迫切需要职业教育规模扩张,使农民转化成为市民,成为新的产业工人,这将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身份的不可逆转变。

3.适应产业结构变迁规律 

徐现祥、王海港研究发现,第一产业和非第一产业之间的差异是造成我国收入分布呈现双峰分布的原因。这为职业教育方略调整提供了现实依据。因为第一产业吸纳的多为农村人口,他们是中国受教育水平最低的一个群体,接受的职业教育也最低甚至是无。因此,他们的研究给我们一个总体的概念,教育(扣除背后的户籍因素)是决定从事产业层次高低和收入高低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的改革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实施。因此,在产业结构变革时期,要积极做好预测工作,明确产业调整升级需要的人才规模、结构,优化学校教育制度的设计,通过政府介入引导教育资源向职业教育领域转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5):25-35.

[2]魏下海,董志强,赵秋运.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劳动收入份额:理论与经验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2(2):100-118.

[3]袁贵仁.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6):61-62.

[4]蒋义.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贡献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5]白汉刚,苏敏.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演化历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60-66.

[6]郭志勇.古代学徒制对中职学校办学思路的启示及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4(24):5-7.

[7]王玉昆.教育经济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8]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教育与经济,2001(1):1-5.

[9]华萍.不同教育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来自中国省份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5,5(1):147-166.

[10]袁旭.产业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开发——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关系的研究之三[J].高教论坛,2007(4):158-161.

[11]房建州.人力资源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再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7(12):133-135.

[12]张志奇.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问题研究述评[J].生产力研究,2012(2):247-249.

[13]张车伟.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及其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8(3):49-54.

[14]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5-10.

[15]陈衍,张祺午,于海波,等.中国职业教育规模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5):107-117.

[16]张学英,王璐.典型国家职业教育嵌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2(6):92-96.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