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云,周勇,杨怡,李旭海
摘要:城镇化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要有1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到2020年,预计有7000万农村劳动者进入城镇就业,这迫切需要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来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以加快他们的转移就业。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抓住这一契机,参与这一培训工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所处区域和培训特色,从创新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包、承办技能大赛、加强政-校-企合作四方面探索出了较为成功的培训举措,取得了显著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果,为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此类培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基金项目:2014年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高职高技能人才培训服务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K2014322);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院级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参与区域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3JY004)
作者简介:刘巧云,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40-02
高职院校不但拥有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而且培训质量和效果也是一流的。因此,他们更应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又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1-2]当前,高职院校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抓住各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契机,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机遇和重大挑战。
笔者所在的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所处区域和培训特色,近年来参与了地处长三角的常州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探索出了较为成功的培训措施,在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2009年,被常州市授予“常州市社会办学(非学历教育)A级单位”的荣誉称号;2010年,被江苏省化工行业协会评为“社会培训先进单位”。下面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进行的实践举措,为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此类培训提供借鉴。
一、创新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条件
农村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水平不高,在就业中势必与企业需求形成差距,针对这一特点,大力建设良好的实训基地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成为赢得政府和企业青睐的基础条件,也是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一)加大投入,创新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四结合、六合一”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即校内与校外结合,仿真与实操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小试与放大结合;车间与教室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服务与创收合一)和“SHER”的实训基地建设原则,即体现安全、健康、环保、真实。加强实训装置的研制,由学院自主设计研制的流体输送、传热实训、化工管路拆装实训装置获得国家专利,并向全国兄弟院校推广使用。目前,已建成38个实训中心(基地),250余个实验实训室,实践场所建筑面积达10万余平方米。其中,新型材料与建筑技术实训基地为国家级实训基地,焊接与检测技术、化工与分析测试、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先进的仪器、装备,真实的实训环境,优越的实训资源,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为开展培训夯实了硬件基础。
(二)鼓励深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学院还积极注重师资队伍等软件建设,连续几年派出大量教师到国内外参加各类师资培训和进修,如派焊接专业、计算机专业教师等30多名到德国、澳大利亚培训;派出近100名教师参加省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学院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已拥有近130名国家职业资格考评人员(其中高级考评员37名);每年派出教师到相关企业一线进行岗位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目前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70%,大大提高了社会培训师资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深受学员的好评;专门引进长期化工、机械、建筑等行业的、具有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培训的实践指导教师。因此,学院建立了一支专业覆盖面全、培训层次较高、职业能力较强的师资培训队伍,为开展培训奠定了软件基础。
二、开发职业技能培训包,构建社会服务平台
由于一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就业导向性,导致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当前劳动力的社会、企业的需要[3],为此,学院在拥用良好的实训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的基础上,还开发了具有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训包。[4]培训包的开发过程,是一个融合设计、论证、制作、实施和反馈的循环过程:首先根据常州市非学历教育机构办学水平分等定级评估材料的要求,邀请教育部门权威专家担任培训包总设计师,由他们具体指导,提出详实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项目的规范要求,再由全体专业教师全程参与,建立实用合理的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训教学方法,然后由专家进行阶段审核修改,最终形成一个集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和意见反馈为一体的培训包。
培训包的开发,构建了一个有效的社会服务平台,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高职院校从根本上提高了培训的服务水平,满足了农村劳动者对专业技能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三、积极承办技能大赛,提高培训的社会影响
高职应将“承办各类技能大赛”作为提高培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争取承办各类技能大赛。早在上世纪90代初期,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与常州市总工会合作,举办企业职工技能比武,之后学院更是将承办各类技能比赛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2005年以来,学院先后承办了首届全国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操作工、化学检验工的技能大赛,全国赛事的成功举办,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赞誉,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继而赛事发展为由职业院校学生和企业职工共同参加的国家二级赛事。2009年,学院承办了第二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中控杯”化工总控工技能竞赛(国家二级赛事),学院被主办方授予“突出贡献奖”。如今,学院常年与常州市总工会、人社局、环保局等部门合作,每年承办各类企业职工技能比赛,有效地搭建了政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营造了“重尚技能”的良好职业氛围,提高了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社会影响力。
四、加强“政—校—企”三方合作,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区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政策,为高职院校指明了社会培训发展方向与目标。高职应在借助政府力量的同时,充分利用企业的相关资源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改革,使培训更贴进合市场需求;企业在与学校合作中,通过获得政府与学校的相关资源,达到提高职工素质和技能的目的。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方合作过程中实现多方共赢。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政府的指导下全面铺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与常州、苏州、无锡、南通等周边区域的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了长效的联动机制,与众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量身定制开展各类个性化培训。2009年以来,学院相继开展“污染治理设施操作工、化工生产企业危险作业操作工、安全生产操作工”等培训达100余班次,培训农村劳动力3000人次,其中,还有400余人选择了继续教育,通过函授或网络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获得成人大专文凭,提高了培训层次。学院被授予常州市首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由此可见,“政—校—企”培训模式集大家之合力,平稳、快速、健康地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政府而言,建立健全了辖区用人单位用人制度,保证了就业准入制度的有效执行;就高职而言,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发挥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就企业而言,提高了员工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优化了用工结构,促进了企业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陆秋.对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3(21):104-105.
[2]张翠英,罗伟,熊芊.发挥高职院校优势积极推进农民工培训工程[J].职业教育研究,2006(7):21-22.
[3]郑爱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现状及提升策略——基于江苏省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69-75.
[4]李旭海,陈西青.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技能“培训包”开发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6):79-80.
[责任编辑 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