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新闻发言人 潘建新
北京市总工会始终把职工文化工作作为教育职工、引领职工、凝聚职工的重要载体,坚持以“中国梦·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按照“把握正确方向,搭建共享平台,盘活各方资源,激发基层活力,助推职工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增加资金投入,培育文化品牌,创作精品力作,在推进职工文化繁荣发展、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引导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首都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职工文化工作
坚持鲜明主题,深化价值认同。我们始终坚持将“中国梦·劳动创造幸福”这一主题贯穿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职工通过参加活动形成清晰记忆并固化为一致的价值认同,初步形成了依托文化活动实现价值引领的首都职工文化工作模式,实现了文化服务工作与职工宣传思想工作的深度融合,增强了职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激发了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
抓好整体设计,拓展工作思路。我们适时推出“在职职工文化体育发展助推计划”,在对职工文化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结合首都职工队伍实际对职工文化体育发展工作进行总体设计和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体制和机制,并通过典型示范、资金助推、人才支持,引导和带动全市各级工会为职工提供“订单式”服务,将全市职工文化工作黏合成“一盘棋”。
紧贴职工需求开展文化服务
开展“订单式”服务,实现服务“零距离”。我们推出“订单”式文化服务,把选择权交给基层、交给职工,让职工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参加活动。在职工书屋图书配送、培训课程制定、慰问演出活动等方面,由基层工会组织和职工根据自身需求提出申请,市总工会依据基层需求,制定服务计划。在“五一”假日文化活动中,市总工会通过12351职工服务平台发布项目,职工凭京卡·互助服务卡自主选择参与项目、参与时间,几乎所有项目上线不到3天,门票就被一抢而空。丰富多样的个性化服务,实现了文化活动的“私人订制”。
融入时尚元素,增强文化感召力。我们不断探索主流价值观教育与时尚元素有机融合的途径,依托新媒体平台吸引年轻职工积极参与。精心策划漫画涂鸦、随手拍、微电影、微故事比赛,话剧、舞台剧展演等备受年轻职工群体喜爱的项目;用“快闪”等形式赞美劳动、赞美劳动者。我们设计推出的“幸福在哪里”网络视频吸引了近千万人次观看。我们还用最新潮的H5移动端页面制作技术推介资治通鉴大型展览,介绍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吸引了大批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增强了文化活动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打造文化品牌,扩大影响力。市总工会每年推出30余项职工文化活动,其中“五一”假日文化活动、职工文化艺术节、太庙国学讲坛等项目,吸引职工超过100万人次。2014年举办的4期太庙国学讲坛,通过现场及电视聆听讲座的职工达到33.6万人次;开设文化艺术培训课程20余种,直接受益职工上万人;职工艺术团坚持送文化到基层、送快乐到一线、送服务到身边,演出300余场,“零距离”服务职工10多万人次,受到全市职工的广泛欢迎。
激发基层活力形成多级联动
延伸工作手臂,拓宽服务平台。我们盘活工会系统内的优质资源,形成了以市劳动人民文化官、职工文化协会、书画协会为核心,以各区县工人文化宫、俱乐部为中坚力量,以12351为服务平台,三级服务体系为工作网络,职工之家为辐射延伸的工作模式,推进市级示范活动向基层和一线职工延伸,拓宽了职工文化服务的平台。
鼓励职工首创,创新职工文化。我们积极引导职工文艺骨干以职工生产生活为素材,以普通职工为主角,创作出大量优秀文艺作品。歌曲《学做雷锋》荣获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梦·劳动美》《心愿》等数十部(首)优秀文艺作品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以“劳动者的一天”为主线,精心创作而成的大型交响声乐套曲《劳动创造幸福》,在社会上广为传唱。由首都劳模合唱团演唱的歌曲《好样的》,还登上了今年中央春节团拜会的舞台。
建设人才队伍,促进全面繁荣。我们注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分层培养和管理。一是建设职工艺术团,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专业培训,建立了一支覆盖各个艺术门类的职工艺术家队伍,成立了北京职工艺术团和13个分团。二是打造文艺骨干队伍,仅2014年,就培养了615名文艺骨干。三是培养文艺爱好者队伍,通过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送辅导、送培训,为基层单位培养文艺爱好者队伍,促进首都职工文化的全面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