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一例因假释引发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报告

  • 投稿忆片
  • 更新时间2015-09-20
  • 阅读量595次
  • 评分4
  • 47
  • 0

陈飞怡

(四川省邛崃监狱)

摘要:求助者在服刑期间因呈报刑事奖励假释,引发抑郁情绪,内心苦闷,情绪低落,最近三周睡眠质量差,影响了服刑改造质量。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经过11次面对面的咨询,求助者的情绪、睡眠问题均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假释 抑郁 严重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1.一般资料

1.1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吴某,男,25岁。大学学历,未婚,独生子。身高1.72米左右,体态健康,无精神疾病及家族遗传病史,无躯体性疾病。因犯信用卡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现在四川某监狱服刑。

2.主诉和个人陈述

2.1主述

该求助者近3个月以来,因假释问题导致心烦,焦虑,经常失眠,多梦易醒,食欲下降,情绪低落,影响了正常改造,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2.2个人陈述

自己从入监以来,认罪服法,听管服教,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协助干部完成劳动产品的各项统计工作,认真参加“三课”学习,并且在2011年度获得“狱级改造积极分子”,并奖励改造考核分10分,还剩1年4个月的刑期,也符合呈报2012年第二季度刑事奖励中假释的各项条件。但是在分队服刑人员第一次评议过程中被否定,监区干部第一次集体审议会上又没有通过,心里面好伤心,好失落。吴某想到平时和其他服刑人员之间相处的十分和谐,而且能够主动帮助其他服刑人员努力提高生产技能,曾经不止一次的得到过干部的表扬,思前想后,觉得内心很痛苦。最近失眠了,有一次竟然一整夜都没有睡,老想为什么自己不能假释,心情很不好。自己觉得这种状态很不好,但是无法摆脱内心焦虑,有时都觉得其他服刑人员都看不起自己,时常因一些小事与其他服刑人员发生争吵,甚至是其他服刑人员讨论到有关减刑、假释的话题也引起我的不快,现在自己很烦躁不安,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3.观察和了解到的其他情况

3.1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

求助者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意识清楚,说话有条理,情绪低落,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需求,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自如,在谈到自己的假释问题时,情绪明显焦虑和悲痛。

3.2求助者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无精神病家族史及相关躯体疾病史。围产期母子健康,足月顺产,母亲没有重大疾病,没有服用特殊药物,1岁开始走路、说话。童年期无重大疾病发生,无特殊事件。从小随父母生活。家庭关系较好,父母感情很好,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吴某身上,在生活上尽量给他最好的待遇,并尽力满足他的要求。在学习方面对他报以很高的期望值,从小就教育他要发奋读书,力争将来成才,为家里争光。吴某很懂事也很孝顺,对自己要求严格,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到了一所重点大学。性格内向,不善言谈。

3.3求助者目前身、心、社会活动状态

(1)身体状况

身体健康,无躯体异常感觉,无器质性病变。

(2)精神状况

求助者服饰正常,神志清楚,注意力集中,思维较敏捷,言行一致,没有出现妄想和幻觉。但是情绪低落,有些焦虑。

(3)社会活动状态

在“三课”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常出错,生产劳动时常感到胸闷,疲劳,劳作质量下降,其他社会功能正常。

3.4他人反映

(1)其他民警介绍情况

最近3个月来没有以前那么改造积极了,心情非常低落郁闷,常见一个人莫名的发呆,不愿意与其他服刑人员交往,“三课”学习时精神不集中,经常完不成劳动任务,虽然能勉强坚持自己的改造生活但常常出错。吴某自尊心较强,争强好胜,容不得失败,追求完美。

(2)其他服刑人员反映的情况

吴某总是一个人待着,相比以前不怎么爱说话了,因为琐事还与其他服刑人员吵嘴,整天低着头一个人坐着,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3)资料的真实性

通过核对求助者档案和咨询师观察、心理测评结果证明资料真实可靠。

3.5心理测量结果

(1)SCL-90自评量表测试结果分析

通过SCL-90自评量表测量,总分为190分,平均分为2.2分,躯体化2.0,人际关系敏感2.3,抑郁2.8,焦虑2.2,恐怖2.1,都筛选为阳性。尤其是抑郁分值较高,表明求助者存在较高的抑郁症状。

(2)SAS:标准分55量表分与常模比较表明该求助者为——轻度焦虑。

(3)SDS:标准分67量表分与常模比较表明该求助者为——中度抑郁。

4.评估与诊断

4.1资料分析,评估及诊断结果

对该求助者搜集到的资料和了解到的情况和主诉、个人陈述基本一致,他人反映与测验结果也与其印证,可以证明这些的可靠性,并根据此作出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4.2诊断依据

(1)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来源于较强烈的现实性刺激,求助者有求治愿望。

(2)痛苦情绪持续时间三个月,半年以内。

(3)痛苦情绪被最初事件引起,即呈报假释未通过,最后其他服刑人员讨论到有关假释的话题引起不快,即反映对象被充分泛化。

(4)不良情绪有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三课”学习时精神不集中,经常完不成劳动任务,不愿意与其他服刑人员交往,社会功能影响较大。

4.3鉴别诊断

(1)与躯体疾病相鉴别

求助者体检无异常,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可以排除躯体疾病。

(2)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郭念锋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判断,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主客观世界反映不协调,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个性发生根本改变等。而该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一,主客观世界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助;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3)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

一般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不强烈,反应未泛化,只是局限于最初事件,对社会功能的影响不太大,病程较短。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十分严重,已经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已达3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4)与神经症相鉴别

该求助者存在抑郁、焦虑等症状,但时间持续短,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内心冲突是属于常性,具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精神病的心理冲突变形不同,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4.4病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男性,25岁,生理上未见异常。

(2)社会学原因

①生活中存在负性事件,社会角色发生大逆转,从一名重点大学毕业生变为阶下囚,既破灭了父母亲人的期望,也葬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对父母及亲人深感愧疚。

②父母从小对其要求较高,自己从小追求完美,信奉付出必有回报。

③服刑后父母书信和探视次数较少,朋友也疏远他,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3)心理学原因

①因为辜负了父母、亲人的期望,无脸面对家人,愧疚,自责,不能正确面对现实,存在想见亲人又无脸面对亲人的心理矛盾冲突。

②存在错误认知,自幼好强,信奉付出就必定有回报的准则。

③性格内向,高傲,好强,敏感,不合群,人际一般,缺乏社会支持。

5.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依照具体、可行、积极的原则,与求助者协商,确立以下咨询目标:

5.1具体目标

缓解烦恼、抑郁、焦虑的情绪。

5.2近期目标

(1)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

首先,咨询师运用专业知识,使求助者正确认识到呈报假释未通过是很正常的,不要因为自己的这一次假释未通过就否定自己的一切。其次,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观念对自己的消极影响,通过改变自己的不合理想法,建立合理的信念,并且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身边的其它事情。

(2)SCL-90测试任一因子分和总分接近或降到正常水平。

(3)SDS测试标准分从67分降到52 分以下。

(4)SAS测试标准分从55 分降到50 分以下。

5.3最终目标

建立合理的认知,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人格发展完善。

6.咨询方案的制定

6.1咨询方法

为实现咨询目标,根据求助者的文化、智力水平,拟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确定不良行为背后的错误认知观念,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自我反省,帮助求助者分析其个性中的优缺点,充分发挥长处,弥补不足之处。

6.2咨询原理和操作过程

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Ellis·A)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而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其核心理论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反映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由于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合理情绪疗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花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以改变认知主的咨询与治疗方式,来帮助求助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将不合理的信念B加以归纳和简化其主要特征是: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糟糕至极三个非理性观念。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情绪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态度。价值观念,也是一种认知过程。一个人的情绪不但起源于这些信念,也会因为这些信念的隐蔽存在而持续下去。所以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和信念(B)来改变、控制其情绪和行为结果(C),这是治疗实践的核心,其中所用的重要方法是对不合理的信念加以驳斥和辩论(D),使之转变为合理的观念,最终达到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E),这样原来的ABC理论就进一步扩展为A-B-C-D-E的治疗模型。

6.3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略)

6.4商定咨询时间、费用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进行10~11次咨询

按照相关规定,为服刑人员咨询不收取任何咨询费和心理测验费用。

7.咨询过程

7.1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阶段(第1~3次咨询)

第一次咨询(2012年8月8日)

采用摄入性会谈收集来访者的有关资料,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精神状态、行为特点以及求助动机,咨询师通过共情、理解、关注等技术与求助者初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其感到被尊重、被接纳。指导求助者作相关的心理测验SCL-90、SDS、SAS,做出评估和诊断,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第二次、第三次咨询:(2012年8月15日、8月22日)

巩固咨询关系,与求助者共同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介绍咨询方法、原理及过程,签订书面协议。举例说明ABC理论,使求助者认识到A、B、C 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其学会利用D,从而达到E。并结合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去思考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7.2领悟与修通阶段(第4~8次咨询)

第四次、第五次咨询:(2012年9月2日、9月9日)

使求助者进一步领悟自己的问题及其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①使他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②他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③只有改变了不合理的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以下为咨询片段。

咨询师:你觉得什么原因使你一直处于目前这种情绪状态中?

求助者:我为假释的事苦恼,我符合条件,可为什么我通不过呢。

咨询师:噢,我明白了,你没有假释成功,这使你很生气很郁闷,是这样吗?

求助者:对,就是因为我不能顺利呈报假释,影响到我接下来的改造计划和获释的时间,这使我很难受。

咨询师:你认为你心情不好是由于其他服刑人员评议时不赞成和监区民警审议时未通过而造成的。其实假释未通过只是一个事件,你要求其他服刑人员评议时一致赞成和监区民警审议时一定通过,这是你的信念。你的信念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状态,如果你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所造成的,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

第六次、第七次咨询:(2012年9月16日、9月23日)

根据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修通阶段,这一阶段是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者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情绪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通过提问,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审查,使求助者自己领悟到这种观念是非理性思维中的绝对化要求,是由于从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就是自己的要求别人就应该满足,付出就必定要有回报。通过面质提问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与求助者就上述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先让求助者说出其观点,然后按照他的观点进行推理,最后引出他的观点中存在的谬误之处,进一步使求助者认识领悟到这种思维模式是错误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所产生的一些信念是不合理的。以下为咨询片段。

咨询师:按你所说,你假释的希望一定会成为现实。

求助者:是的啊,我平时改造表现那么好,付出必定会有收获的。

咨询师:您信奉的是一个人的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求助者:对,我平时和其他服刑人员关系相处的很融洽,还经常得到民警表扬呢。

咨询师:因此,你就应该必须得到假释的刑事奖励?

求助者:对,…不对,(沉默)好像不是,我的改造表现和付出有些得到了警官和其他服刑人员的认可,有些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

咨询师:你刚刚说过一个人的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而你又讲了自己的改造表现和付出有些得到了认可,有些没有得到认可,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沉默)…

求助者:(沉默)…我通过了一年多的努力改造,去年年底又收获了“狱级改造积极分子”,应该很正常的获得此次刑事奖励,这好像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啊?

咨询师:如果一枚硬币抛向天空,落回来时是怎样的?

求助者:当然有两种可能,一种字朝上,一种国徽朝上。

咨询师:当你申请呈报假释时,是不是就像把硬币抛向天空一样?

求助者:我好像明白了,本来有两种可能,我只要求了一种?

咨询师:你觉得呢?

求助者:(沉默)难道真的是我错了?

咨询师:你对别人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听你的,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我们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我们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多的产生消极情绪。

求助者:你说的对,是不是我老爱往坏处想?

咨询师:你对一件事的看法的好坏,直接导致情绪变化的方向。一位古罗马哲学家说过:“人们通常不是被事情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

求助者:······我想我是明白了。

第八次咨询:(2012年10月2日)

咨询师要求求助者记录自己一周中每天的主要情绪和行为,并进行自我分析,找出其支撑的信念,并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学习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

布置家庭作业,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A),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为主。

7.3结束与巩固阶段(9~11次)

第九次、第十次咨询(2012年10月9日、10月16日)

分析家庭作业,巩固前几个阶段所取得的结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代之以新的合理观念并强化它。同时咨询师也鼓励求助者与警官、其他服刑人员好好沟通下,找出未通过假释申请的原因。以下为咨询片段。

咨询师:前几个阶段的咨询你有很大的进步,我真为你感到高兴,通过咨询你已经领悟并改变了一些不合理的信念,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还有哪些可以改变的可以吗?

求助者:就是,现在真的感觉轻松了许多,心情也好了些。其实假释不成功也没有什么,我还可以走减刑的道路。

咨询师:是啊,你看换个思路考虑问题,事情也没有那么想象中那么糟糕,对吗?所以我们面对以后的生活……

求助者:要让自己保持一种合理的信念,换个角度考虑问题。

咨询师:过去的事情已经成为历史,未来还遥不可及,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现在。所以你要坚持合理的信念,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对吗?

求助者:恩,是啊。我过去生活的不开心,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还沉浸在以前的经历中吧。从现在开始我要认真过好每一天……

第十一次咨询(2012年10月20日)

求助者反馈说经过自己的思索,发现以前确实许多想法不合理,行为不恰当,通过咨询调整有了很大的改观。求助者近来情绪有所改善,睡眠也改善了,每天的改造状态基本上都能感觉到精神很饱满。

在这次咨询中,再次对求助者进行了心理测验。对照咨询开始时的情况做了比较分析,评估咨询效果。

8.咨询效果评估

8.1求助者的自我评估

求助者的反馈,目前自己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造中去,并对生活充满信心。

8.2监区民警和其他服刑人员对其反映

根据监区民警及其互监组成员的反映,求助者现在心情比较好,对人热情,喜欢参加监区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改造积极上进,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8.3心理测验对比结果

(1)SCL-90自评量表复测结果分析

①SCL-90:各评定因子分均小于2,总分小于160分,属于正常范围。比较前后总分,得出减分率为32%,32%>25%,表明咨询效果有效。

②SDS标准分48分,属于正常范围,说明求助者的抑郁情绪已经明显缓解。

③SAS标准分49分,属于正常范围,说明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已经明显缓解。

8.4社会功能

能正常、积极参加监区的各项学习和劳动,并且利用自己的文化所长,担任监区文盲班和小学班的文化教员,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的心情开朗了许多,找回了以往的改造状态。同时,请求咨询师随时关注他,提醒、引导他,让他在新生大路上阔步前进。

8.5症状改善程度

求助者因为假释问题引发的心理上的焦虑、表现出来睡眠质量差的躯体症状,通过咨询,求助者解决了内心冲突问题,焦虑症状得到缓解,睡眠质量得到改善。

8.6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经达到预期目的。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平常可以和其他服刑人员交流,躯体症状已有明显改善。使求助者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观念,能够较客观实际地评价周围的事情,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心理的成长,使其心理更加健康成熟。实现了咨询方案的近期和具体目标,同时在长远和最终目标上具有良好的趋势,促进了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

9.总结

社会的发展进步,最终都将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包括服刑人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上。服刑人员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加强和推进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给予更多更切实的关注与关怀。因此,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及时帮助他们摆脱心灵的枷锁,促进服刑人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2

[3]林秉贤.罪犯改造与心理矫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4]林秉贤, 郭勇.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2008

[5]王长虹, 丛中主编.临床心理治疗学[C].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