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化对农村信用建设的贡献1.征信数据全面信息化在征信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信息量大、信息处理技术先进两方面。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首先从征信、建立客户档案开始,此环节工作量大,信息整理繁琐,利用信息化方便企业从各个渠道获得客户信息并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的筛选、去重、有效性分析等,大幅度提高征信数据的获取、客户档案建立的效率。2.客观授信信用管理的授信环节是指根据征信数据分析客户资信情况,制定相应的资信等级并对不同信用等级授予对应的信用政策,可见,客观合理的评估客户资信尤为重要。课题组调研中发现,在进行了客户授信管理的涉农企业中,21%的涉农企业对于客户资信评级采用领导说了算,这种关系式的评估方式带来的是企业信用风险居高不下;77%的涉农企业有简单的纸质客户评级指标,但不全面,对客户资信的评级不够客观;只有2%的企业对客户有相应的评分体系,指标设计的范围比较全面。但这2%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客户评级的工作量极大,针对于客户量很大的企业,评级工作耗时长,管理成本偏高。其实,解决此问题很简单,企业通过信息化可以完成大量的信息获取与评价,做到客观授信。
3.全程合同管理农业受气候、降雨、施肥等影响颇大,不确定性相对其他企业偏高,在合同的洽谈到交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尤为必要,但是涉农企业所处地理位置偏远,交易方全程来企业有些困难,利用信息化对合同全程管理,保证涉农产品的质量。利用信息化进行事前合同管理主要包括利用信息化工具的商务洽谈、签订合同,事中合同管理主要指签订合同到交货时间段的生产过程监控、客户需求沟通等,事后合同管理包括交易结束后的反馈、自我评估、改进等方面。
4.应收账款分析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涉农企业应收账款数额逐年上升,由于应收账款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涉农企业迫切需要应用信息化手段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提醒应收账款的催收时间,把坏账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5.给出信用管理参考建议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目前的信息化已趋于人工智能,能够根据企业的各项信息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信用管理是一项联系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制度,需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统筹规划,制定合理的策略,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全面分析现状、问题,给出参考措施。
二、信息化在农村信用建设过程中的应用问题1.意识薄弱有些涉农企业不愿意接受信息化信用信息采集,认为信息化有可能泄露企业信息,因此,对于政府要求录入的信息化内容随意填写,导致信用数据的不全面,政府信用建设工作滞后。还有些涉农企业认为信息化手段需要投入的成本太高,直接拒绝应用信息化开展相关工作,以至于农村信息化难以大范围普及应用。
2.技术人才缺乏通过调查研究,农村信息网络技术存在明显的滞后,农民计算机知识存在明显空缺,主要体现在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以及不了解信息化的功能、效果,导致很多涉农企业信息化形同虚设,严重影响农村信用建设进程与信用结果的客观。农村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大多数农村学生大学毕业之后都选择留在城市工作,以至于农村现代技术人才缺乏,信息化被大多数涉农企业认为知识含量太高,难以掌握。
3.缺乏涉农信用平台随着信用的发展,信用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愈加丰富,信用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也愈加被重视。在现代社会,信用关系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尤其是经济领域,因此,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必须深入开展信用建设。涉农企业及农户也意识到信用经营的重要性,但苦于没有信用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连接点,即缺乏广泛应用的涉农信用平台。在该平台下,可以实现信用越高,经济效益越大的理想经营模式。三、提高信息化对农村信用建设贡献的策略1.提高农民信用信息意识农户信用信息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具有信息化信用意识,才能开展信息化信用活动。提高农户信息化信用意识的途径主要有:政府要求、媒体宣传、法制约束等。(1)政府要求。政府可以对涉农企业信息化信用提出要求,例如对企业进行信用测评,只有达到政府要求的条件,才能参与政府项目、工程或者获得相关资助奖励。通过先明确要求再树立自觉意识可以在短时间获得明显的效果。(2)媒体宣传。通过调查发现,农户信息化信用意识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闭塞,信用宣传力度不足,涉农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信用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会重视信息化信用发展工作。因此,必须提高农户信息素养,加强信用宣传、开展信息化培训、信用知识宣讲、媒体宣传、有奖知识竞答等,通过多种手段树立提高农户意识,提升涉农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3)法制约束。建立有效约束机制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循环发展的前提。目前还没有关于涉农的成文的信用制度,无法对涉农企业进行信用约束,失信行为无处罚依据,信用建设难以得到飞速提升。因此,构建信用法制体系可以有效提升涉农企业信用约束力,提高企业信用管理能力,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培养、聘请技术人才信息化应用在涉农信用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在此建设工作中不仅需要信息化相关技术,还需要具有信用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但是由于目前农村技术人才缺乏,导致农村信用工作开展存在明显滞后。对此,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工作,促使农户认知并使用信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聘请信用信息技术专家为涉农企业指导,可以短时间有效提升涉农企业管理人员的信用管理水平和信息利用能力。并通过农民身边的典型成功技术案例,宣传、教育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参与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
3.开发适合农村经济管理的信用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以推进涉农信用建设为出发点,以提高农村经济为目标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化平台是课题研究的终极目标。近几年,信用管理平台陆续建设并使用的有很多,但尚未有适合农村经济管理的信用网络平台。与一般企业相比,涉农企业在业务处理、影响因素、交易特点都与一般企业存在很大的差异,硬件条件也无法与城市相比,因此,需要设计、架构对硬件要求较低、适用于农业流程、农产品交易环节的平台,并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在其中,方便涉农企业接受并使用。
4.制定信息化对农村信用建设贡献评价指标制定信息化对农村信用建设贡献评价指标是促进信息化对农村信用建设的有效途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客观的评价,客观评价才能正确认知,找到前期建设的不足,明确未来的发展,才能将信息化在信用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建立信息化对农村信用建设贡献评价指标体系,把信息化在信用建设中的细节梳理清晰,不仅帮助企业深刻认识信息化在信用建设中的应用环节,而且对每一环节企业自身的应用程度进行测评。课题组制定五个一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分解出二级指标,旨在客观的对信息化的应用程度进行测评,总分300分,符合明细指标要求得分,不符合不得分。如表1所示。
表1 信息化对农村信用建设贡献评价指标在涉农信用建设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既可以提高企业涉农信用的建设效率,又能够促进涉农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涉农企业效益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