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物流管理人才的素质结构分析及培养模式研究

  • 投稿张赢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615次
  • 评分4
  • 83
  • 0

王影,黄为明

(吉林财经大学亚泰工商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物流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更具复合性。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管理人才的素质结构在品格、学识、能力、体质方面都有特定的要求。为解决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革培养模式的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物流管理人才;素质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3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75-02

一、物流管理人才的素质结构分析

所谓素质就是指一个人的品格、学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特性的总和。

首先,从品格方面看,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个人品格魅力。有全局观、不谋私利和良好的民主作风的品质以及很强的亲和力、强烈的事业心及不断开拓和创新的性格。

现代物流追求的是供应链上的利益共赢,也就是说现代物流施行“1+1>2”的模式。供应链上各角色之间的物流经营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处于一个系统上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因此,一个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必须有很好的品格素质,才能较为妥善地处理在商品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业务合作伙伴利益上的矛盾。物流管理人员的品格必须是可以让人信任的,也就是说,物流管理人员个人的品格魅力直接影响供应链上其他组织角色对于该物流管理人员所代表公司的尊敬和信赖,进而影响整体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同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及不断开拓创新的性格是一个物流管理人才能够在物流行业成长的必备性格,是在物流行业立足和前进的动力所在。

其次,从学识方面看,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所谓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涉及到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的专业知识;涉及到满足物流个性化服务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仓储管理专业知识;涉及到境外采购结算和通关的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涉及到各种费用发生原因和数量以及各种成本分析的财务成本和经济管理知识;涉及到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处理的安全管理知识;涉及到物流服务供需双方各种物流服务合同合法性的法律知识;涉及到物流经营过程中各种主要元素和衔接环节控制的管理知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保证境内外物流业务的顺利开展而应具备的外语知识:为保证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及信息平台应用于物流活动中而所需的计算机知识。

再次,从能力方面看,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专业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管理能力包括:前瞻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计划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管理能力、专业指导能力、异常事故处理能力、物流实践能力以及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以上能力有与前两个方面交叉的地方,但又从不同角度规定了物流管理人才的必备能力。

具体来讲,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是: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适应物流行业的工作节奏,不需要过长的实习过渡期:能够很快地熟悉整个企业的物流运行状况,能够发现其中的物流运营问题,给予建设性意见,能够带领基层物流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流程优化;在工作过程中,熟悉物流的基本运营程序,能够知晓各种物流机械最前沿的应用,能够用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优化本企业的物流营运。

最后,从体质方面看,物流管理的‘丁作性质对管理人员的身心素质都提出了特殊要求。作为物流管理人员,首先,面对任何事情都要有积极的心态、宽宏的度量:面对极具竞争力的对手时,要表现出很强的自信,从而激励身边的人,赢得业务合作伙伴的尊重和信赖。其次,物流行业是一个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作为物流管理者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带领自己的团队完成经营运作。

二、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物流管理人才的学校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模式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状态。目前,我国物流高等学校教育体系包括职业技术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隶属于管理学及T学)、硕士教育(隶属于管理学、工学及专业硕士)、博士教育(隶属于管理学)。各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尤其本、专、职业教育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确立。物流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陈旧、不合理,教学方式、方法缺少创新。

(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不良。伴随着我国经济及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格局对物流管理人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物流人才的培养虽然在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但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教育体制还没有健全起来。物流人才培养院校缺少与各用人单位合作培养的良好机制,不能彻底解决供需接轨不良的问题。

(三)物流培训市场及企业物流培训不健全。我国目前现有的职业培训主要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实施的国家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布的“物流师”资格认证,还有其他类似于国际物流职业资格认证(ILT)的培训项目。但目前这些认证在物流企业的认可率并不高,这和认证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及培训体系还不能与高校相比有关,另外也存在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有偏差的情况。

三、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一)完善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各培养层次。从总体上讲,目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主流仍是高等院校,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扎实、全面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适应能力,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现代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将成为向社会提供物流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因此,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不同层次的符合要求的人才。不断尝试教学方式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内实训室、实验室的作用,增大教学环节中实验课、实习环节的比重,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二)产学研联动,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可考虑本专科教育“3 +1”或者“3+2”的模式,即本专科教育三年加企业培训一至二年。事实证明,企业急需吸纳按照自身要求培养的人才,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可直接输送到企业,解决了人才供需矛盾。或者企业出资建立培训中心甚至是学校,与高校合作办学,培养进入该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待就业人才。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可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同时做研发。产学研联动的需求及动力已经较为明朗,但存在合作模式问题,即出资、风险共担及利益分配问题不易解决。在企业自身规模较大、对物流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情况下,由企业主导构建产学研联动模式才是可行的。

(三)壮大社会培训机构,资格认证机构与校企联合。目前,国内不止物流行业的培训机构,其他行业的培训机构也是规模、能力良莠不齐,多有昙花一现的情况。但社会培训机构应该成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之一。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前都需要物流资格认证,另外,企业中在职物流管理人员个人提升也需要物流资格认证的升级。因此,社会培训机构获得资格认证授权后,可与学校及企业合作,批量完成资格认证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