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产学研”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 投稿Andr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397次
  • 评分4
  • 62
  • 0

奚晓丹,王冬冬

(黑龙江东方学院外国语学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产学研”一体化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和培养模式,然后分析了“产学研”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了“产学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施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人才;高校;企业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0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5 )08-0011-02

一、“产学研”一体化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产学研”能够集学习、研究和生产于一体,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人才的应用性,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作用。第一,“产学研”一体化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用生产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的真伪,并且在生产实践中能够发现理论知识的不足,提出修正措施,真正实现人才的实用性培养。第二,“产学研”一体化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掌握生产的技能,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能够更好地适应生产生活”。同时,能够在生产中更好地运用新技术和新成果,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第三,“产学研”一体化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能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学以致用,在生产中检验知识,为将来更高层次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的模式

(一)校内生产实践模式。校内生产实践模式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建设校内训练工厂,工厂是根据学生学习内容投资兴建,为学校教学教研进行服务的生产部门。“通常是由学校投资,由教师或者学生进行管理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这里完成学习计划和生产技能训练”。第二,以校办工厂为培训基地。根据学生的主要专业,建设相关工厂,既能让学生切身体会产品从原材料到生产再到销售的整个生产链条,也能为学校增加经济收入,还能让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

(二)校外实习基地模式。“校外实习基地相对灵活多样,能够减轻学校的资金投入压力,让学生更全面地接触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可以建立临时性的培训基地,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到某大超市实习,实践产品销售环节,学生可以充当销售员角色,评选出当天销售冠军。另一种方式是和校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前期派专业性强的教师帮助企业进行生产和管理,随后安排学生到工厂各个岗位实习,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进行专业化的指导,把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产完整地结合起来。这种模式是高校普遍运用的“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科研与推广项目模式。高校的科研项目花费了国家很多资金,把科研和企业新技术应用结合起来,既能在生产中检验科研的价值,也能让企业率先接触新科技,这是“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形式。高校能为企业提供先进的科技和人才以及世界前沿信息,把高校的科研项目设立在企业内部,能够向企业传达先进的技术理念,也能通过企业的各种设备优化科研项目,保障科研顺利地开展。

(四)订单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企业需求为主导,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此类人才。企业在高校设立既定专业,面向全国招收人才,然后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学习和培训。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对准该企业进行就业。这种模式是企业定向培训人才的尝试,能够缩短人才在企业的适应过程,明确人才的培养目的和就业方向。该模式能够更好地诠释“产学研”的一体化,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实践方式。

(五)服务区域经济的定向培养模式。高校和当地区域工业园区相结合,以工业园区的需求模式为培养目的,进行试点培养。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明确,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基本实现毕业之后就能够就业。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校就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一到工作岗位就能够发挥出各自的才能,学校也能培养出专门人才。

三、“产学研”一体化实施的现状

(一)“产学研”一体化实施的困境。“产学研”在实施中面临很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产学研”中缺乏创新意识。创新出成果,创新出思路。缺乏创新意识,“产学研”就没有出路。在“产学研”中,高校一味地闭门造车,不想走出去,也不愿把企业请进来,校企双方缺乏对接,导致创新人才培养不力。二是在校企合作上还很低端。在校企合作上应该向更高层面发展,而现实是当下的校企合作只是技术服务,或者是直接购买现成的技术成果,这样也影响到校企的创新和校企创新人才的培养。三是政府应该提供更好的创新平台。在。产学研”中,政府支持不够,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也缺乏措施。这样导致很多科研项目不能更好地转化成科技成果,更不能达到产业化标准

(二)“产学研”一体化的实施缺少保障。“‘产学研’一体化能够促进科研项目取得成功,但是科研成果产权不明确,高校、学生和企业在科研中都有参与,成果归谁所有往往成为制约科研项目推广的原因,也制约着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发挥”。在“产学研”过程中,学生管理机制不完善,有的学生把“产学研”时间当作放松时间,不但没有认真地学习技能,反而自由散漫,任意胡为,这就严重违背了“产学研”的初衷,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的项目被白白浪费。另外,高校和企业之间缺少共同点,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高校是为了培养人才,所以校企合作缺少共同目的,积极性不高,对人才的培养也处于应付了事的状态。

(三)“产学研”一体化对文科的培养少。当前,人们对创新人才的理解过于片面,认为只有在自然科学或者技术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才算创新型人才,所以就导致了高校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的重心落在了自然科学类和技术类型的培养上,很少专注于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这就导致了文科或者人文社会精神等方面的人才得不到全面的提高,很多学生毕业后社会生存能力差,都纷纷转行或者频繁地跳槽等。

四、“产学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策略

(一)各方配合,共同提高。为了使“产学研”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政府应发挥应有的作用,整合各种要素,“搭建各种平台,出台各种政策,保证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合作中利益分配上公平合理,各方的利益得到保护,中间的合作渠道保持通畅。同时,政府还要健全各种制度”,比如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等,提高大家在“产学研”中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使“产学研”合作得到深入发展,将高校中的科技成果、专利、信息、知识等在企业中更好地运用和发挥,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健全各种制度。首先,“产学研”一体化的关键是要明确成果的产权,在追求成果的学术价值的同时,也让成果为高校、学生和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其次,完善“产学研”管理制度,并对学生参与“产学研”给予荣誉、助学金、经济等方面的鼓励和补助,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欲望。再次,建立完善的学生出勤制度,保障每一名学生都能接受“产学研”培训,获得技能。最后,规范评价制度,对学生参加“产学研”的成就进行评价。要以激励为主,针对学生在“产学研”中的点滴进步予以鼓励,作为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产学研”一体化要求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有着高超的生产技术,还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只有技术和素质共同提高,才是“产学研”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