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偏差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 投稿九毛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871次
  • 评分4
  • 41
  • 0

朱倩云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温州352000)

摘要:为了了解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行为偏差的状况,分析偏差行为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为预防和矫正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行为偏差提供依据,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对小学五、六年级的24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偏差行为的发生率为8.8%;有无行为偏差的学生在家庭状况、学习成绩、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有行为偏差的学生的偏差行为类型与其家庭状况存在关系;学生偏差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一些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偏差行为;家庭教养方式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5.053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120—02

收稿日期:2014—07—08

作者简介:朱倩云(1963— ),女,江西赣州人。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儿童偏差行为,顾名思义,是指偏畸、不正常的行为,与不良适应行为(或称适应欠佳行为)、问题行为或反社会及非社会行为等被通称使用。按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的注解,所谓偏差行为是“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1]Robins研究发现,在童年期被诊断为问题行为的儿童有一半在成年后有反社会行为倾向,因此,偏差行为不仅影响儿童的早期发展,在青年期和成人期也有一定的表现,还会发展、泛化成其他的形式。[2]

因此,在全社会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普遍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偏差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为有效地预防和矫正小学生的偏差行为提供一定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选取了温州地区两所农村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包括:五年级男生78人,女生38人,其中10人有行为偏差,问题检出率为8.6%;六年级男生72人,女生52人,其中11人有行为偏差,问题检出率为8.9%。

(二)研究方法。采用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问卷),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40份。问卷将行为问题分为两大类,即“A行为”(Antisocial Behavour,即违纪行为或称反社会行为)和“N行为”(Neurotic Behaviour,即神经症行为)。问卷共包含26道题,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

此外,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该问卷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编制),用以评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该问卷也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

本研究所得资料数据应用spss 17.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偏差行为的研究。对有无行为偏差学生进行比较,针对离异家庭与非离异家庭(χ2=9.47,р=0.002<0.001)、成绩(t=-2.46,р=0.018<0.05)、性别(χ2=0.78,р=0.38>0.05)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二者在家庭状况、成绩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二)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经比较发现,有无行为偏差的学生在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的拒绝与否认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父亲的拒绝与否认、父母的偏爱以及父母的过度保护与干涉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上,不存在差异。

(三)农村小学高年级有行为偏差学生的偏差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对有行为偏差的学生的偏差行为类型与家庭状况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小学高年级有行为偏差学生的偏差行为类型与其家庭状况存在关系,且家庭状况与偏差行为类型中的反社会行为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在神经症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学生的偏差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即父亲越是给予情感上的理解,那么学生产生的偏差行为概率越低;父亲偏爱的程度与儿童的偏差行为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即越是受偏爱的儿童,越容易产生行为偏差;母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度保护和干涉因子与学生偏差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母亲的保护与干涉不易使学生产生偏差行为;其他的因子则没有表现出相关性。

三、讨论与分析

离异型家庭学生的心理封闭性较非离异型家庭的学生更大,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肯谈论家庭问题,他们对家庭问题的敏感性比其他同学更强。在成绩上,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注意力往往很难集中,也相对缺乏毅力,容易出现学习困难和厌学情绪,因而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由于高年级的小学生还处于青春前期,男女生之间的联系不密切,因此彼此的影响不大,也就造成了其偏差行为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家庭教养方面,由于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采取的教育方式可能在不同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整个家庭的教育氛围、生活情趣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发生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加重了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较容易使其产生行为偏差。

由于离异家庭的氛围不和睦,父母对于孩子往往缺乏关爱,造成儿童希望通过一些行为引起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因而易产生反社会行为或神经症行为。父亲越是对其给予情感上的理解,其产生偏差行为的概率越低;越是受偏爱的儿童,越容易产生行为偏差。在农村,由于父母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只是初中、小学文化或文盲,所以农村的体罚现象较为严重。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经常不统一,隔代抚养占相当大的比重,爷爷、奶奶过度溺爱孩子,给父母带来了无奈的苦恼。而父母又缺乏必要的家教知识,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孩子身上,对自己的要求却相对宽松。作为子女,体验到的只是父母的干涉、拒绝和否认。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偏差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可以使子女形成自信、乐观、独立、坚持、适应能力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而父母的过度干涉、保护和偏爱则易使子女产生任性、自我中心、依赖和缺乏韧性的心理特点,从而阻碍子女独立性和社会化的成长进程。

四、结论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偏差行为的发生率为8.8%,并且有无行为偏差的学生在家庭状况、学习成绩、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有行为偏差学生的家庭状况与偏差行为类型中的反社会行为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神经症行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学生偏差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一些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学生的偏差行为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偏爱的程度与学生的偏差行为则呈显著的正相关;母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度保护和干涉因子与学生偏差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小学生偏差行为的成因十分复杂,因此,矫正小学生的偏差行为也是教育工作中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对待小学生的偏差行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寻求对策: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不仅要从家长做起,还特别要调整教养环境,尽量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家、校教育资源,形成和促进家、校互动,全面保障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林朝夫著.吴武典指导.偏差行为辅导与案例分析[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陈宁.儿童问题行为与师生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4]张诗亚.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5]李萍.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