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彦宁,刘园园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全球化合作的进程加快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与融合,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办学的国际化已成为可能和需要。南京农业大学作为36所建立“基地”的高校之一,从国际化氛围营造、国际化课程与教学组织、提升创新科研水平和学生的国际交流等方面对国际化办学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学校还将进一步处理好“基地”国际化办学中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国学习与利用校内资源以及专业学习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基地”国际化水平,实现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培养基地;国际化办学;人才培养;生命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007—03
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2011—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
收稿日期:2013—11—18
作者简介:吴彦宁(1973— ),女,江苏镇江人。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刘园园(1980— ),女,湖南长沙人。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全球化合作的进程加快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与融合,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办学的国际化已成为可能和需要。南京农业大学作为36所建立“基地”的高校之一,从国际化氛围营造、国际化课程与教学组织、创新科研水平提升和学生的国际交流等方面对国际化办学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学校还将进一步处理好“基地”国际化办学中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国学习与利用校内资源以及专业学习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基地”的国际化水平,实现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
一、“基地”国际化办学的意义
(一)体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真理与知识探索的无边界性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即将高校置于全球环境中,用国际化视野审视自己的办学,力争具有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师资队伍高水平、多样化,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全球化,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早在1966年,美国就颁布了《国际教育法》,鼓励高校放眼世界,主动了解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以及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这使美国的高等教育以及科学技术逐渐在全球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欧盟自1976年“联合学习计划”的推出开始,不断加强欧盟成员国之间以及同第三国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国际化办学取得了显著成就。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推动下,中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大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高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符合我国生命科学的高速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生命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生命科学与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应用于医药、农业、化工、环保、信息等领域,为解决人口与健康、粮食、环境、能源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要实现我国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研与产业化,参与国际竞争,除了需要有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研究投入以外,更需要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作为支撑。虽然目前我国有近1000所高校设置了生物学专业,初步形成了一支生物技术人才队伍,但高水平科研及产业化人才缺乏,在前沿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方面还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基地”作为创新型和高级实用型高素质生命科学人才的重要培养场所,其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是加速我国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因素。
(三)适应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外资大量涌入中国这个经济大市场,人才在国际间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不仅企业需要国际贸易、商务谈判、国际旅游、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涉外高层次人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也因国际交往而需要大量国际通用型人才。这使大学生对于自身跨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职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他们希望在日益开放、多元化、跨国界的工作环境中,能够具有全球视野和责任意识,能够有效实施跨文化和跨国界的沟通与管理,成为具有全球领导力和行业领袖力的优秀人才。
二、“基地”国际化办学路径
为实现“基地”人才培养目标,也为适应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建设要求,南京农业大学提出了对“基地”国际化办学的设想,并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注重营造国际化氛围
学校大力宣扬“基地”面向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和提高生物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培养创新创业高端人才的办学目标,在办学中实行本硕连读和滚动分流来吸引和选拔优质生源,让学生心生在“基地”学习的自豪感。同时,学校更是举全校之力,为“基地”教学配备有留学背景的优良师资,开展双语教学,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游学及留学项目等,从而确保学校的优质教育、管理、科研资源为基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
(二)配备具有国际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教学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基地”办学伊始,对于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核心课程,都是在全校选拔生命科学领域海外留学引进人才或者具有出国研修背景的知名骨干教师授课。这些教师有的是生命科学学院本院教师,有的来自农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等生命科学相关学院,既有“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杰出科研人才,又有“国家教学名师”等优秀教学人员,这为提高“基地”教学质量,提升“基地”学生国际化视野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组织国际化课程与教学
学校在“基地”人才培养中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一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如《西方文化概论》、《世界文化史》、《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10个学分。二是开设专业领域注重国际应用主题的新课程,如《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现代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现代显微分析与制药技术》等,促进学生对国际先进生物技术的了解与掌握。三是在已有课程中增加一些国际研究前沿的内容,如功能基因的高效表达与调控、功能菌株大规模筛选技术、农业生物安全与主要病虫害控制原理等,引导学生对国际重大研究课题加以关注。四是在《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基因操作技术原理》三门专业基础课程中配备全英文教材,开展双语教学,让学生在校内体会国际化教学的氛围。
(四)提升学生的创新科研水平
学校非常重视“基地”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科研训练体系及平台日益完善,为培养学生一流的科研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依托学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基地”建立了以“实验层次、辅助方法、教学途径、成绩评定、效果评价”为代表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互通的实验教师梯队和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实验技术队伍。同时,“基地”还以“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科研能力提高项目”为带动,开展各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积极推动大学生进行科研深度研究。2011年至2013年,“基地”学生分别获得41项、47项和41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参与发表论文近百篇,学生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基于“基地”学生良好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都向“基地”学生全面开放,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开展创新实验搭建了高端平台。
(五)加强学生的国际交流
近年来,“基地”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国际学术会议、境外暑期修学旅行以及本科生留学项目等活动,国际交流活动日益增多,接触到了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拓宽了国际视野,丰富了国际学习的经历。每年,学校会从“基地”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代表随课题组赴香港、日本、韩国等地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学生在暑期积极赴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地进行为期半个月到一个月的修学研习,了解国外大学的教学、科研和文化。目前,学校已与国外109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国巴黎高科技学院集团、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日本千叶大学等许多大学开展学生互换项目或联合培养项目,使学生真正接受创新活动的训练,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基地”每年都有近10名学生入选。
三、进一步处理好“基地”国际化办学中的几个关系
(一)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基地”每年都有70~80%的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在“基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广博知识、较强思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人才,即学术型人才,他们能够在生命科学错综复杂的表象中辨清生命科学发展方向及内在规律。但我们也要看到,“基地”高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生命科学与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所以,“基地”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加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节,即增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创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将先进理论与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着力点,就是他们都是从经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去解决问题的,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力的来源。
(二)出国学习与利用校内资源的关系
在“基地”办学国际化进程中,鼓励学生出国学习与交流以及让学生利用校内已有的国际化资源,如外文教材、外文文献、参加国际会议、与国际学生进行交流等,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国际化相关素质的养成。虽然出国学习与交流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和学习出访国家的语言、文化、学术等,国际化效果明显,但受益学生少,并且需要一定的家庭经济条件作为支撑。所以,“基地”办学国际化更应充分利用校内的国际化资源,如利用好来校交流及任教的海外学者以及在国内举办的国际会议,开展国际交流与人才培养;利用学校里有着良好留学教育背景的师资,着力打造符合“基地”学生培养要求的外文授课平台,推进学生国际化科研素养的养成;利用好外文网络和外文文献查阅平台,有效拓展学生的国际理解与国际化视野。
(三)专业学习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关系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以及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作为基础自然学科,比较注重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随着学科间交叉融合的日益普遍,其研究成果也正越来越多地被其他学科所应用。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为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其优势学科(农学、植物保护、果蔬、花卉、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等)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依赖生命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因而,在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有着扎实理论功底和较高水平实验技能的“基地”学生也越来越受到这些学科的欢迎。“基地”学生要利用本校学科优势,加强对农业相关学科的学习与探索,推动现代生物科技与传统农学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从而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高速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经南,陈闻晋.论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中国研究型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2]杨福玲.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的政策与战略趋势初探[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江珩,高翅.建设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初步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5(1).
[4]王跟顺,王辉.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
[5]翁丽霞,陈昌贵.中美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比较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6]于海燕,张海娟.世界一流大学师资国际化过程分析[J].高教探索,2012(3).
[7]贺俊.我国高校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以H大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2.
[8]王敏丽.中外合作办学的策略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2).
[9]王涛.西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09(6).
[10]贺亚兰,赵平.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
[11]刘新颜.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J].航海教育研究,2010(1).
[12]李素敏.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9(4).
[13]王曼文.新世纪河南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14]沈广斌.“国际合作:高等学校第四职能”述评[J].江苏高教,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