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路径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7-10
  • 阅读量136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论分析及所带班级的个案研究,文章作者尝试提出了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对策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问题意识;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师主体应加强自身“问题意识”


  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要为学生解疑释惑,还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


  1.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被动服从者,师生之间无法在平等的关系中进行互动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学习视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


  2.不断提高有效提问的技能


  问题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有效工具,教师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新的概念和观点。教师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在向学生模拟思维的过程,对学生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只有以学生的回答为基础来组织核心问题和适当的加工性问题才能够建构出有效的提问;有效提问可以辅助学生描绘出精确的、能被个体内化的,且能和其他学习建立联系的心理圖式;它能督促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还需继续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追加提问,将学生最初的、表面的、不够深入的答案引向深入,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提问。


  3.在教学反思中提高问题意识


  任课教师在备课阶段预设课堂提问目标,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解析问题,在课下通过多种途径与学生交流。这一教学反思的行为可以概括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为出发点,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目的,形成教师的教育智慧,进而推动师生全面发展。”教师必须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力求及时地发现当前国内外信息中和教材内容有关系的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这一批判审视、反思求解的过程,也有利于教师问题意识的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问题意识


  如图所示,问题情境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知识发展过程。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将课程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加以具体化,精心设计使其寓于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激发学生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引导其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依托教材运用辅助工具,创设问题情境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以教材为基本依据,问题情境的设计应紧紧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教材中的概念、观念、理论等都是抽象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特别是与课程的不断整合,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习者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创新探索从技术上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和广阔的空间,变单一的教科书为多样性、多媒体的教学资源”。


  2.联系社会时事,创设问题情境


  当今社会新事件、新问题、新变化层出不穷,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联系社会时事,为学生提供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更容易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加学生深入探究的学习兴趣。学生运用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及过去所学的知识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以致用”,和可以使其充分感受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三、“授人以渔”,使学生会问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一问一答的模式不具有长效性,当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形势与政策课学习将更具主动性、长效性。


  认知心理学家发现,“能够将新知识和个人体验相结合的学生积极参与到了具有创造性和长期的学习中来,这些学生发展了终身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技能”。所以,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发展其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技能。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教授学生质疑与提问的方法:


  (1)教师对提问层次的提升予以示范。直问直答式的机械性提问是学生呈现问题的初级阶段,由简单提问提高至批判性提问这一提升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极其重要。例如,在学习“伟人毛泽东”主题时,在学生熟悉教材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毛泽东是历史上那种‘超凡魅力型的领袖’,说到毛泽东的魅力,不知道同学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词?”学生由伟大、气魄、会打仗等方面说出自己的感受后,教师提醒学生“一个士兵也会打仗”,要学会找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教师进一步介绍毛泽东的生平,提出理解毛泽东一定不能脱离当时的国情和时代背景,进而问道“如何看待晚年的毛泽东?”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教师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是思考的深入过程也是问题层次的提升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提出问题。


  (2)教师教授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在新旧认知的交界点、理论与实际的矛盾处、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部分、解决问题的分析过程等处皆有可能成为疑惑的萌生之地,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定位疑惑所在,继而由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提问。


  四、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因此,要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调节和激励作用,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1.注重知识向能力的发展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呈现出无限丰富与急剧增长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以传授理论知识为目标而且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实践能力等,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去理解社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终身发展的内在动机和技能。


  2.注重综合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考核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考查学生发展的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指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基础知识的检测无法得到体现,这就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指标必须更为多元化,更加注重综合评价。


  “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主体——主体”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教师、学生构成双主体,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参与者与建构者。而后现代观认为,课程考试中“教师发挥核心作用,但不应是排外的评价者,评价应是共同进行、相互作用的,应将其作为一种反馈,作为做—批评—做—批评这一循环过程的组成部分”。因此,课程考核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给予學生反馈,形成“对话式”考核方式。


  3.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探究是包括学生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学生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发展,所以对学生问题意识的评价应该做到综合过程的评价,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意、品质得到同步的协调发展。


  五、结语


  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考核的重心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这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过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如平时上课的“随堂反馈”考核方式,就是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变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


  作者:郭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