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法律毕业论文范文,法律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元旦&春节的定名趣谈

  • 投稿铁柱
  • 更新时间2015-09-10
  • 阅读量900次
  • 评分4
  • 69
  • 0

主讲人:李郁

山西省武乡县人,曾在《法制日报》从事25年的新闻工作,发表报告文学、长篇通讯、人物特写、评论等50余万字,现已退休。

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活动需要将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时都要确定下来,于是,古人发明了纪年、纪日、纪时的方法。而庆祝一年的开始,大约是人类的共同意愿。人们在欢度元旦和春节两大节日时,应该了解一段历史和故事。

始于1500年前的“元旦”

中国先民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中说:“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

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阳历。太阳年一年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多出11天多,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中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一差异,因此,主要的历法不是纯阴历,也不是纯阳历,而是阴阳合历,称为农历。

农历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置闰月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与阳历年相近,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太阳年分为24个节气,并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将相邻的两节时间规定为14日或16日。这一情况造成了立春与春节并不是同一天。

在我国,“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史学家、文学家萧子云的《介雅》一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后来,唐朝史学家、文学家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中也说:“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其意思是我国最早的帝王之一颛顼规定以夏历正月为“元”,正月初一为“旦”。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的《正月》开篇语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对于何为“正月”,历史上很多朝代的规定是不同的。据《史记》载,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此后,各朝援用此例,一直到清朝末年。

元旦在历史上一直是很重要的节日,历代皇朝都在这一天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这种风俗源于上古社会的“蜡祭”(“蜡”通“腊”,故称“腊祭”),主要祭祀农神、禽兽神等,以感谢祖先的恩惠,并祈求来年神灵继续消灾,降福于人间。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了元旦庆贺情景。类似的诗文在历史上还有很多。

我国周边国家一直受我国文化的影响,越南、韩国也在农历的正月初一过春节。

强制废历,“元旦”易名为“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后,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

1912年1月13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责成内务部编印新历书。随后,又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不叫“元旦”。在这一年,孙中山让出最高权力,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继续推行新历法。

1914年1月,民国政府的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袁世凯考虑到其他少数民族的习惯问题,只批准“元旦为春节”。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被官方正式易名为“春节”,而“元旦”、“新年”之名则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同时规定放假及各种礼仪娱乐,如贺年、团拜、祀祖、贴春联等活动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但一般百姓并不理会政府的规定,对公历新年不感兴趣,仍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新年,并按传统方式庆贺。

民国政府试图强制推行新规定,在节日期间派警察强迫商店开门营业,并捣毁商店里的节日商品及百姓家里的祭祖供品,还对有的人处以罚金,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不过,这种做法收效不大,人们照旧过农历新年,当局对此无可奈何。1934年,国民政府停止了强制废历行动,民间名正言顺地过起了农历新年。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决定继承辛亥传统,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但对传统年节给予特别关注。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元旦、春节均为法定节假日。

延伸阅读

公元纪年和西方历法

清末文化革新的领袖人物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纪年者,历史之符号,而于记录考证所最不可缺之具也。以地理定空间之位置,以纪年定时间之位置,二者皆为历史上最重要之事物。”

立法和纪年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接受一种异域的时间观念,也是在接受一种异域的文化观念。

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都曾创造过自己的历法纪年,但都没有流传下来。

欧洲其他地方有从桌城市建城开始纪年的方法,有的地方根本没有纪年方法。许多历史文献记载当时发生的事件,涉及人物、地点,情节等,偶尔有季节、时辰的描述,但没有年、日期的记载,没有时间坐标。

在古罗马时代,人们以罗马执政官的名字来纪年。执政官是罗马共和国选举产生的最高职务,身负宗教职责。这些执政官的名字被以流水账的形式记录在罗马官方年代纪里。但年代纪的时间顺序不是按事件发生的时间,而是按记叙人获得信息的时间来记叙。这种纪年法一直延续到公元541年。在那一年,拜占庭国王查室丁尼一世下令终止了这种纪年方式。

古罗马还有一种纪年方法近似于公元纪年,是以罗马建城那一年作为元年而前后反推、顺推。罗马国王曾以此种纪年法庆祝罗马建城800年。后来,拜占庭帝国在公元537年规定使用此种纪年法。

公元525年,罗马僧侣狄安尼西发明了公元纪年。他当时想用这一方法计算复活节的日期。这种纪年方式以传说中的耶稣诞生之年为公元元年,元年以前称为公元前,其年份顺序倒数;公元元年后则仅称“公元”或直接写年份,其年份顺序顺数。但需要指出的是,没有公元零年。

公元纪年在8世纪以后才逐渐被西欧基督教国家应用。13世纪时,公元纪年在西欧普及。而公元纪年成为世界主流纪年方式则在15世纪以后,是欧洲国家在世界各地殖民的结果。

17世纪,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法国思想家笛卡儿曾精辟地指出:时间是一种思想方式。在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中,控制时间体系和对时间的解释者就是社会生活的控制者。而接受一种时空观念,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接受了一种思想方式和文化形态。

有人认为,历史的观念、发展演化的观念等只有在线性时间观念中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中国的循环时间观念和基督教文化的线性时间观念的并存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