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法律毕业论文范文,法律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微表情——讯问僵局下新的突破口

  • 投稿掌蘑
  • 更新时间2015-10-11
  • 阅读量689次
  • 评分4
  • 65
  • 0

徐良嶂

内容摘要:随着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尊重与保障人权的理念对侦查讯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讯问手段落后,犯罪嫌疑人反侦查心理素质加强的情况下,讯问僵局时时出现并且难以打破。面对如此的局面,“微表情”作为一种新的手段介入到侦查讯问中,会为解决讯问僵局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也将会大大提高侦查效率与讯问的文明程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微表情;讯问;讯问僵局

近日,对柯震东吸毒道歉发布会的微表情分析,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微表情”的热议①。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 Paul Ekman)在1969年首次提出“微表情”这一概念以来,如何在侦查讯问中运用“微表情”进行讯问,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我国对微表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犯罪分子反侦查心理素质的加强,讯问僵局时时不能突破的现状,笔者试图从“微表情”这一本体来分析其运用到讯问中的可能性以及效果,以期能为侦查人员提供一个突破讯问僵局的新途径。

一、微表情概述

(一)微表情的产生

微表情是指在1/5秒内一闪而过的动作,它是揭穿谎言的重要来源,显示出一个人试图掩盖的内心活动。

微表情的产生来自于外界的某种刺激所引起的基本生理反应,当人体在受到外界的某种刺激之后,作为人类调解和控制的大脑皮层会最先做出反应,随后传达信息给控制人体表情的神经元,然后这些神经元在处理完大脑传来的信息后会控制人体的肌肉,最终形成微表情。③微表情也属于广义上的表情,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指表情是指除微表情之外的表情。艾克曼教授通过研究确定了7种人类共通的、有着不同面部表情的情绪:高兴、伤心、害怕、愤怒、厌恶、惊讶、轻蔑。但表情是可以被控制和伪装的,在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经常为了迷惑讯问人员而做出无辜、愤怒的表情。如果讯问人员不能辨别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心理状态,将会被犯罪嫌疑人的虚假表情所欺骗,进而导致讯问工作失败。

(二)微表情的特征

通过其产生我们可以看到,与表情相比,微表情具有以下四大特征:

1.客观性

微表情是大脑皮层受到刺激后做出的外在反映,其虽然显现的时间较短暂,但是客观存在的,是心理变化在面部上的显现。自艾克曼第一次提出微表情以来,微表情的存在已经渐渐地被公众所承认。在我国,2009年9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付小兰组织成立了研究小组,也开始对微表情与人的情绪机制、无意识状态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使得微表情的客观存在再次得到了肯定。

2.自发性

微表情的产生是在外界刺激和心理神经机制作用下自然产生的属性,属于生理应激反应,是自然发生的,不能被人控制和隐瞒,因而是无法伪造的。①这是与表情的最大区别,表情是可以伪装的,但是微表情是基于大脑皮层在受到刺激后最初做出的反应,是不能被伪造的。例如,据神经元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真正愤怒的时候,其左右脸部所表吸纳出来的表情是一致的,如果一个人假装在愤怒,其左边脸部的愤怒表情明显慢于右脸部,甚至有时候左脸表情跟右脸表情差异很大。

3.反映性

它是指能够将真实情感和心理状态表现出来的属性。大脑皮层根据不同的信号产生不同的“微表情”,其不依附于人对自己面部肌肉的控制,反映的是最真实的心理状态。这也是我们用微表情来作为判断讯问对象是否表述真实的必要前提,讯问人员可以根据微表情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

4.瞬间性

微表情的持续时间非常的短暂,通常不到1/5秒,如果不集中精力观察,是很难察觉到的。但是,专业的训练能够提高人们察觉微表情的能力,进而对识别微表情所代表的情绪做出判断。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对讯问时所拍摄的录音录像进行慢放来捕捉微表情。

二、在讯问僵局下运用微表情的可能性分析

(一)讯问僵局概述

1.概述

讯问僵局是指侦查讯问人员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时经常遇到的,由于主客观原因而造成讯问出现僵持,并且时时不能被讯问人员突破的局面。换句话说,也就是在侦查讯问时,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多次心理战后,依旧不能使犯罪嫌疑人坦白,讯问工作无法继续进行的局面。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有拒绝回答的权利。基于对“与案件是否有关”的界定不明确,有些犯罪嫌疑人对讯问人员的问题置之不理,使讯问工作无法继续进行。并且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犯罪嫌疑人也会在庭审过程中,认为讯问人员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了口供,要求进行非法证据的排除,使侦查工作处处受阻,侦查僵局越来越频繁出现。

2.讯问僵局形成原因

(1)讯问人员过于自信,讯问思维固化,讯前准备不足

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因此,讯问工作时常会出现讯问前准备不足,并且对讯问手段及思维过于自信,往往会仓促上阵,讯问时被犯罪嫌疑人抢占主动权,导致讯问僵局的局面。讯问人员运用不当的讯问谋略,容易使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和戒备心理增强,对之后的讯问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对于间接证据或者传来证据的使用,如果在讯问前没有制定有效的证据使用的策略,会使犯罪嫌疑人确信侦查人员没有掌握证据而更加不予配合,在没有新的证据进行补充时,容易导致讯问工作陷入僵局。

在传统的讯问过程中,讯问人员往往注重与犯罪嫌疑人的语言交流,注重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从而容易忽视犯罪嫌疑人的非语言行为。根据行为科学家们的研究,在人际沟通中,人们交流的信息约有65%是通过身体语言来传递,7%是通过言辞来传递,12%是通过声音来传递,剩余的16%则是通过多方面特征的混合(例如化学变化、气味以及一些难以识别的细小、微妙的信号)来传递。①

(2)讯问人员对侦查情势判断不准确,讯问策略转化不及时

侦查情势理论认为,所有侦查行为都是在侦查情势中进行的,而侦查情势不是静止的,是在侦查行为、反侦查行为、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停地发生变化。在讯问过程中,侦查主体如果未能全面、正确、动态、及时地诠释讯问行为所处的具体情势,或是未能根据不断变化的讯问情势来及时调整讯问计划和措施,就可能陷入讯问僵局。

在讯问过程中,讯问人员对多种证据的使用以及讯问的策略运用,会使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反应,而且随着讯问工作的进行,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会不断发生波动。然而,犯罪嫌疑人对这些变化一般是不会从面部表现出来的,如果讯问人员不认真观察,其心理的变化是很难被发现的。讯问人员如果不能针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改变讯问策略,可能会导致犯罪嫌疑人抵抗心理变得更激烈,例如当犯罪嫌疑人已经开始忏悔,如果继续采用正面出击的讯问策略,可能会导致其反抗心理加强,使讯问陷入僵局。

(3)犯罪嫌疑人心理素质增强,反侦查手段高明

首先,犯罪嫌疑人对自己没有遗留下证据而感到自信,他坚信自己的犯罪过程完美,特别是当犯罪现场遭到破坏时,他认为现场并没有留下任何证据,因此心理更坚定。基于现场遭到破坏,在没有直接证据的前提下,侦查人员往往无处下手,也无法找到犯罪工具隐藏地,使讯问陷入僵局。

其次,对经过训练的恐怖分子,讯问人员经常无计可施,他们反侦查能力很强,心理素质好,讯问人员不能从他们口中得知其他同伙的下落或者下一个恐怖犯罪实施地在哪,甚至采取刑讯逼供的手段也不能使他们就范,讯问工作无法进行。

3.应对讯问僵局的传统措施

(1)教育感化,做好犯罪嫌疑人思想转化工作

讯问人员站在犯罪嫌疑人的角度,在分析其不供认罪行的原因基础上,寻找其对犯罪行为错误认识的根源。讯问人员通过对讯问对象感化教育,使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的行为忏悔,使其放下思想的负担。再者,讯问人员告知积极坦白可以减轻处罚,减少犯罪嫌疑人的顾虑,使其积极面对造成的犯罪后果,交代犯罪事实,化解讯问僵局。

(2)重新制定讯问策略,更换讯问人员

讯问策略制定错误容易导致犯罪嫌疑人拒供心理增强,一旦出现讯问僵局,往往需要更换讯问人员,并且要另行制定讯问策略。新的讯问人员往往采取先通过谈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来缓和讯问氛围,试探分析其拒供的原因。新的讯问人员不会采取正面出击的策略讯问,往往采取虚实结合的策略,最后利用获得的信息与之前信息的矛盾,以及利用犯罪同伙之间的矛盾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让犯罪嫌疑人感觉只有如实交代,才能减轻刑罚。

(3)扩大侦查范围,补充收集证据

出现讯问僵局最普遍的原因是,犯罪嫌疑人认为侦查人员没有掌握充分的证据,只要拒不认罪便能逃脱刑罚。在证据的运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漏洞,在仅有间接证据,甚至只认定讯问对象有犯罪动机的情况下,如何使犯罪嫌疑人坦白是讯问中困难的事情。因此,打破这类僵局的方法便是扩大侦查范围,寻找新的侦查线索,发现新的证据。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看到,化解讯问僵局的传统策略往往效率比较低,无论是哪一种策略,需要消耗的时间比较长,实施的难度都比较大,面对心理素质强,反侦查能力强的犯罪嫌疑人更是无计可施。

基于办案的压力,讯问僵局很可能会导致刑讯逼供的发生;并且,有些案件是由于侦查对象错误,使讯问无法进行而导致的僵局。在仅仅可能存在犯罪动机的情况下,被讯问者的任何辩驳都会被讯问人员认为是“狡辩”,此种局面并非侦查僵局,而是由于讯问人员思想固化,过于自信而偏离事实导致的。佘祥林案、浙江叔侄案、杜培武案等等一系列的案件都是由于错误的侦查对象,导致讯问无法进行,从而被刑讯逼供,造成冤假错案。因此,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下,我们只有改善传统讯问的思维,完善讯问的手段,才能突破讯问僵局,提高破案效率,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

(二)运用微表情突破讯问僵局的可能性分析

1.理论层面

微表情的存在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学界以及心理学界对微表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通过对微表情的产生机理的研究,表明“微表情”展现的是犯罪嫌疑人最真实的心理状态,可以作为化解讯问僵局的一种手段。

经研究表明,尽管国籍、年龄、性别有所差异,但相同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表情是相同的,而且人类的表情所表达的情绪也是相同的。在我国,中国政法大学姜振宇组织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针对心理应激微反应测试展开研究,他们与北京市昌平区检察院反贪局已经合作开展心理应激微反应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后期专家将对讯问工作进行的实质指导。除此之外,身体语言专家掌握的微表情研究成果,也会为微表情的研究降低难度。

2.实践及运用层面

在美国等国家,微表情技术已经运用到国家安全、司法系统等领域。远在1989年,FBI捉获了一名间谍,这名间谍很合作,但坚决拒绝供出自己的同伙;无奈之下,FBI向其展示了32张卡片,每一张上都写着一个与他工作过的人的名字(很可能是其同伙的人名),并要求他在看每张卡片时讲述他所知道的情况;当然这位间谍不会讲实话,但当他看到两个人名时,眼睛突然睁大,瞳孔迅速收缩,并轻轻地瞄了一眼。FBI据此判断,他在潜意识里不希望看到这两个人,依据这条线索,两个同案犯被找到,并在讯问中供认了犯罪行为。①并且,自2005年开始,艾克曼教授开始对英国情报机构、美国中央情报局等机构进行面部表情识别培训,进一步促进了微表情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国内,虽然我国对微表情的研究比较晚,但侦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却已经存在运用微表情侦查的现象了。有记载,讯问人员凭借自己总结的经验成功的在一个晚上破获五起案件。②在实际应用中,讯问人员可以在讯问时设置不同的问题,最后通过犯罪嫌疑人的综合反映进行判断,也可以借助录音录像进行缓慢回放,捕捉微表情的变化,从而了解犯罪嫌疑人真正的心理状态。

3.研究对象来源可靠、全程录音录像为微表情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可以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对于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应当对讯问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录音或者录像应当全程进行,保持完整性。因此,现有的视频资料,为微表情的研究提供了权威的研究素材。

绝大多数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讯问的时候都不会认罪伏法。从初审到讯问结束的整个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致分为:极端对抗阶段——试探摸底——相持对抗——犹豫动摇——认罪供述五个阶段。@但如何判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况,通过其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讯问策略是让犯罪嫌疑人坦白的关键。

因此,专家可以通过对侦查讯问难度较大的已决案件进行分析对比,特别是在讯问中,当讯问人员提出猜测被犯罪嫌疑人否决或者不予回答时(但最终事实证明猜测是正确的)所出现的微表情进行收集,并将这些微表情建立成数据库,在之后的实践中作为培训以及参考的依据。

4.经过培训后,能够提升获取微表情的能力

微表情由于存在时间很短,如果不能及时捕捉,那么微表情在讯问中的运用也是不切实际的。为此,研究者们使用MTETT版本训练非西方文化下商店雇员(韩国雇员)和诉讼顾问、精神分裂患者,经过2小时指导训练后,不仅韩国商店雇员识别微表情的成绩显著增长18%,而且进一步研究显示,在两周后这种技能仍然得以保存。④

有报道称,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人群密集的地方,经过训练的便衣警察能通过微表情寻找潜在的恐怖分子。因此,微表情虽然显现的时间非常短暂,但是能够通过培训提高侦查讯问人员捕捉微表情的能力。

三、微表情在讯问僵局下运用的价值分析

(一)提高讯问的文明程度,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在大案要案,办案压力大时,讯问僵局的出现容易导致讯问局面失控,从而带来刑讯逼供的现象。讯问人员嫉恶如仇,想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于法的职业追求使得他们想尽早破案。面对“不坦白”甚至“嚣张”的犯罪分子,在法律规定时间内无法获得充分的证据来移送检察院的情况下,侦查人员可能会采取刑讯逼供的手段来获取证据或线索。

微表情技术是通过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问题的反映来进行侦查的手段。它不依存于暴力威胁、恐吓等非法途径,极大地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人权,能够有效降低刑讯逼供发生的可能性,使侦查讯问变得更加文明。

(二)有利于事实分析,及时澄清事实,提高破案效率

笔者认为,冤家错案的发生,源头在于侦查人员对侦查对象的确认错误。侦查人员在找不到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或者不能锁定犯罪嫌疑人的具体范围时,例如赵作海案、杜培武案、佘祥林案,仅依据其固有的办案经验,推测讯问对象有犯罪动机。由于讯问对象的“狡辩”造成讯问工作不能继续进行,讯问人员对其刑讯逼供,进而造成冤假错案。再者,在一些重大案件中,会出现“代人顶罪”的情形,在讯问时,顶罪人往往能陈述整个犯罪过程,解释犯罪动机,以及犯罪工具的藏匿之处等,让讯问人员麻痹大意,误信其描述,使真正的犯罪分子逃脱法律的制裁。

微表情技术能通过对讯问对象设置不同的问题,观测讯问对象的综合反应,从而最快的排查犯罪嫌疑人,缩小侦查对象的范围,提高侦查效率。

(三)“攻心为上”谋略的有力信息来源

中国自古就有“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军事策略,同样,侦查讯问也是一场心理战,是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心理战。绝大多数犯罪嫌疑人在讯问时都会事先做好防御计划,并极尽所能的与讯问人员进行抗争,以达到逃脱法律制裁的目的。

然而,基于讯问谋略以及使用证据的技巧,在整个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往往是发生变化的。侦查人员如果不能及时捕捉到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不及时调整讯问谋略,将可能失去突破犯罪嫌疑人心理屏障的重要时机。

微表情技术能够通过对犯罪嫌疑人的表情变化,迅速识别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从而制定不同的讯问手段。同时,微表情技术能够打击犯罪嫌疑人说谎的信心,瓦解心理防线,使其感觉孤立无援,最后只能向侦查人员坦白认罪。

(四)比测谎仪使用方便,不需要犯罪嫌疑人的配合

测谎仪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是讯问技术水平的一大提升,但在国家安全领域,有些训练有素如危险人物恐怖分子等能够轻易通过测谎仪的检测。除此之外,测谎仪对使用的环境要求也比较高,通常要在特定的场所才可使用,审查程序严格,操作不便,而且基层侦查机关也没有测谎的设备。并且,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需要犯罪嫌疑人的同意才可以进行,因此会导致犯罪嫌疑人在测谎之前提前做好防备。

微表情技术主要依靠于侦查人员的肉眼观察,任何场合都可使用,并且不需要犯罪嫌疑人的同意,也不易被讯问对象发觉,因此也不会被犯罪嫌疑人事前防备,能够更真实的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

(五)特殊人群的讯问也适用

由于绝大多数侦查讯问人员的英语交流能力欠缺,对于外国人的讯问一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即使请翻译人员对讯问人员的问题进行翻译,但翻译的语气以及给犯罪嫌疑人造成的威慑效果不显著。随着新刑诉法的实施,基层法院对部分外国人的犯罪案件也具有管辖权,基层法院的人员配置相对落后,使对外国人的讯问工作更加难以进行。除此之外,对聋哑人的讯问,由于讯问人员很少懂手语,也无法与犯罪嫌疑人进行沟通,也成为了讯问的一大难点。因此,凭借微表情技术,讯问人员能够通过对讯问对象的观察破除语言沟通的障碍,判定讯问对象的真实想法,用以收集线索或证据。

四、结语

对微表情的研究是一门科学研究,微表情研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对其研究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艾克曼在国际著名刊物《自然》上表示,没有公开相关研究结果的原因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特别是为了防止中国、伊朗、叙利亚等国家的科学家对他的研究进行跟踪。①因此,我国也应该加快对微表情研究的脚步,使其运用到侦查讯问工作中来。虽然微表情技术仅能作为解决讯问僵局的辅助手段,但侦查机关如果能够加以重视,微表情技术将能够发挥其作用,成为突破讯问僵局,提高讯问效率的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