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农学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福州市居住区植物群落特征及配植方式分析

  • 投稿Zpuz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452次
  • 评分4
  • 28
  • 0

郑晓倩,赖钟雄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工程研究所,福州350002)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福州居住区植物群落的特征及配植状况,对福州市4 个典型居住区中庚国际华府、三盛托斯卡纳、大儒世家朗园、三盛国际公园的植物群落特征及配植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的植物组成有59 科、112 属、140 种。其中乔木71 种、灌木41 种、藤本3 种、草本25 种(含蕨类1种)。群落各生活型植物占总种数的比例分别为:常绿乔木38.57%,落叶乔木12.14%,常绿灌木29.29%,藤本2.14%,草本17.86%。样地群落中常绿乔灌木植物生活型的种类均较丰富,但落叶树种及藤本应用较少,群落层次不够丰富,景观季相变化不明显,配植方式单一,景观雷同缺乏特色。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居住区;植物群落;植物配植

中图分类号:S688.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934

0 引言

居住区绿化作为城市绿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提高城市绿量、美化城市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居住区不同植物组成的群落特征及景观效果,是评价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1],合理配植植物种类和群落结构是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近年来,居住区的绿化建设已从早期简单的植树绿化,进入到注重植物配植的新阶段[2-7],国内居住区里的植物造景呈现出人性化和生态化趋势[8-14]。许多研究在居住区植物配植及景观规划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15-20]。目前对福州市居住区的植物造景、整体规划方面的研究偏多,而建立在对植物群落特征全面研究的基础之上的研究较少,对福州市居住区植物景观的评价也未成完整体系,这就使福州市居住区植物造景及景观设计缺乏最基础的科学依据[21-30]。对此,笔者对福州市4 个典型居住区的植物群落的特征及配植情况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以期为今后福州市居住区植物配植及植物群落构建提供参考

1 调查地点

在全面踏查比较的基础上,选取绿地率均大于30%,占地规模较大,并分别具有特色的4 个典型居住区作为研究对象。

中庚国际华府总建筑面积195624.3 m2,由20 幢纯版式高层组成。区内景观设计由香港阿特森泛华担当,法国设计师依据区内原有的150 多棵原生树的生长位置设计占地近13000 m2 的中央景观区,内有近4000 m2人工湖,绿树、湖水相映成趣。区内自然外景观交相呼应,相互融为一体。

三盛国际公园总征地面积约86.7 hm2。总建筑面积约122 万m2,容积率1.48,建筑密度19.4%,绿地率33.44%。项目周边环伺高端商业和公共配套,构建了文化、教育、商业、生活等多方面完善生活体系。

三盛托斯卡纳景观设计采用“香湖、花谷、8 条景观廊道”的结构体系,近4 hm2的天然湖泊是目前福州市最大的社区天然湖,湖心还有一个自然形成的观景岛屿伦萨岛,通过木栈道与两侧水岸相连。水岸两侧是自然的驳岸和各种水生植物,沿湖两侧以湿地林带及私家草地相结合,这样的处理使两岸布局更加自然,也更具托斯卡纳原风貌。3.3 hm2的景观公园与香湖合并形成社区最大的自然景观配套。

大儒世家朗园充分利用基地的地形变化的自然条件——起伏的地形、繁茂的植栽和优美的风景,并与周边更大范围区域相互协调;在主入口和会所区域打造社区焦点,作为社区的引人瞩目的门面;利用层级明确的动线系统把景观空间联系起来,营造开放空间、半开放半私密空间及私密空间的不同层级,引导人们在社区中的游赏活动,为人们提供舒适、宜人,动静有致的社区景观环境;并设置一系列庭院,展现中国传统的庭院设计概念,同时运用更加现代的材料,赋予它们更多现代特色;结合选用适合当地气候、易于维护的植栽品种;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如收集利用雨水径流、选种本土植栽、运用轻型构筑物等;营造家的氛围;为居民提供放松、休憩和游玩场所,一个能让人在自然中徜徉、任想象自由驰骋的场所。

2 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用标准样地法,根据CJJ/T 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各居住区分为居住区公共绿地、公建设施绿地、宅旁绿地和道路绿地4 种绿地类型,各绿地类型分别设置400 m(2 20 m× 20 m,12个样方)、200 m(2 10 m×20 m,12个样方)、200 m(2 100 m×2 m或40 m×5 m,12个样方)、100 m(2 2 m×50 m或2.5 m×40 m,16个样方)共计52 个样方进行调查。在有些小区域中,个别样方面积折合为不同绿地类型所需要的面积。对乔木层胸径大于4 cm 的树木进行每木检尺,记录植物的种名、株数、株高、胸径、冠幅及生长状况;灌木层和草本层记录每种植物的种名、盖度、高度及生长状况等(草本不包括野生种类)。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3.1.1 中庚国际华府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分析据统计(见表1),中庚国际华府现有常绿乔木28 种,落叶乔木9 种,常绿灌木25种,草本14种(包括蕨类1 种),藤本2种。代表性植物群落见图1。

3.1.2 大儒世家朗园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分析据统计(表2),大儒世家朗园现有常绿乔木23 种,落叶乔木13种,常绿灌木23 种,草本17 种(包括蕨类1 种),藤本2种。代表性植物群落见图2。

3.1.3 三盛国际公园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分析据统计(表3),三盛国际公园现有常绿乔木26 种,落叶乔木8种,常绿灌木20 种,草本10 种(包括蕨类1 种),藤本3种。代表性植物群落见图3。

3.1.4 三盛托斯卡纳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分析据统计(表4),三盛托斯卡纳现有常绿乔木21 种,落叶乔木9种,常绿灌木25 种,草本13 种(包括蕨类1 种)、藤本1种。代表性植物群落见图4。

调查涉及的4 个典型居住区中,共记录有物种140种59 科112 属。其中乔木共有71 种,包括常绿树种54种,主要有香樟、桂花、海南蒲桃、鸡蛋花、澳洲鸭脚木、千层金、盆架子以及棕榈科植物等,占乔木总数的76.06%。落叶树种有17 种,主要有大叶紫薇、小叶紫薇、鸡冠刺桐、黄槐、红枫、蓝花楹、美丽异木棉、紫叶李等,占乔木总数的23.94%,常绿落叶比为3.18:1。灌木种共有41 种,其中常绿植物种41 种,占灌木种总数的100%。藤本3 种,草本25 种(含蕨类1 种)。说明福州市居住区群落树种以常绿树种为主,这与福州分属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 种植被地带的地理特征相符。

3.2 植物应用频度分析

调查结果(表5)显示,在4 个居住区中都有应用的乔木有大叶紫薇、小叶紫薇、鸡冠刺桐、黄槐、美丽针葵、桂花、香樟,灌木有红花檵木、金叶假连翘、花叶假连翘、龙船花、灰莉、鹅掌柴、朱蕉,草本有马尼拉草、细叶萼距花、沿阶草、花叶艳山姜,蕨类有肾蕨。这些植种类多是适生的乡土物种或是经过长年驯化适应当地气候的培养种,它们构成了福州市居住区绿地的基调树种,常绿乔木为主色调,红枫、银叶金合欢、花叶艳山姜、朱蕉等彩叶植物的应用为居住区的绿化景观增添色彩。

3.3 植物生活型组成分析

植物生活型是指植物对综合生境条件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表现出来的生长类型,是植物的一种生态分类单位,凡是在外貌上具有相同(似)适应特征的归为同一类生活型[31]。在己建立的多种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是丹麦植物生态学家劳恩凯尔(Raunkiaer)建立的系统[32],中国植物学家吴征镒在《中国植被》中拟订了较为符合中国习惯的生活型分类系统[33]。基于《中国植被》生活型分类系统,结合实际情况作相应的合并和简化,将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藤本、草本,其中木本又分常绿与落叶。

4 个居住区样地群落各生活型植物占总种数的比例分别为:常绿乔木38.57%,落叶乔木12.14%,常绿灌木29.29%,藤本2.14%,草本17.86%(图5)。可见样地群落中常绿乔灌木植物生活型的种类均较丰富,但作为层间植物的藤本应用较少,群落层次不够丰富。落叶树种在种类和数量上的比例相对较小,落叶灌木应用为零,景观季相变化不明显,不利于培育具有季相变化的植物群落。

3.4 植物群落的配植方式分析

3.4.1 道路绿地植物配植方式居住区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艺术效果和功能效果。选择乔木品种时应考虑选择株型整齐、观赏价值高、生命力强、病虫害少且便于管理的树种。各条道路主干树种选择应有所区别,体现变化统一的原则。选择灌木品种时应考虑选择枝叶丰满、株形完美,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能耐灰尘和路面辐射的植物品种。地被植物则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来选择。调查显示,4 个居住区行道树多采用常绿乔木香樟、海南蒲桃、盆架子、细叶榄仁作为基调树。金叶假连翘、花叶假连翘、灰莉、红花檵木、栀子等拼接成林下色带。地被主要采用与福州气候相适宜的暖季型草坪草马尼拉草,路边及树下裸露区再配植以麦冬、银边沿阶草和沿阶草等常绿宿根草本及鸢尾、蜘蛛兰、文殊兰等花草镶边。由此构成多层次、多种类的复合植物群落结构。例如三盛国际公园的道路采用列植的方式,细叶榄仁与香樟交错种植,下层搭配栀子,裸露地面铺上马尼拉草,整齐统一,见图6A。

3.4.2 公共绿地植物配植方式公共绿地是居民室外活动的主要空间,也是衡量居住区景观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绿地以植物材料为主,与建筑小品等元素构成不同功能,变化丰富的空间,可供大量的居民在其内休息游乐。植物种类的选择既要统一基调,又要各具特色,做到品种多样,风格统一,并且要注意季相变化和色彩搭配。此外,还应避免选用带刺、有毒或容易引起过敏的植物,以免对居民造成伤害。本次调查的4 个居住区的公共绿地的上层植物主要有盆架子、朴树、大叶紫薇、香樟、小叶榄仁、澳洲鸭脚木、腊肠树、鸡蛋花等,灌木层主要有海桐、红叶石楠、金叶假连翘、花叶假连翘、毛杜鹃、鹅掌柴、龙船花和栀子等。例如大儒世家朗园的中心绿地植物配植采用西方园林规则式的特点,在曲线与直线巧妙结合组成的花坛中种植紫叶李,下层以金叶假连翘与鹅掌柴交错种植作为点缀,体现了色彩明快、简洁的现代风格,见图6B。

3.4.3 滨水景观植物配植方式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加强和对人居环境的关注,滨水植物景观设计成为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34]。植物与水是营造滨水景观最重要的2个元素。合理地组建滨水植物群落是成功营造滨水景观的关键。本次调查的4个居住区都有一定面积的水景,滨水景观植物群落为复层结构,上层树种主要有香樟、垂枝红千层、洋蒲桃和芒果,灌木层主要应用琴叶珊瑚、雀舌栀子、大花芦莉和红花檵木等,下层植物有麦冬、细叶萼距花和旱伞草等。水生植物主要有黄菖蒲、睡莲、花叶芦竹和再力花等。例如中庚国际华府滨水景观一角翠绿的枝叶与淡绿透明的湖水相呼应,再辅以垂枝红千层、美蕊花、希茉莉、睡莲等各色花木,营造出清新雅致的滨水景观,见图6C。

3.4.4 宅旁绿地植物配植方式宅旁绿地是分布在居住建筑前后的绿地,是配合住宅的类型、居住建筑的平面关系、层数高低、间距大小、向阳或背阴以及建筑组合的形式等因素进行布置的,是居住区中面积最多的一种绿地。宅旁绿地的主要功能是美化生活环境,阻挡外界视线、噪声和灰尘[35]。宅旁绿地的设计既要保持风格的统一,又要在立意构思、布局方式、植物选择等方面做到多样化,做到既要多样变化又要整体的统一,同时宅旁绿地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应考虑自然开敞式配植植物。在乔灌木、花卉、草地的配植时应使布置形式灵活多样,层次、色彩丰富有变化。此次调查的4个居住区宅旁绿地以乔-灌-草的群落结构为主,乔木主要采用蒲葵、大叶紫薇、黄槿、小叶紫薇、紫叶李、桂花等,灌木主要选用灰莉、红花檵木、希茉莉、毛杜鹃、栀子、朱蕉、细叶萼距花等,并配植沿阶草、麦冬、马尼拉草等草本植物。例如三盛托斯卡纳宅旁绿地利用桂花、盆架子和鸡蛋花等作为背景植物,营造花团锦簇的温馨氛围,以蒲葵、彩叶竹芋、栀子、山茶等植物分割室外空间,增加其私密性,见图6D。

4 讨论

4.1 现有植物群落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4.1.1 物种组成单一,生活型简单,搭配忽视种群关系通过调查可知,福州居住区应用频率较高的植物主要集中在20~30 种,如香樟、盆架子、桂花、小叶榄仁、鸡蛋花、紫叶李、杜鹃、金叶假连翘、红花檵木等。这反映出在城市园林绿化中表现优良的树种在居住区绿地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乡土植物种类利用率较低,特别是对草本植物的开发利用甚少,大部分地被使用马尼拉草,缺乏新意,不能体现地域特色。并且71 种乔木中76.06%为常绿乔木,所用的灌木均为常绿灌木,缺少落叶灌木、落叶阔叶乔木、落叶针叶乔木及常绿针叶乔木等生活型,此外,藤本植物种类较少,仅使用了3 种藤本,缺乏对草质藤本的开发应用,缺乏垂直绿化,不利于营造层次丰富、结构稳定的植物群落。由于人们对植物间群落关系了解甚少,经常随意配植或盲目模仿,完全不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选配植物种类是否合理、植物种间是否存在竞争等问题。对植物进行随意配植,忽视了植物间生态群落关系在居住区景观植物的配植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大儒世家朗园在林下大面积种植了蟛蜞菊,致使其生长成片,侵占草地,抢夺阳光、水与养分,排斥其他植物,严重影响了绿地的生物多样性。

4.1.2 优化措施福州居住区植物种类的选择及群落构建等方面尚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和研究,生态效益未能满足实际要求,因此在今后的居住区绿化设计中要注意加强科研和资本的投入,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生态景观树种,同时充分挖掘乡土植物资源,特别是草本与藤本类乡土植物的开发和运用,丰富居住区绿地的植物物种组成。此外,合理控制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增加居住区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形成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富于变化的群落层次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植被的生态功能,提高绿地系统的抗逆性和稳定性,改善绿地系统自维持机制。同时,要注重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充分了解物种间互利共生或相互排斥的关系,合理组建植物群落。最后居住区植物造景应推广“乔、灌、竹、草、藤”的复合群落,丰富植物结构,提高景观群落的稳定性,使其在结构和功能上更接近天然植被而充分发挥功效。

4.2 植物配植方式优化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福州居住区植物配植存在植物种类单一、植物景观单调、群落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配植形式单一等问题,居住区绿化雷同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受西方园林的影响,大面积的植物色块被普遍运用在居住区内。而种植大量灌木色块,一成不变的规则式配植方式使居住区景观人工痕迹过重,缺少生趣,呆板而缺乏自然气息。此外,福州居住区在植物配植设计中没有充分运用植物的季相变化,植物景观色彩不够丰富,四季景观变化不明显。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配植和营造居住区绿地的植物景观,构筑居住区富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自然生态、亲切宜人的绿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福州居住区植物配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2.1 道路绿地植物配植方式优化建议居住区入口主干道可采取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的植物配植手法,根据主路与建筑的距离以及各种设施的布局,栽植1~2 排高大的常绿乔木,如高山榕、红花羊蹄甲、白兰等,遮挡太阳辐射,还可配植紫叶李、日本晚樱、小叶紫薇、二乔玉兰、碧桃等落叶小乔木,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增加植物的空间层次及季相变化,在乔木中间设计一组变化的带状色带,另外种植一些灌木丛或灌木球如金叶女贞、巴西野牡丹、黄杨、海桐等,地面可种植一些开花地被如三色堇、石竹、夏堇、蔓花生、红花酢酱草等,打破行道树和建筑的规整单一感,为主干道绿化增添一些自然气息,使主路两旁绿化景观更加舒适活泼。支路和小路往往多为活泼的曲线,对这类道路的绿化建议采用自然式的植物配植方法。乔木层宜选用夹竹桃、碧桃、台湾相思、日本晚樱、二乔玉兰等开花小乔木,构建鸟语花香的美丽家园,路边再配植一行常绿绿篱,如大花栀子、金叶假连翘、福建茶等,既能改善道路绿化景观、丰富植物层次,又能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

4.2.2 公共绿地植物配植方式优化建议居住区公共绿地是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公共绿地的景观效果也是体现居住区景观特色的视觉焦点,植物造景设计在满足生态优先与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力求在种植上彰显小区特色,因而其植物配植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如公共绿地的地形、所选用的植物特性及功能、居民活动的范围及居民活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公共绿地的娱乐设施形式、景观小品等与植物的协调性等。为了使居民感到更加舒适、轻松,公共绿地植物配植最好采用自然式配植手法。植物种植多用孤植、丛植、群植等方式;公共休闲娱乐可选择树形优美的开花大乔木如凤凰木、木棉、南洋楹等,采用孤植的方式,利于打造开阔的视野。儿童活动区应选用无毒无刺、色彩丰富、富有变化的植物,如小叶紫薇、紫叶李、石榴、雀舌栀子、绣球花等。安静休息区应选用可密植、具有较好遮挡视线效果的植物来营造安静的环境,例如可以利用竹来分割空间。

居住区公共绿地植物配植的另一大难点是植物与其他设施的搭配、协调。居住区公共绿地内的景观小品、小建筑物如景观亭、花架、座凳等均需要植物的修饰美化。例如:景观亭周围可采用丛植或孤植的方式错落有致地配植桂花、金叶女贞、南天竹、海芋、彩叶竹芋等常绿植物和银杏、凹叶厚朴、碧桃、樱花等落叶植物,以增加景观的季相变化和空间层次。花架采用紫藤、爬山虎、炮仗花、油麻藤、葡萄等攀缘植物,既可供居民遮阴纳凉,又可增加垂直绿化,营造不同的景观效果。座凳间可设置花台,在里面种上人参榕、红花檵木或是黄帝菊、一品红等花卉加以美化,还可在旁边配植垂柳、白兰、朴树等冠幅较大的乔木,起到遮阴的作用,铺装场地边的座凳背后,可选用红花檵木、大花栀子、灰莉等常绿乔木分割空间。

4.2.3 滨水景观植物配植方式优化建议居住区滨水植物配植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群落特征、季相变化等因素,模拟自然水系,结合地形道路、岸线布局及空间结构和功能进行合理配植,通过植物的自然丛植,打破石岸线条生硬、枯燥,形成断续的集散空间,塑造出自然生态、优美和谐的居住区滨水景观。滨水景观植物配植时常选用大乔木为基调树,如雪松、臭椿、垂柳、香樟,其优美的树形形成远景,搭配种植观花或观叶的小乔木,如日本晚樱、红枫、桃树、深山含笑等,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形成生气盎然的近景,再结合美人蕉、鸢尾、凤尾兰、白花三叶草等丰富的开花品种,增添野趣,形成丰富多彩的水岸线,创造清新宜人的意境,给人以回归自然之感。滨水景观与其他绿地景观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水生植物的配植,水生植物配植设计要充分考虑与水岸景观的相互呼应,切忌拥塞密植,要留出足够空旷的水面来展示倒影。挺水植物如荷花、芦苇、雨久花、黄菖蒲、千屈菜、慈姑、香蒲、再力花,浮水植物如睡莲、浮萍、大漂等,有近有远、有疏有密合理搭配使水面柔软多变,增加活泼气氛,呈现出各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滨水绿化景观。此外,滨水景观植物配植要注重新优植物品种的应用,特别是对野生草本资源的开发。

4.2.4 宅旁绿地植物配植方式优化建议目前的居住区,宅间距都不宽,因此宅旁绿地的植物配植重点应考虑夏季遮阴云冬季采光2 个因素。采用自然式配植方式可形成自然生态的风格,容易让人亲近。植物群落上层最好选用国槐、银杏、紫叶李、凹叶厚朴等落叶开花乔木,再配植常绿绿篱,增加住宅私密性,丰富植物层次。在选择植物时还应注意林冠线的创造,应适当搭配不同树形或不同高度的植物创造优美的林冠线打破建筑群体的生硬与单调,这种配植手法充分利用了植物的叶片变色和开花结果特征,季相变化明显,四时之景不同,使宅旁绿地春季花团锦簇、夏季绿树浓荫、秋季五彩缤纷、冬季赏枝赏果又利于采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杜培明.园林植物造景[M].上海:旅游教育出版社,1986:68-90.

[2] 韩秀琦,杨军.当前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J].建筑学报,2001(7):52-55.

[3] 王世英.居住区植物选择[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6):105-107,113.

[4] Daniel T C, Vining J.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landscape quality[M]. In: Wolowill J F. Behavior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Vol. 6 Altman. New York: Plenum Press,1983:39-84.

[5] Zube E H, Sell J L, Taylor J G. Landscape Perception: Research,application and theory[J]. Landscape Planning,1982,9:1-33.

[6] Lowental, D. The bicentennial landscape, a mirror held up to thepast[J]. Georg Rev,1977,67:249-267.

[7] Lowental, D. Past time, present place landscape and memory[J].Georg Rev,1975,65:1-36.

[8] 李艳霞.广州市现代居住区植物景观配置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13.

[9] 辛转霞,王文博,刘珍珠.居住区绿化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149-151.

[10] 龙金花.北京当代居住区植物景观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8-12.

[11] 闰立杰.北方居住区绿化配置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5,1:83-84.

[12] 郑岩.哈尔滨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景观评价[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8.

[13] 吴军霞.芜湖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15.

[14] 陈懿.宁波市居住区植物群落景观分析与评价[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2.

[15] 凌海军.对居住区均好性规划设计方法论的探讨[D].临安:浙江大学,2005.

[16] 李琴.居住社区植物造景的生态设计探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

[17] 范丕湘.成都市居住区绿化效益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3.

[18] 王瑞兰.广州现代居住区植物景观优化配置[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

[19] 陈艳.山东省大中城市居住区植物景观分析研究[D].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6.

[20] 李雄.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17-18.

[21] 陈莺娇,赖钟雄.福州市居住区植物造景现状浅析与展望[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9(4):268.

[22] 李房英,吴少华,雷波.福州市园林绿地植物应用调查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1).

[23] 卞阿娜.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程序探析——以福州天泽江鼎示范区植物景观设计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12(2):80.

[24] 兰习茂.浅析福州金山新区居住景观环境的营建[J].福建建材,2011(7).

[25] 杨文涛.福州海润滨江花园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J].林业勘察设计,2008(1).

[26] 林雅茹.浅谈福州住宅区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J].福建农业,2007(4).

[27] 兰习茂.滨水型居住景观生态环境规划——以福州乌龙江住区规划为例[J].福建材,2012(1).

[28] 崔育青,冯元栋.巧借山水,生态住区,都市里的桃花源——福建省直单位五四北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J].建筑设计管理,2013(3).

[29] 阮亦媚.提高城市居住区绿化生态效益的若干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2006(1).

[30] 刘涨鑫.城市居住区湿地景观规划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9.

[31] 郑世群.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评价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32] 高贤明,陈灵芝.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的修订及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分析[J].植物学报,1998,40(6):553-559.

[33] 吴征镒.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8-24.

[34] 胡梅红.上海市居住区滨水植物配置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35] 董毅.当代广州中心城区居住建筑发展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