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职现状成因困境对策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是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事实上中职语文教学一直处于沉闷、低迷的状态之中,并且陷入了困境。因此,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使中职语文教学走出困境,是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1.1现状分析:中职语文教学大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通常是教师朗读,有时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还觉得学生回答的“费劲”,怕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干脆就自己包办代替,或者安排学生集体自读一遍,也不管学生读没读,读得怎样。接着就是教师喋喋不休地分析,滔滔不绝地讲解,将备课内容灌输给学生。教师也心安理得地认为反正该讲我都讲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
1.2结症所在:影响中职语文教学效果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受“普高热”影响,中职学生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无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有些学生来学校就读,还包含着很多的无奈,不是家境的困顿,就是家长的逼迫,再则文化分数太低,实在挤不进普高的大门。二是缺少了全国统一高考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老师也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关注、对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等方面与普高老师相比也就有了一定的差距。常常局限于对教参分析、“重点”内容的记忆,情感成分、人文素养、灵动思维的大量流失,职中语文课堂自然也就分外的枯燥。三是思想认识的偏见,中职学生就业往往凭的是在校期间获取的各种技能证书,用人单位也往往把英语和计算机作为考核的重点,而语文的显性作用不直接,很容易被忽视,这样就导致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的错误认识,觉得语文是副课,没实在的意思,能过关就行了。
2中职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对策
2.1认清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语文作为“百科之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还能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终身学习、自主发展打好应有的文化基础,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和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而且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应加大向学生、家长、社会的宣传力度,纠正“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倾向,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深刻认识语文学科在学习、工作、生活、社交以及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作用。
2.2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职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实用型专门人才。作为文化基础课的语文学科应体现出职业应用性,也就是职业语文教学的特色所在。要着重培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中职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中等技术实用型专门人才。除了必要的专业能力外,越来越多地倾向于考察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这是中职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发掘文章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爱岗敬业。
2.3正视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主体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现实,承认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不能一味地抱怨学生基础部好、素质差,不能把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应从自身找原因,更新观念,遵循“以人为本”和主体性教育思想,差异的存在应受到承认和尊重,教师的任务也就是如何使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要善于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她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4中专语文教师要建立新时代的教学观。我们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教育的对象归根结底是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与巨大发展的潜力的人,他们既具有同一年龄层次相同的心理特征,又因为家庭条件、社会现象、生活经历等的不同而具有独特的思维、情感和知识能力。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观察、分析、感知和思考,要想使用学生接受自己的指导,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学生的个体需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好地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