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学设计论文范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三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总复习

  • 投稿吉田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725次
  • 评分4
  • 59
  • 0

陈建锋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213000)

小学数学总复习不是对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的简单回顾,也不同于单元复习。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毕业总复习对数学教师来说,一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学生的反复回忆、操练,到学生的自主整理、沟通,其实我们都在探索“以儿童为中心”的发展过程。

一、总复习的目标定位

(一)完善知识体系

在总复习课上,我们都会关注知识的回顾整理、查漏补缺,通过对比练习、拓展练习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那么,回顾整理和查漏补缺的环节仅仅是巩固知识吗?这显然是不够的。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真正指向知识的整理。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关系,需要我们从整个教材体系中去寻找与沟通。

(二)完善学习方法

随着学习内容的不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和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比如,“数的意义总复习”,作为“数与代数”领域的复习课,既要追求“巩固知识、查漏补缺、提升思维”的目标,又要达成“培养数感”的目标;而“立体图形总复习”,则要侧重于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和形体知识学习方法的建构。

二、总复习的育人价值

(一)相信学生是有潜力可开发的

在总复习中,为了梳理知识点、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往往会让学生按规定整理表格、树形图等,而忽略了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尝试,并将不同学生整理的不同资源进行“并联”呈现,从而探寻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并更好地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相信错误是可以让人成长的

错误不仅仅存在于课堂的练习中,也存在于平时的作业、试卷中,有些错误具有典型意义,有些错误可以引发互动生成,它们都是有价值的资源。每个错误的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华应龙老师的“融错”教育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让学生在自己的错误中反思,在曾经的错误中成长,总复习便成为了数学育人的载体。

(三)相信数学育人是长期、内在的

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短期化、表面化,就是追求近期、可测量的考核目标,把复习的价值定位在考试成绩的提高上。“经验丰富”的毕业班教师往往会直接以毕业考试为目标,通过很多“经典题”,把“应试”也称作育人价值;而忽略了毕业总复习这个特有内容对毕业班学生的“育人价值”,没有从长期、内在发展的角度看人的成长。

三、“三视角”下的总复习策略

(一)从“结构视角”把握数学知识

从结构的视角来看,数学教学关注的是教学内容的整体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可利用性、学习过程的可类比性以及学习评价的可发展性。如果说练习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单元复习是沟通(同一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那么总复习的目的就是通过知识的再整理,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结构化。

从知识结构的内容、方法、过程、应用的角度来分析,有助于我们整体地了解某一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情况,从而有效地把握知识的“联系点”与“延伸点”,合理地解读数学学习,实施有效教学。比如,“数的运算总复习”,主要复习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学生虽然在课前也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但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还不是很清晰。因此,课堂上,应给学生呈现四则混合运算的发展过程:从同种运算(+、+)、(-、-)、(×、×)、(÷、÷),到不同种但同级运算(+、-)、(×、÷),再到不同级运算(×、+)、(×、-)、(÷、+)、(÷、-)。由此,学生就能理顺各种运算的内部关联,更好地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同样,通过呈现运算律的发展过程,即从简单的一种运算的规律到有点复杂的两种运算的组合规律,可以让学生发现数的运算规律之间具有类比关系,加深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之间内部关联结构的认识。

(二)从“思维视角”领悟方法策略

在总复习中,应该帮助学生在梳理、练习中不断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在不同素材中找相同之处,在相同素材中找不同之处。

比如,在“数的运算总复习”中,我设计了以下2组计算题:(1)0.125×0.25×8×4, 59×89+59。(2)45×4344,44×25, 12+14+18+116,12+16+112+120。对第(1)组题,通过追问“这两个算式的求解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提炼出“合”的方法。对第(2)组题,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提炼出“拆”、“数—形”、“数—数”等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总结:以上这些方法,实际都运用了“转化”的策略。

(三)从“育人视角”提升学习能力

通过复习,使学生形成一种自学整理、回顾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复习课承载的主要育人价值。比如,在“数的运算总复习”中,我引导学生对以往的运算错误进行归类分析,学生找到了“为什么错”:计算结果没有化简、简便运算判断失误、乘法分配律应用不当等。在此基础上,通过组间生生交流和全班师生交流,进一步明晰“怎样能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