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金融银行论文范文,金融银行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的影响

  • 投稿ying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23次
  • 评分4
  • 86
  • 0

俞佳

2013年9月24日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表示,近期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任务,一是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二是开展贷款基础利率报价;三是推进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12月8日央行发布了《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仅仅三个月时间,三项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就已完成,足见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之快。本文首先回顾了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然后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定价的影响,之后分享了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最后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提出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回顾

中国利率市场化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至今已过20年头,其中1996年从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开始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2000年开始了外币存贷款业务的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利率从1998年允许上浮,至2013年7月20日取消贷款利率限制,耗时15年。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如果从1999年开办单位协议存款业务开始算起,至今也已历时15年。

从2012年6月8日开始,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由基准利率的0.9倍调整为0.8倍,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扩大为基准利率的1.1倍,从而开启了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市场化进程。2012年7月6日,贷款利率下限继续调整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贷款利率市场化最大的步伐是在2013年7月20日迈出的,7月20日起人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央行也在积极地进行基准利率体系的建设。主要尝试包括回购定盘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贷款基础利率(LPR)。

2007年1月,SHIBOR正式推出,央行对SHIBOR 赋予重任,希望SHIBOR 成为一个公认、权威的利率基准,来替代央行的存贷款利率,希望它发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那样的作用。

2013年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根据信用风险的差异加减点生成,贷款基础利率报价是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SHIBOR利率机制在信贷市场上的进一步拓展和补充。目前LPR只公布1年期基础利率,价格从报价伊始的5.71%,到目前为止经过4次调整,之前的报价是5.76%。截至目前,工、农、中、建、浦发等与部分企业客户签订的LPR贷款合同金额已超过20亿元。

2013年12月8日,央行公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从海外利率市场化和大额存单的发展经验来看,大额可转让存单在各国均被视为利率市场化存款端的突破口,同时大额存单的推进需要配合存款保险制度。比如美国和日本,其推出大额存单之前,都已经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因此,在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央行推出仅限于银行间市场的同业存单,一方面有效地降低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可为未来普通大额可转让存单的重启积累经验。同业存单有助于Shibor 利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从而培育日后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定价基准。2013年12月12日-13日,首批同业存单发行行共发行了340亿同业存单,期限从1月到6月,利率为5.10%~5.25%。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仅从利率管理角度分析:存款竞争加剧:随着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打开,银行体系中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原因,走在了利率上浮的前列。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环境的变化,2013年股份制银行逐步进行定价策略调整,目前上浮几乎覆盖全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2014年1月,在存款流失严峻的情况下,五大行也加入到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队伍中,对部分地区符合条件的客户存款实行“一浮到顶”。

利差收窄:存款利率上浮后,根据上市银行2012年、2013年半年报资料,五大行的净利差略有下降,基本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的净利差下降均在15BP以上。

净利息收入占比下降:利率市场化后,存款成本上升导致短期利差收窄,加上金融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日益丰富,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较快,非息收入显著增长,利息收入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国有银行凭借广泛的客户群、强大的产品分销渠道以及良好的品牌认知度,中间业务发展具有先天优势。国有银行在代理、结算、银行卡、托管等业务上均处于行业领先,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显著高于其他银行。股份制银行通过锁定目标客户,在细分领域取得突破。例如,民生银行定位中小企业的银行,通过事业部改革和商贷通业务吸引大量优质企业客户,投行业务行业领先;招商银行通过在零售领域精耕细作,积累大量高净值客户,并且赢得了良好的声誉,银行卡和理财业务表现突出。利率风险日趋复杂:2013 年6 月末“钱荒”的事件,市场变化体现了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相互交织的影响,在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市场利率大幅上升,而整个利率中枢的上抬,又对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动性紧张、利率上扬又与信用风险的变化密不可分,不同产品违约率的上升既会影响流动性,又会改变利率风险的重定价缺口。利率风险与其他风险之间的交织转化呈现出多变复杂态势。

三、国内外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民生银行:搭建利率市场化新核心系统平台

2013年7月4日,民生银行彻底完成新旧系统的切换,新核心系统正式全面上线。新核心系统也特别提出了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方面的构建。首先,基于产品工厂的设计理念可以快速实现利率相关新产品进入市场。第二,统一客户和数据平台为科学利率定价提供了可能,而正在实施的管理会计平台能够对产品、客户的盈利能力进行量化评价,进而优化利率管理。第三,维度和要素都设定了丰富的参数值,执行时可通过灵活的配置组合来实现客户差异化的定价。

中信银行:多元化渠道经营应对利率市场化

中信银行拓宽多元化对公存款来源渠道,强化低成本、稳定负债的增长。通过开展机构客户系统性营销、加强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等交易银行产品与服务的运用,开拓了资本市场负债来源,推动了中信银行对公存款的持续稳定增长。伴随中信银行“综合型商业银行”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呈现并进、融合发展态势。小企业金融业务继续向微型化、零售化方向发展,客户对象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从大宗商品原材料向消费品、从生产服务向生活服务转变。

中小银行:“结盟取暖”策略迎战利率市场化

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冲击,中小银行采取了“结盟取暖”的策略。民生银行、包商银行、哈尔滨银行、重庆银行、富滇银行等以城商行为主的数十家中小银行2012年成立亚洲金融合作联盟,以抱团取暖。通过创立联盟风险基金,打通柜台,疏通渠道,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使投资和决策更有准确性;通过合作的力量更好的化解经营风险、更好实现优势互补、更好提供服务质量实现共同超越。

富国银行:凭借社区银行业务特色和小微企业信贷

富国银行(Wells Fargo)是美国第四大财富管理机构,管理着1.3万亿美元的资产,在社区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方面位列全美第一。在利率市场化期间,富国银行总体上处于稳步增长状态,表现好于同期美国绝大多数银行,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经营性拐点。其中:总资产年均增长12.3%,净利润年均增长14.2%,利息净收入稳步提高,净息差都在4%以上。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起步于1970 年,结束于1986 年,其间持续了16年。1973 年,富国银行的净息差为2.46%,到1986年净息差提高到4.83%,提高近1 倍。1972-1990 年平均净息差为4.1%。除了1980-1983年有所缩减外,其他年份净息差均维持在4%-5%之间,较为稳定。

富国银行是怎么利用利率市场化的契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呢?

富国银行的业务特色中,最著名的就是社区银行。近年来,富国银行汇票的社区银行部门的收入和利润都占到公司的60%左右,是富国银行最为核心的部门。社区银行直接面对的是居民个人和小企业,这些客户的议价能力较低,银行可以通过低于大企业客户的利息获得这些存款。由于附加有便捷和服务等优势,相比较其他银行,富国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吸收到居民和小企业的存款。在资产方面,富国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提供了高额的利息收入,确保了资金的收益,同时通过交叉销售,零售客户可享受储蓄、信用卡、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投资和保险等多种服务,批发客户可享受投资银行、证券投资、商业地产、财富管理、财务融资等多种服务,交叉销售给富国银行带来更低的存款成本、更优质的零售客户、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

在利率市场化期间,富国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措施有以下四个:

其一,收缩分支机构,加强零售网络,改善服务质量,集中优势发展。在美国利率市场化初期,整个西方世界都面临滞涨的困扰,美国以及西方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富国银行虽然在国内取得卓越业绩,但其海外分支机构同其他银行一样,经营惨淡。为此,富国银行的管理者决心放缓海外扩张的步伐,收缩其业务网络,将优势资源重新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做好本地市场。80年代初,富国银行关闭了100多个分支机构,其中包括其驻欧洲办事处,撤销3000个工作岗位,大幅削减成本。同时,富国银行加强了零售网络的建立,广泛应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ATM,并通过积极营销,改善服务提升业绩,度过寒冬。

其二,扩大资金缺口,增加利率敏感性资产。为了应对存款下降和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富国银行将自己的贷款结构逐渐向高风险的房地产贷款转移,商业贷款占总贷款比例有所下降。同时外国市场风险也逐渐增大,富国银行减少其国外贷款,个人贷款和融资租赁保持较为稳定增长态势。在面对资金成本上升时,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银行第一反应便是提高利率敏感资产的数量,保证资金缺口的绝对正收益。

其三,转变业务结构,发展中间业务。利率市场化后资产负债业务上激烈竞争,使富国银行也开始积极调整转变业务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1970年富国银行开始推行自动取款机试点,并迅速得到推广;1985年富国银行电话银行业务开始展开。整个利率市场化期间,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提高了8.3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2个百分点。业务结构改善效果明显。

其四,提高存贷比,减轻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负面冲击。面对资金来源和成本压力,富国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期间通过提高存贷比,减轻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负面冲击。1971年富国银行的贷存比仅为70%,到1985 年上升到最高126%,随后下降到1990年的114%。在1973-198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贷存比上升32%,年均上升2.3 个百分点,上升速度很快。

四、对中小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的建议

提升价格管理能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利率定价权还给了商业银行,但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还很薄弱,对于存款,差异化定价和财务约束意识不强,对于贷款,风险定价和资本约束意识不强。中小商业银行应建立价格管理机制,加强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提升对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的分析提炼能力,确定清晰的竞争策略,进而全面提升优化定价能力。

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国内中小商业银行已逐步建立并运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但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对管理的提升作用并未完全体现。为应对存款利率的放开,全行实现全产品计价和统一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曲线是长期趋势。利率市场化将驱动中小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这一有力的管理工具。

建立与银行发展相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存款成本上升,利差收窄。“一浮到顶”的利率政策在逐渐放开管制的市场上是否能起到作用?而中小商业银行又是否能承受相应的成本?这些都成为中小商业银行重要、严峻和急切的课题。面对挑战,中小商业银行应建立与自身发展战略统一,与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利率管理相关系统的建设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对系统建设的挑战将逐步体现在如何对存贷款成本进行精确测算、如何支持新产品的利率设置、如何进行差异化定价、如何计量监测利率风险等的运用上,中小商业银行结合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未雨绸缪,全面系统地进行利率管理相关系统的建设和优化。

(作者单位:南京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