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悦 杨小菲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是指人们自觉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运作持有同向性情感和态度,内化为个人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并外化为个人行为的过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基础、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西方世界掌握话语霸权;社会文化多元化;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行为失范;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单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影响因素
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意识形态原理》中最早提出了意识形态一词,在他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的科学”。自此以后,意识形态概念在欧洲广泛流行开来。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846年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其诞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批判继承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未曾对意识形态做出明确的界定,但明确指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可以说,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一定阶级、社会集团所倡导的维护自身利益的思想体系,并以其作为理想信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的思想基石。意识形态认同是人们对一定阶级所提倡的思想、理念、价值的认可、接受、遵从,不仅仅是人们对意识形态的简单同意和接受,而且是人们更深层次的心理倾向、情感归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即是指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2]简言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指人们自觉地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运作持有同向性情感和态度并内化为个人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并外化为个人行为的过程。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与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基础、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密切相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实践性和理论性、阶级性与科学性、批判性与继承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可。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却面临诸多挑战,其吸引力、控制力、整合力、凝聚力、规范力不断下降,认同危机逐步显现。当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培养、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应对诸多挑战、化解危机的重中之重。为此,有必要分析制约、影响、消解人们认同的主要因素,以便使该问题得以切实有效的解决。
一、西方世界在价值观上的话语霸权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
从当今世界话语权角度看,西方世界掌控着价值观话语霸权,而中国的价值观话语,尤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处于相对微弱的地位。西方世界在价值观上的话语霸权消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这种霸权首先表现在语言和技术领域。众所周知,工业革命不仅巩固了资本主义在各国的统治地位,而且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综合国力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也使得以英语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语言逐渐由一个小语种变成了一种国际语言。语言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问题,它是一个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同时,英语借助于互联网这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技术成为占据互联网信息的主体,而我们的中文信息仅限于很小的一个比例,以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的信息在其中又是很小的一个结构组成。在我国,英语的教育和重视被放在了一种极不适当的高度,英语被无限拔高其社会价值的同时,却是许多青年人中文素质一定程度地衰退。同时,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视大片以一种娱乐的方式悄然传递着美国文化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人们思想中“制造”着一种虚幻的“美国梦”,并进而使人们从心理深处产生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同,却对本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怀疑。
作为一个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依托,尽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具有真理旨趣和文化基石的特质,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也取得重大成效,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没有真正内化为整个社会及其成员的价值核心,还未成为社会的精神向度和自觉的信仰追求,未曾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然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凭借其发达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利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历史“契机”,借助娱乐文化、网络媒介,大力宣扬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特别是借助当下十分流行的“普世价值”论这种貌似“人类普世话语”的表达方式兜售其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行为,反映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与渗透,压缩着原先就已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在世界话语体系中把持了价值话语霸权,进而降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
二、多元文化格局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大环境中,我国社会文化也呈现多元化格局。多元文化产生的影响有利有弊,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极大丰富文化信息的内容和数量,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增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告别了前现代时期的文化信息短缺状态;另一方面,相比原先的闭关锁国政策而言,本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挑战。没有一定的开放和汲取,故步自封,文化是发展不起来的,但多元文化格局确实威胁本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同时,消费主义、实用主义、娱乐主义等具有极大负面作用的大众文化借助网络媒介和市场经济迅速崛起。虽然我国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但马克思主义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以其满足和整合人们精神需求的难度加大。部分人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将其原因归结到中国一元化指导思想上,开始误解、扭曲甚至诋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大青少年正处在成长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他们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一些不良文化利用青少年的成长期,宣传片面的、不科学的思想,俘获了相当程度青少年的价值认同。“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不良文化不仅降低部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而且思想支配行为,进而误导部分青少年的实践活动,阻碍其健康成长,甚至影响未来整个社会的发展。
主流文化具有引导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的重要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是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不良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和交往方式,而且极大地冲击了主流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导致主流文化心理和政治价值在个体生活中由“中心”走向“边缘”。与其承担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相比,呈现出尴尬的破碎化形态。这种地位的变化,投射到社会整体层面,表现为意义感丧失、归属感失却、整体性浮躁、存在性焦虑以及人们精神家园的沦陷、心灵空间的萎缩。由此,从社会文化环境层面,缩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资源,祛除了社会依托,冲击了文化环境基础。这种社会宏观外围的沦陷直接导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处于一种空心化的境地,从而严重影响人们对其发自本心的认同。
三、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和行为失范挫伤人们的情感认同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党的思想体系的接受和认可即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党和国家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由广大党员干部制定,并由党员干部率先宣传、落实、践行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及行为规范现状直接影响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建党90 多年来,我国的国情发生翻天覆地大变化,党情也随之发生巨变。部分党员干部受内外条件的影响,缺失理想信念,滋生腐败思想导致行为失范,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带来诸多挑战。一方面,部分党员干部严重缺失理想信念,挫伤人们的情感认同。党员干部的理论内涵、世界视野、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及为人民服务的高尚道德情操等,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具有重要的带动、示范作用。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4]然而,在理想信念上,部分党员干部不信奉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坚持无神论,反而信封建迷信、信鬼神,一定程度上诱发人们对“四信”产生危机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社会主义的信念危机、改革开放的信心危机。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5]部分党员干部由于缺失理想信念,不仅丧失了自身经受住考验和抵制风险的精神支柱,甚至诋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其规范力和感召力被削弱,极大地挫伤了人们对其情感认同。
另一方面,部分党员干部行为失范,没有发挥表率、榜样作用反而呈现负面影响,挫伤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在中华民族迅速崛起的今天,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尤为重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6]党员干部表现出的正能量、先进性、榜样作用能有效地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相反,倘若部分党员干部没有以身作则,呈现负面性和证伪性,那么就很难激发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利益阶层发生很大变化,一些党员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官商勾结,以权谋私,成为特殊的利益集团,脱离群众基础,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下,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失去先锋模范作用,党内的腐败事件不断发生,导致部分人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不少群众有了“仇富”“仇官”的心态,更有学者指出,不管党和政府说什么、做什么,人们都习惯地持怀疑态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必然遭到削弱。
四、我国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必须改变
部分人对意识形态的误解、疏远、反感、偏离,来源于教育方式的单一枯燥、机械僵化。我国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采用的是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方式,在重复、强制灌输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对其心理把握,缺少对其现实关怀,不能与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由此,人们处于被动受教的地位,自然不能从情感上、心理上认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甚至还可能产生逆反情绪。此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体内容解读不到位、不全面,也是消解人们对其认同的关键因素之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部分内容抽象、晦涩难懂,难以用简洁的语言形象化、具体化地表达出来,也缺少与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缺少对当代东西方文明的借鉴。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感到困惑,理解不到位,从而产生片面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引发认同危机。
就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维度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讲,在很大程度上还囿于一种纯理论的叙述状态。因重理论轻实践,在解决现实问题时,缺少说服力、回应力,人们必然对其表示疑惑。意识形态必须反映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也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好,如果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现实实践内容,不贴近人民群众,不能从13亿人民所努力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来寻找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那么,它就必然不能说明现实生活,也必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因缺乏生命力而被人们所抛弃。因此,这就要求党的理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人们的社会实践,深入人们的工作空间、生活空间,知道人们心中所思、所困和所欲。具体分析、研究、解决人民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才能使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另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而处于低潮的当下实际,使得人们对共产主义乃至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也缺乏足够的信心,削弱人们对其认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是一项系统工程,整体意义上的认同是一个主客观因素双重建构的过程。只有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所面临的客观环境、所需要的主观条件,并分析影响认同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才能有效指导意识形态建设实践,从而切实增强人们对其认同。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2]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5.
[3].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4].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锲而不舍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5-03-01(01).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
[6].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