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亚里士多德的消费伦理观——试论慷慨与大方的内涵及其操作性把握

  • 投稿FLax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30次
  • 评分4
  • 72
  • 0

何娇

摘要: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慷慨和大方的内涵、实现条件,避免过度和不及,把握慷慨和大方的操作性技巧,有利于人们践行慷慨和大方,过上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所著《尼各马可伦理学》对此所议发人深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慷慨;大方;德性

消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现代人向亚里士多德学习消费艺术,理性对待财富,努力做到慷慨或大方很有必要。

一、慷慨

亚里士多德认为,慷慨是人们对待财富的道德德性或品质。慷慨是适度,过度是挥霍,不及是吝啬。慷慨的条件:数量适当、时间适当和对象适当。

1.慷慨的内涵

消费或把财物给予他人是对财物的使用;得到财物和保持财物是对财物的占有。慷慨是给予和接受财物的行为,尤其是给予的行为。这种给予是愉快的,或至少不带痛苦的。慷慨并不在于给予的数量,而在于给予者的品质。给予数量上少的人也可以是慷慨的人,因为给予者自身财物数量较少。慷慨的人不是不索取,而是不取不当之物。慷慨的人的索取不是为了占有财物,而是为了更好地给予。慷慨是使用财物过多,而索取过少。因此,慷慨的人是正确地(适度地)、愉快地(或至少不带痛苦地)给予,虽然不愿意索取,但为了给予也适度索取的人。

2.慷慨的条件

亚里士多德认为,慷慨的人按正确给予的条件进行给予。数量适当、时间适当和对象适当三个条件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所谓数量适当,一是给予财物的数量对给予对象来说适当。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总是更珍惜自己创造的东西”。对接受给予财物的人来说,轻而易举得到数额较大的财物,会不那么珍惜。二是给予的数量对给予者自身来说适当。慷慨是在于给予者的品质,而不在于给予的数量。但要根据财物来给予,即“量力而行”。所谓时间适当是指给予者在适当时间把财物给予他人。在不适当时间给予,就不是慷慨。所谓对象适当是指给予者把财物给对了人。如果把财物给予不适当的人,也不是慷慨。只有把财物给予适当的人,才能发挥财物的最大作用。

3.慷慨的过度与不及

慷慨的人总是正确给予和正确索取。挥霍的人在给予上过度而在索取上不及;吝啬的人在给予上不及而在索取上过度。挥霍的人给予和索取很少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因为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索取就很难给予。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给予上过度而什么都不索取的人是一个愚笨的人”。一个挥霍的人是一个自我毁灭的人,因为财物是生活的手段。吝啬的两个毛病也并不总是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它们有时是分离的,有些人在索取上过度,而在给予上不及。

亚里士多德认为挥霍比吝啬好得多。一是因为挥霍的人有慷慨的人的品性,与慷慨的人更接近。挥霍的人尽管给予和索取做得都不适当和不正确,但他与慷慨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给予而不索取。二是因为挥霍的人随年龄的增长或生活的贫困而得到纠正,逐步学会适度。挥霍的人是愚笨的人,但不是坏人或无耻的人。三是吝啬的人是不可救药的。因为衰老和任何一种衰弱都会使他变得更吝啬。

二、大方

亚里士多德认为,大方是人们对待财富的道德德性或品质。与慷慨不同,大方更多发生于个人与城邦、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中一些比较特殊的场合。大方的条件:数量大而适当,对象适当,方式适当和结果宏大。大方是适度,过度是虚荣和粗俗,不及是小气。

1.大方的内涵

大方主要适用于个人与城邦、公共领域以及一些特殊的个人场合。大方的人的给予是高兴和毫不犹豫的。与慷慨不同的是,大方内在地包含大数量地花费。亚里士多德认为,大方的人是把大笔财物花在重大事物上的人,是“花钱的艺术家”。把大笔财物花在微不足道的事物上,算不得大方。大方的人的花费,结果是宏大的,能与大量的花费相称。亚里士多德虽然没有提到大方的人的索取,但可以逻辑地得出结论:大方的人也是索取的,因为一个大笔花费却不索取的人很快就会资财告罄,最终一无所有,也就不能大方了。由此可知,大方的人就是高兴和毫不犹豫地大量适度花费,且花费能产生宏大结果的人。

2.大方的条件

大方需要具备高兴和毫不犹豫的心理状态,数量大而适当,对象适当,方式适当和结果宏大五个缺一不可的条件。心理状态是高兴和毫不犹豫的。一个人在给予时心理状态不是这样,就算不上大方。花费的数量大而适度。这里亚里士多德指的是富有阶级的大方。雅典时代,富人有为城邦公益提供赞助的义务。财物少的人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大方,企图表现大方是愚蠢的,是不自量力。花钱要考虑花钱人的情形,即“什么人,有多少资源”。对象是适当的。把大笔钱花在微不足道的事物上算不得大方。例如,一个人把大笔钱给路边的流浪汉,不是大方的人。对象适当意味着对象足够重要,即值得花大笔钱。方式是适当的。一笔花费只有花得适当才有德性。结果是宏大的。大量花费产生与该花费相称的宏大结果,才算得上大方。

3.大方的过度与不及

大方是大笔花费上的适度,过度是虚荣或粗俗,不及是小气。大方的人的花费是有品味的。粗俗的人总是把大笔钱花在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上,目的只是炫耀,产生不了宏大的结果。把大笔钱花在不该多花的地方,在该多花的地方少花。小气的人则是在所有方面都不及,即少花。总是考虑怎么少花钱,只要一花钱就心疼,不管怎么少花都觉得花多了。亚里士多德认为,不管粗俗还是小气,都是恶。由于对他人无损害,所以算不上特别丑恶。

三、慷慨与大方的操作性把握

慷慨与大方都是人们对待财富的道德德性或品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财富是幸福的外在善,是手段。正确(有德性)地使用财富,有利于达到至善即幸福。但是正确(有德性)地使用财富,真正做到慷慨和大方是很难的。“做好人不是轻松的事。要在所有事情中都找到中点是困难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懂得找到中点的知识的人才能找到它。只有懂得慷慨和大方相关知识的人,才有可能做到慷慨和大方。践行慷慨和大方,做一个花钱的艺术家,一个有德性的人就必须了解慷慨和大方,把握其操作性技巧。

1.适度同过度与不及的关系和适度的获得

适度同过度与不及的关系。适度与两个极端相反。适度是善,过度与不及是恶。而适度与过度和不及都相反:适度相对于过度是不及,相对于不及是过度。就像慷慨相对于挥霍是吝啬,相对于吝啬是挥霍;大方相对于粗俗是小气,相对于小气是粗俗一样。有些极端与适度还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这种程度要依据场合而定。有些场合不及与适度较为相似,而另一些场合,过度与适度较为相似。这是由事物的性质和人们自身的性质决定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挥霍与慷慨更相似,而吝啬与慷慨更为相反;粗俗与大方更相似,而小气与大方更为相反。

把握获得适度的方法。首先,两恶相权取其轻。过度与不及都是恶,两种恶中有一更恶,避开更恶即“最与适度相反的那个极端”,离适度更接近。两个极端中有一个比另一个错误得更严重。其次,要研究容易使人沉溺于其中的事物。凭借人对快乐和痛苦的经验,找到使人容易沉溺于其中的事物,然后把自己拉向相反的方向。远离错误才能更接近适度。最后,要警惕令人愉悦的事物或快乐。人总是趋乐避苦,而战胜快乐很难,但是道德德性总与比较难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2.慷慨的操作性把握

⑴宁可挥霍不要吝啬。慷慨相对挥霍显得吝啬一些;慷慨相对于吝啬显得挥霍一些。对挥霍和吝啬,挥霍比吝啬好得多。因为挥霍与慷慨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与慷慨都是给予而不怎么索取,挥霍只是愚笨而不是恶。挥霍可以通过训练得到修正,而吝啬则无可救药。根据两恶相权取其轻原则,一个人不能做到慷慨,宁可挥霍也不要吝啬。

⑵寻找平衡点。吝啬的人以聚财为乐,以花钱为痛苦,容易沉溺于聚财。要改变自己,努力向慷慨靠拢,就必须把自己拉向聚财的反面即花钱。挥霍的人以花钱为乐,聚财为痛苦,容易沉溺于花钱而成为铺张放纵者。要想改变自己,努力向慷慨靠拢,就必须把自己拉向花钱的反面即聚财。要做到完全适度很难,但通过不断远离吝啬和挥霍,从而无限接近慷慨。

⑶警惕成为花钱上的放纵者和守财奴。人们很难做到对该快乐的事情快乐,对该痛苦的事情痛苦,并且恰到好处。人们很难判断自己的快乐观是否适宜,能做到的只是警惕诱惑出现时,理智而毫不犹豫地把它们打发走。人们不会谴责稍稍偏离慷慨的人,却会谴责偏离得太多、令人不能不注意到其偏离的人。

3.大方的操作性把握

⑴宁可粗俗不要小气。大方相对粗俗显得小气一些;大方相对小气显得粗俗一些。粗俗和小气两种恶不伤及他人,算不得特别丑恶。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简约德性表,最与大方相反的恶是小气。粗俗与大方相反,但共同点是舍得花大笔钱。小气的人则是各方面都与大方相反。小气比粗俗更恶一些。根据两恶相权取其轻原则,如果不能做到大方,宁可粗俗也不要小气。

⑵寻找平衡点。小气的人以聚大笔财富为乐,不管怎么少花也觉得多花了。要想改变自己,向大方靠拢,必须向粗俗的人学习“舍得花”的精神,以大方的人的品质标准衡量自己。粗俗的人以吸引众人目光为乐。炫耀自己是其花钱的唯一目的。粗俗的人把大笔钱花在不该花的地方,而在该花的地方则不花或少花。要想改变自己,向大方靠拢,必须向大方的人学习花钱艺术,有品味地花钱。做到大方是很难的,但可以通过不断远离粗俗和小气,无限接近大方。

⑶警惕成为粗俗的人和小气的人。粗俗的人以炫耀为乐,虽花了大笔钱,却被认为是无品味的人,吃力不讨好。小气的人是各方面都不花或少花,只要花钱就心疼,不吃力也不讨好。这两种恶都应避免。对于那些值得花大笔钱的事物,不仅要舍得花,还要在适当时间,适当场合,以适当方式花。做到各方面都适当很难,因而稍稍偏离大方是不可避免的,人们要避免的是偏离得太多,即避免做粗俗的人和小气的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3.

[2]杨魁森.劳动与生活[J].新华文摘,2010(21).

[3]李兰芬.财富、幸福与德性——读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J].哲学动态,2006(10).

[4]叶莉莉.论亚里士多德的消费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23).

(作者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