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及其当代启示

  • 投稿猫喵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581次
  • 评分5
  • 31
  • 0

李蓬勃

摘要:孙中山是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对中国的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也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璀璨的瑰宝。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信仰,也是其一生奋斗的目标。本文论述了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一、平均地权,二、节制资本,三、发展实业、加强社会建设,并总结了其特点,指出民生主义的思想对今天加强和改善民生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孙中山;民生主义;内容;特点;启示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对中国的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也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块璀璨的瑰宝。“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生主义”又是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它是立足在东西方经济思想的基础上而发展成的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先进的经济纲领,其所描述的关于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蓝图,既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民生改善的强烈愿望,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长远的利益。民生主义充分显示了孙中山适应时代潮流的革命进取精神,其不但对中国近代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

“孙中山有关民生主义的表述,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中不尽相同。这除了与孙中山要以民生主义的口号进行革命宣传和动员有关外,还因为孙中山个人对民生主义的理解有一个由浅入深、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同时这也是他所生活的大时代不断嬗变的反映。”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其丰富的内涵。

1.平均地权

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与其少年时代的经历和社会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孙中山于1866年出生于中国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农民之家。孩童时期,以红薯为食,经常吃不饱饭,没有鞋子穿,牧牛、割草、取蚝的生活境遇,使他刻骨铭心。“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吾若非生为贫困之农家子,则或忽视此(平均地权)重大尚未可知”,孙中山的出身背景使他深知民间疾苦和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当时的中国已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统治的剥削,使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内容的总体社会变革方案,其为孙中山之后的革命与民生问题的改革提供了示范。孙中山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说:“但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人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也。”

关于对“平均地权”最早的思考则是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目睹了欧美各国社会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此时孙中山读到了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一书,其中的单税论引发了其对土地问题的思考。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宣告成立,“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之一,正式写入同盟会章程。1906年孙中山在《军政府宣言》中,对“平均地权”作了如下解释:“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此时,“平均地权”的主要内容是指“核定地价、涨价归功”。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将“涨价归功”改为“照价纳税”。他认为,随着城市工业的兴起,地价日涨,也会造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社会问题渐渐产生。因此他强调:“国家在地契之中,应批明国家当需地时,随时可照地契之价收买,方能无弊。”这里所说的“地契之价”即是地主最初呈报的地价,这样地主如果把地价定得很低,他就害怕政府照他的定价收买其土地,他就吃了地价的亏;如果地主把定价定得很高,又担心政府不收买他的土地,他就要交很重的税,所以地主只能把实在的地价报告政府。这种办法既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大众,也不损害地主的利益。平均地权是实现土地国有的重要手段。

孙中山晚年才提出解决农村土地分配问题的方案——“耕者有其田”。他认为:“至于将来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土地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即在土地资源为国家所有的情况下,国家统一直接把土地租赁给农民耕种,从而逐步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避免农民遭到地主的各种剥削。

2.节制资本

1912 年4 月,孙中山在南京作有关“民生主义与革命问题”的演说中指出,“共和告成”,为“产业勃兴”提供了客观条件,故当务之急是要“图国家富强”,但同时亦需要注意“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以免欧美社会革命的出现。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正式指出:“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节制资本要求政府对私人资本特别要对关乎国计民生的私人垄断资本家予以限制。这既是孙中山游历欧美的感悟,也是对西方近代文明弊端的理性反思,晚年则兼有苏俄及中国共产党因素的影响。孙中山认为当时中国国情较之外国生产过剩的情况不同,必须面对生产不足的问题,所以,在节制私人资本的同时,必须发达国家资本。发达国家资本,就是要将“天然之富源,如煤铁、水利、矿油等,及社会之恩惠,如城市之地、交通之要点等”最容易造成私人垄断的行业,“悉当归国家经营”,从而增加国家收入,并且将这些行业“所获利益,归之国家公有”,使人民富裕。孙中山对“大经营”国有化的思考,首先是受德国俾斯麦国家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一直强调,中国要效仿俾斯麦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即“国家的一切实业皆归国有,以使得社会不受经济阶级压迫之痛苦”。

3.发展实业,加强社会建设

孙中山认为,生产力落后,实业不发达,是造成中国民生问题“既贫且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贫民所以有此悲惨境遇者,由于国内一切事业皆不发达,生产力不良,功力失去甚多”。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发展实业。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了发展农工商企业的主张,即“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其主旨即是发展实业。1912年在《在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的演讲中,他认为“实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如果要使“文明进步”,中国必须“自行投入实业漩涡之中”。直到1919年在《实业计划》一书中,他依旧肯定了发展工商业的必要性。这除了与孙中山早年游历欧美感受西方“物质文明极进步,工商业很发达”有关外,更为重要的还在于他对“共和告成,措施自由,盖可预卜”远景的期许。孙中山还认为,要“振兴实业”,光靠中国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因而必须“要照日本办法,亦采用开放主义”,要“让外国人到中国办理工商等事”,即引用外国资本、外国人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教育事业来振兴本国的工商业。孙中山写的《实业计划》一书系统阐述了振兴中国实业的方针和政策,指出振兴实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民生主义的四大宗旨,即国民谋饭吃、国民谋衣穿、国民谋住房和国民谋生路,解决民生的衣食住行问题,从而彻底解决民生问题。

为了预防发展实业所造成的一些问题,孙中山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解决发展实业所带来的“贫富悬殊”这一民生问题,除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外,还需要加强社会建设,需要重视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加强教育、医疗、减灾、防灾等公共事业建设,让老百姓受惠。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一步解释民生主义时提到:“如养老之制、育儿之制、周恤废疾者之制、普及教育之制,有相辅而行之性质者,皆当努力以实现。”为实现这一主张,孙中山还指定将大量的救助事业及相关政策、条例、法规列入党纲和国家的基本政策,这对于社会保障的制度化、法制化有重大意义。他认为,防止贫富悬殊,就要实现贫富均等,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由实业发展所引起的民生问题,必须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均衡财富的分配。

二、民生主义的特点与局限性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其三民主义中最有特色和创新性的理论,是关于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系统理论,具有鲜明的特点。

1.关注民生

民生主义一大特点就是重视民生,即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对于“民生”的解析,孙中山认为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以及群众的生命”。民生问题是所有社会问题的关键问题,因为民生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它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在孙中山生活的时代里,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恰好处于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转变的变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各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垄断资本在逐步形成,而且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工人们的绝对贫困化趋势日益扩大。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陷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导致阶级斗争和社会冲突不断加剧,劳资关系十分紧张,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本无法在资本主义所谓的法治体制下运行。在这些此起彼伏的社会革命的强烈冲击下,孙中山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弊端,所以,他在寻求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大声呼吁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孙中山特别重视农民和工人的民生问题。在辛亥革命之前,他就已经提出要努力改善广大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在辛亥革命之后,他也曾多次提出要尽力改善广大农民和工人的生活待遇,希望他们能够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而到了“五四”运动之后尤其是国共合作之后,孙中山旗帜鲜明地指出要改善他们的生活,以及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孙中山在1924年1月发表的《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提到,要让农民可以享受人生之乐以及要为工人制定劳工法,保障他们的生活。由此可见,对于民生问题的重视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孙中山对民生的重视,跟传统的民本思想是有区别的。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前提是封建君主专制,不但不重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根本权利,而且还将民众看做是愚昧无知的,把“民本”思想演变成统治者掌控人民的思想工具。而相反,孙中山对民生的重视,恰恰是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其不但不是统治者掌控人民的思想工具,而是当政者应该以此思想作为行动的方针,重视人民的权利,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

2.强调发展20世纪初的中国,不但满目疮痍,而且经济十分落后,人民极度贫穷。这个不可否认的残酷现实,让孙中山意识到中国实现独立和富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所以,强调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经济,振兴实业,从而振兴中国,这一特点一直贯穿于他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视,可以大概分为早期、革命时期以及民国初期这三个阶段。首先是早期,也就是在1895年之前,主张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来进行发展。他提出,“仿形西法以筹自强”。到了1895年至1911年期间,也就是革命期间,孙中山意识到,虽然经济与政治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但是有非常强的连带关系,经济的发展与政治密不可分。他说,“中国的政治不良,经济就不能发达”。这一时期,孙中山一方面努力进行各种革命,旨在改变中国糟糕的政治环境,另一方面在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平均地权”以及“节制资本”这些思想,来指导中国经济的发展。到了民国初期,即1911年至1925年这段时间,孙中山对于经济发展的强调,不仅仅停留在各种思想的提出,更加注重在实践中强调发展,即通过实实在在的大力发展实业,来振兴中国。他在《实业计划》中明确地提出了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方针、步骤以及具体的目标。而且,在此期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也是设立相关的经济管理机构来进行经济方面的发展。

发展都是历来强调的问题,而孙中山对于发展的强调,不但体现在经济方面,也体现在教育方面。从开始走上立志救国这条道路,他就一直强调发展,强调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的发展。强调经济的发展是他对于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的全面而系统的阐述,而强调教育的发展,使他开创了以国民教育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新的教育体系。这就是孙中山民生主义“强调发展”的与众不同之处。

3.反对两极分化,追求和谐发展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不但重视民生,而且强调发展,但是大力发展经济,必然会造成财富不均、贫富差距的出现,所以,民生主义基于“重视民生”和“强调发展”两个特点的基础上,体现了“减少贫富差距,共同富裕”的特点,即反对两极分化,追求和谐发展。

孙中山说:“所谓要实行民生主义,缘因于贫富不均。”1895年成立兴中会时,孙中山在所提到的民生主义内容的时候就提出“兴大利以厚民生”,其中的“厚民生”就是让人民共享富裕。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出现的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的基础上,孙中山认为,中国可以通过均贫富从而实现社会公平,进而防止出现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和垄断资本家产生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孙中山意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地需求必然会增加,而土地价格也会随着上升,而土地是自然之物,非人类劳动所得,故不能让地主占有,而是把土地收归国家。平均地权,不但可以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而且在发展生产中解决分配不公,最终实现人民共享富裕。。除此之外,孙中山还认为,要确实实现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均富,就要把全国的财富划分均衡,并且提倡通过社会分配来避免“穷的越穷,富的越富”,即实现民生主义,减少贫富差距,还需要注重分配问题。

孙中山民生主义“减少贫富差距,共同富裕”的特点,打破了传统的“均平”思想,坚决摒弃“均平”思想中的平均主义,利用“平均地权”的方法剔除了“均平”思想中的困境,实现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平等,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对当前建设民生的启示

在对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进行全面认识的同时,把握其理论的内涵,紧密结合当前民生建设的状况,深入剖析其存在问题,寻找破解之策,不但有利于发展和丰富民生主义理论,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当前民生建设的健康发展。

1.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民生问题依然处于重要的地位

在经济、文化、政治等不断全球化的浪潮下,民生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国际化。能否成功地解决民生问题成为评价社会主义优越性与否以及执政党执政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曾经的苏联,就是因为长期忽视民生问题,导致民心失散,最后造成政权的丢失。立足于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必须坚持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以民生为本,把民生问题摆在重要地位。

虽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轨道中,但是民生问题依然突出。所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民生问题依然处于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于农村土地改革、改革开放以来造成的贫富差距以及教育等问题,孙中山民生主义中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以及“发展教育”对于解决上面的民生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且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关系全局,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理念,不断创新民生发展思路,加快民生建设步伐。

2.加强和改善民生必须大力发展经济

经济发展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要加强和改善民生离不开大力发展经济。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要解决民生问题,就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所以,孙中山“发达资本,振兴实业”的思想充分地反映了他试图利用发展生产力来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孙中山认为,“给养人民”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孙中山认为,通过振兴实业来带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解决民生问题。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坚定不移地实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基本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全国人民温饱问题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信心满怀地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奋斗,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民生。例如,在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就强调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在没有任何经济支撑的物质基础上谈民生改善,犹如纸上谈兵。只有在经济发展,能够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上,才能实现民生的改善。所以,加强和改善民生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3.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可忽视的问题

根据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要求,执政者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时候,不能单纯追求效率,还需要注重公平和正义,要防止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要让绝大多数的国民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从而实现社会公平,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可忽视的问题。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依旧没有完善,而且,我国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导致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特别是近年来,中国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这不但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转换,而且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正如孔子所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过大的贫富差距,势必会引起民心不安,造成社会动荡。因此,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可忽视的问题。

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的事实,最要紧的是均贫富。所以,要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就必须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调整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中国上下的共识。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提到,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他说,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本文通过对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进行初步研究,挖掘其思想亮点,从而为解决当代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寻找可行之策。在学习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笔者坚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思想精髓不断为解决当今中国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提供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从而为中国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做贡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胡汉民.总理全集(第1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吴玉章.辛亥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