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试析当代大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育

  • 投稿VVVV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72次
  • 评分4
  • 84
  • 0

陈仁秀 谷松岭

摘要: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的恶化、破坏,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今天的大学生是明天的社会栋梁,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自觉践行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既是实现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培育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自然界的抚育就没有人类社会。伴随着历史从农业社会演变到工业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影响越来越剧烈和深刻,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比如温室效应、土壤荒漠化、水污染等。当前,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已经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培育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当代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直接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正确生态价值观的内涵

生态价值观是指通过人们直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间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所反映出来的价值意识。这种价值意识从根本上支配着人的行为,制约着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生态价值观,是一种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发展观,它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共识:第一,地球生物、生态和环境的多样性神圣不可侵犯;第二,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第三,保护生态和环境的实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现状

相关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漠,环保口号喊得比较多,行动比较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淡漠

高校大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解,很多还停留在概念和认识上。知道环境保护的大体内涵,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对诸如每年世界环境保护的主题、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等具体问题,不知晓的大有人在。基于环境保护基础认识的缺失,许多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价值观念淡漠,处于待建立的状态。有些人虽然已经有了初步的生态价值观,但是认识不深,价值评判不甚明了,对于日常行为的指导不强,导致大学生整体表现出来的环境保护素质不高,体现在行动上主要是浪费资源和高消费。

2.环保行为功利化,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的环保行动大多出现在各种宣传活动上。比如,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为了活动而环保,而在生活中仍然出手阔绰地使用资源。比如,大量使用纸张、一次性饭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杯子、一次性垃圾袋等一次性用品,长流水的水龙头,寝室内的长明灯等等,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由此可见,环境保护理念没有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而延伸到生活中指导实践。

3.部分大学生浪费行为突出

大学校园内,部分大学生浪费行为突出,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浪费现象:第一类,饮食上的浪费。食堂里随处可见没有吃完的餐食,宿舍里堆积如山的零食,舌尖上的浪费令人瞠目。第二类,个人生活用品的浪费。在日常用品例如牙膏、牙刷、纸巾、笔、笔记本、草稿纸等的使用中,不注意节约,牙膏还有半只就扔掉,牙刷用了1个月就换掉,上洗手间时超过正常需要额度地使用卫生纸,草稿纸写了几个字就扔掉等等。在穿戴用品的使用上不注意节约,鞋子坏了不拿去修,而是直接买新的。衣服穿几次旧了、褪色了,就要换新的。第三类,消费活动中的浪费。在部分大学生中,超前消费、名牌消费、攀比消费、打肿脸充胖子的消费比比皆是。鞋子要穿耐克,衣服要穿阿迪,手机要用iPhone 等等,让收入不高的家长苦不堪言。第四类是人际交往中的浪费行为。大学是小社会,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增加感情,偶尔互赠礼品,或者请同学吃饭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同学显然超过了限度。部分大学生过生日请同学吃饭,花掉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为和女朋友煲电话粥,每月手机话费超100元。第五类是对于公用资源的浪费。教室里的长明灯,盥洗间里长流水的水龙头,夏天教室里始终转着的风扇等。部分大学生主人公意识淡薄,认为公共资源的浪费与自己没有直接利益联系,经常采取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的态度,导致数额巨大的浪费。

三、当代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成因分析

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生态价值观念淡漠、环境保护行为功利化、浪费突出等现象,具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教育原因以及家庭原因。

1.良好的社会环保氛围并未形成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国已于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虽然对国家、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作出了界定,但针对普通公民如何保护环境、每个人所肩负的责任,只做了笼统的要求。“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没有具体的可量化的行为标准,不具有可操作性。普通公民由于其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生活工作环境等的差异,对保护环境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高有低。每个公民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活方式是否低碳环保的理解和衡量标准也不尽相同。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国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并未形成。

2.学校教育中系统生态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接受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知识的熏陶,惟独缺少系统的生态知识学习。生态教育的内容零星散落于思想品德教育、两课、国情和省情教育中,内容少、知识点分散。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钻研考试科目才是王道,生态教育不受重视。同时,有别于其他基础性、意识领域的学科,生态教育没有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知识点散落于其他学科之中,没有全国统一编写的教材。受教育者获得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渠道不一,或从书本,或从宣传活动,或从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中。所接受的生态教育的质量良莠不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停留在了解一些基础常识的浅层次,难以内化为价值观,外化输出为环境保护行为。

3.家庭环保教育的“弱视”不可小觑

家庭是一个温馨的港湾,舒适的环境、方便的设施、随手可取的物质给予我们极大的满足,但对水的无节制使用、长明灯长开不关、随意倒掉的食物等,这些随之而来的浪费随处可见。据统计,城区人口每人每天制造的垃圾约1.2公斤,一家按3口人计算,一个家庭每天制造垃圾约3.6公斤,一年约3.6×365=1314公斤。现代家庭大多是“核心家庭”,孩子在家庭中居于核心地位,家庭对子女在物质上的满足是不遗余力的。不断购买的新衣服,堆积如山的玩具和电子产品,各种昂贵的“营养食品”等等,家长给予子女在物质上极大的满足,不仅造成过度消费,同时也让轻易得到物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和节约。由于自小养成的阔绰的生活习惯,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很难坚持节俭、环保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四、如何引导和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1.完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环保宣传深入人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指导下,完善环境保护各专门领域的立法;增强环境保护法律的可操作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和约束公众的行为。一位先哲曾经说过:道德的本质是生命间的和谐,生态道德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人类在经历了温室效应、沙尘暴、水资源短缺、雾霾天气等生态危机后,逐渐认识到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通过政策、教科书和报纸、广电、杂志、网络等媒体,深入浅出、持之以恒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使保护环境的意识深入脑髓,植入心田,才有可能促使其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约束自己的行为,可持续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学校教育中生态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正确生态价值观的主阵地,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应加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者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教育,使其认识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保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第二,在大学公共课程设置中,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的比重。让在校大学生接受更加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提升生态教育素养,形成正确的生态环保价值观。第三,在传统“德智体美劳”考评体系中加入对“环境保护”素养的考量,并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评指标,从制度上引导大学生践行环境保护理念。

3.在家庭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环保教育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是于细微处见神奇。通过上述法律、制度、道德、媒体、宣传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家长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水平,引导家人尤其是大学生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在身边的小事中践行环保誓言,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减少白色垃圾污染,节约食物,节俭衣着,成为名副其实的环保践行者。

地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组织者和建设者,培育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从法律、制度、宣传、教育、家庭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价值观,自觉践行环保理念,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6679.htm.

[2]程国斌,张延红,李松田.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现状分析及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6):187-189.

[3]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JaHh4SWYYMDlDgfUEYzbWbzU343ywVqogmNwU9lMkNDwvKOGgfeCdfik1Cw5JFLfKFuVmEuuGT1UOhuKeqorDK.

[4]梅宏.论我国生态保护立法及其完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9-55.

[5]杨平.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1):109-116.

[6]孙芬,曹杰.论中国生态制度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基本思路[J].学习与探索,2011(6):151-153.

[7]察凤娥.生态文明呼唤生态道德文化建设[J].科技与生活,2010(18).

[8]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renyushengtaihuanjing/docc/wenmingbrow.asp-id=1522&classid=59.html.

[9]徐向上.试论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第10卷第2期:27-30.

[10]http://wenku.baidu.com/link?url=b_AFqRki ?opSbcl_7dqJTYWDrnNb6KzJ_iFiMgYNDyPK ?WlXpVb-wPUnn_oIFvBLdNbSuVSTqTM5WDe6w3Q80_ylv79gjNendoPGxuKbYNek3.

(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