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多元治理视阈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路径探析

  • 投稿游子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20次
  • 评分4
  • 85
  • 0

叶芬 梅景莹

摘要:本文在基于当前社会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下,阐述了网络政治参与理论的内涵。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尚存在政治态度冷漠、网络行为娱乐化、网络政治参与层次浅、参与非理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多元治理的视角分析和提出了大学生有效网络政治参与路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网络政治参与;多元治理;大学生

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最大的群体,占比25.1%,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处于高位[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打破时间、距离等限制,为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廉价、快捷、参与度高的新渠道。

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政治行为,便于对其展开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引导与教育工作;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公民参与精神,提升当代大学生公共参与能力,引导大学生网络参与行为趋向更加有序、理性;有利于大学教育管理顺应网络发展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有益作用,提升大学教育管理的效能。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互联网直接或间接参与政治生活,行使政治权利,表达政治观点,进而影响公共决策的行为[2]。网络的快捷带来了政治信息传递和沟通的提速,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已成为信息时代公民政治参与模式的新趋向和新方式。

1.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较高

通过网络浏览和关注时政信息,是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最基本形式。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每天都上网的占总数的52.5%,经常上网的占总数的36.5%,偶尔、很少或从不上网的只占11%。经常上网浏览新闻的占总数的60.5%[3]。大学生所关注的时政问题不仅包括政治选举、人事任命、重大政治事件、政策法规及政治类新闻等重大事件,还包括食品安全、兼职信息、人身财产安全等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他们网络政治参与的范围广、热情高。

2.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受利益驱动

有学者调查指出,57.7%的大学生认为,参与网络政治是由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驱使;21.8% 的大学生则认为“有话要说,一吐为快”;10.6%的大学生认为“凑个热闹,无聊说说”。这三分之一多的比例说明,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出于宣泄式的“愤青”情绪和指向不明的非理性。还有5.1%的大学生认为“事关个人利益才发言”[4]。多数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说明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较为强烈。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受自我情绪和利益驱动,使得政治参与功利化、无序化。

3.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多样化

网络政治参与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往往能够颠覆传统政治参与形式和途径的单一性和机械性,开辟公民政治参与的新途径。电子投票、网络时政论坛、电子邮件、网络博客和“微博”等都已逐渐成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和手段[5]。大学生在参与方式的选择上已经更加趋向于网络途径,网络途径能更多地聚集社会舆论,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不仅方便了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也方便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掌握,从而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等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剖析

网络的出现扩大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范围,丰富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方式。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水平较低、政治参与发展不平衡

据调查,大学生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的人数约占上网总数的36. 9%,也就意味着约2/3的上网大学生未使用或未意识到使用网络进行过政治参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占其网络行为比重较低[6]。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网络政治参与相对起步较晚,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还处于初步、低水平阶段,所以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也是处于低水平阶段。另一方面,我国教育忽视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大学生思维结构单一、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社会实践和社会参与,表现在政治方面就是政治认知不足、政治参与态度不端正、政治参与经验不足等。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调查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互联网发展地域性差异仍然存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高,而江西、云南、贵州等省份的互联网普及率则相对较低[7]。这种互联网发展的地域不平衡会直接导致不同地域之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衡。

2.网络政治参与态度冷漠

政治态度是政治心理的反应。大学生本应是对政治抱有极大热情的群体。但从现实情况看,一部分大学生对于政治的态度呈现出冷漠的状态。在网络流传政治言论信息处理方式统计中,13.2%的学生选择了“事不关己,不再关注”。说明这部分大学生不关心政治、对政治很冷漠[8]]。政治行为是受政治动机支配的,而政治动机是由政治需要驱动的。但是,由于大学生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自尊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自我效能感降低,原本高涨的政治热情遭受冷遇,政治参与行动得不到认可或被轻视,努力参政的结果被忽视,他们的参政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极易导致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异化。可能使一部分大学生演变成政治态度上的冷漠,从此远离甚至放弃政治。

3.网络政治参与泛娱乐化倾向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机中普遍存在泛娱乐化。泛娱乐化,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一股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为主要载体,以内容浅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噱头包装、戏谑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思潮和行为[9]。在泛娱乐化时代,大学生政治参与大都从娱乐角度出发,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能吸引人注意的事件中来。但对于事件的缘由、过程以及结果并不关心。再加上网络政治参与效果与大学生的心理预期有一定的差距,公民与政府间缺乏良性的互动,渐渐地,大学生因追求娱乐性而缺乏对待事情的严肃性,从而导致政治参与的泛娱乐化。

4.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非理性行为

网络传播的隐蔽性、虚拟性导致网络民主情绪化、非理性化[10]。在网络空间里,有些大学生对国内外大事的了解往往只是蜻蜓点水,在没有掌握大量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深入思考的情况下,仅仅跟随舆论或依据自己的情绪就做出判断或选择,且往往情绪激动、随意辱骂他人或政府。在网络流传政治言论信息处理方式统计中,59.7%的学生选择了“搜集相关信息作判断”,说明多数学生理性度高、自主性强。29.0%的学生选择“等待官方解答”,说明其信赖权威性的解释但存在惰性。有3.8%的学生选择了“深信不疑并进行转载”,反映出少部分学生对网上流传的言论不加辨别[11]。大学生心理和情感发展还不稳定,有时候在缺乏独立判断和思考的状况下,会出现激进、盲目代替理性的倾向,会对一些国事和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情绪化甚至极端的言论,容易受网络动员开展群体活动,甚至发生群体事件。

三、大学生有效网络政治参与路径:多元治理分析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在现代社会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可以从政府、高校、大学生三个角度进行路径探析。

1.从政府角度

⑴推行电子政府,缩小数字鸿沟,建立畅通的网络参与渠道。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说:“政治体系所能提供的参与管道越来越畅通,政治参与就越加便利,相应的参与也就越多,只要克服少数的障碍,便可行动,人们就去参加。”要不断建立健全网络民主制度,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平台。首先,以电子政府的举措推进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为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大学生能有序地参政议政。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网络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反应和防范规制等,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构建良好的制度平台。最后,对互联网发展落后地区和信息弱势群体进行扶持,以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接触和了解网络技术,提高其吸收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缩小数字鸿沟造成的差距,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均衡发展。

⑵强化网络监管,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秩序,规范网络环境。对互联网的管理,一方面要保持言路畅通;另一方面也要对网络媒体上流传的谣言、不理智的情绪宣泄、别有用心的攻击等进行必要的控制,避免信息化带来的社会矛盾的放大及其连锁反应。对于网络热议的话题、社会热点问题,政府应第一时间予以解答,避免网络舆情被非法分子左右。政府应改变传统方式,通过学生使用频率高的网络媒介公开官方信息,引导学生群体的舆论走向。对于网络政治参与中出现的非理性行为,需要政府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网络立法。首先,在保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自由的前提下,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容、途径、方式以及对非理性参与的惩罚等具体的行为写进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加大对有关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对网络犯罪或者虚假网站予以严厉打击;最后,推进网络邮箱、论坛、博客、视频实名制等。加强对网络政治参与文化的相关立法和制度规范建设,以利于积极、正确引导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

2.从高校角度

⑴加强大学生政治、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构建理性化的网络政治参与文化。由于“人的政治关系、政治心理、政治活动、权力关系、权变规律等都是在组织中产生并实现的”,大学生政治意识的健康发展也依赖于青年的组织化。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网民成为“组织化的公众”,对于发展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学习,加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学习,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把握好网络政治参与的度,用法律制度规范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不做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的事情,不危害社会公共秩序,从而构建理性化的网络政治参与。

⑵提升大学生积极网络政治参与意识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不仅需要政治知识和政治意识,还需要政治参与的实践。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高校应当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实践锻炼的平台,比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扶贫、义工、环保等社会志愿者活动;参加共青团、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校园活动;深入农村村级组织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调研基层政情、民情等等。在这些活动中,高校教师以及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合理地参与其中,从而锻炼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积累政治参与经验,加快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从而为以后的政治参与打下基础。

3.从大学生角度

⑴大学生应主动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当代大学生是当今社会青年群体中的精英部分,是社会政治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有着巨大的政治能量,能够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学者张树辉指出,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政治冷漠的消极性和危害性,在行使政治权利的同时,主动担负政治参与的义务,培养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参与意识。蒋霞等在其研究中也提出,要提高大学生自身政治素质,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增强大学生的政治主体意识,强化他们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积极主动精神;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三是要有对现有政治制度的认知能力。

⑵大学生应主动学习网络政治参与的方法技巧。大学生基本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在平时的课余生活中,应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网络政治参与的方法技巧中来,将自身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良好的参与效果。首先,积极参与到政治参与中来,从实践中总结方法与技巧;其次,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在网络上查找以及学习网络参与的方法;最后,通过同学、老师等方面获取网络政治参与的方法技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7]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6):12 -16.

[2]李斌.网络参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2014:02.

[3][6]邢建华.我国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科学版), 2011(03).

[4]沈卫.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价值取向及引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3).

[5]金毅.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

[8][11]祝阳,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以北京5所高校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

[9]王琪森“. 泛娱乐化”倾向不足取[N].文艺汇,2006-05-26.

[10]关颖.网络政治参与刍议探[J].前沿,2013(3):45-46.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类项目)“网络使用习惯对大学生网络政治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若干高校为例景莹等”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10300062】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