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2014年12月6日,第七届全国3D大赛暨3D大会之3D打印: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峰会在常州科教城创研港1号楼4层报告厅成功召开。清华大学材料成形制造自动化研究所首任所长颜永年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著名科学家卢秉恒教授等专家出席本次会议并作重要主旨报告。
颜永年-3D打印设备已进入应用阶段
颜永年教授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起,3D打印在全世界逐渐发展,经过20年比较缓慢的发展阶段,3D打印的设备一般都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设备用于设计部门,而不是生产的必要设备。但到了本世纪以来,大中的激光计件,金属3D打印的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发展,材料设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具体体现在:第一是一体化成形,即成形的复杂程度提高了:第二个是被主导,我们能够成形结构件的内部的流造,这个流造表面还可以做特殊的要求,使它的化验系数非常高,使它流体在里面流动是一种稳流,扰动的状态,这个内流造的成形,使得3D打印在很多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第三个就是材料梯度,使我们可以把不同的材料流在一起:第四个是强度,我们很多的结构件,特别是核电结构件,不允许把两个件焊接起来,但我们是不是可以熔覆起来,连接起来,熔覆一个,然后再到外面去焊,这就是因为它比焊接,比喷涂界面强度非常好,它的热印象区非常小,所以具有这些优点。这四个方面的进步,是20年前的变化不能比,正是由于这些优点的体现和大家的认识,所以3D打印设备,已经进入应用阶段,且成为现代化规模生产的必要设备,即从辅助设计阶段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卢秉恒——3D打印有力支撑网络下的集散制造
卢院士认为,在我们进入了信息化和云时代,为了适应人们越来越强烈的个性化消费趋势,他提出了网络环境的集散制造模式,而3D打印就是支持集散制造的最适合工艺和制造方法。因为3D打印具有制造工艺相同、制造数据一致、报价简单等等优势,适合集成创客群形成设计资源集成,适合集成分散的3D打印设备形成集成制造资源,可以集成soho-族的个性化需求为集成订单。反之,它又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设计和制造任务的分包,因此3D打印有力支撑了网络下的集散制造模式。集散制造可能成为新一代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以前大批量生产的模式不再有了。
当前,3D打印正在从一个起步期过渡到发展期,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预计全世界到2020年直接收入将达到108亿美元。一些高端的公司,如惠普、微软、苹果、IBM等都开始进军3D打印这个领域。所以预测到2030年,3D打印整体的经济效益将要达到6000亿—12000亿美元。因此我们向国家各部委建议,希望五年内形成直接的产值和100亿元到200亿元、300亿元用于制造业的扩大效益达到1500亿元,在各界基本形成一个产业链、且金属类和非金属类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60%以上。另外.3D打印软件行业也有必要开始形成,因为软件对于3D打印的发展与推广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还希望在各个制造领域都有示范的效应,支持是一批企业,把3D打印作为产品开发的一个必要手段,使产品开发的周期和费用降低一半,那么十年的目标,让直接产值达到1000亿元~1500亿元,扩散产业达到6000亿元~60000亿元,使我们打印的材料进入到产业阶段,让大的元器件都能实现标准化的制造。这样,就能够显著地影响产品设计和用品制造的模式。
总而言之,3D打印热在国内外都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引燃了大众的创新热情。人们在了解、学习、研究、介入。各项研究、应用及产业不断涌现。这说明了创新驱动正在深入人心,对构建创新型社会大有补益。但也难免有些人盲目进入,浮躁和追逐短期利益的现象也有出现。国内近两年来,涌现了200多家制造桌面型3D打印机,不少缺乏核心技术,仅仅买来零部件,粗糙装配,低价竞争。可能事与愿违。进入信息社会后,依靠信息不对称发家是不现实的。3D打印打印机,不少缺乏核心技术,仅仅买来零部件,粗糙装配,低价竞争。可能事与愿违。进入信息社会后、依靠信息不对称发家是不现实的。3D打印需要的是创新。创新可以是多层次的。有知识创新、原理创新,更有大量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结构创新、装备创新和产品创新。一招鲜,吃遍天。实际上,3D打印及其相关技术应用于各个工业和社会生活的领域,这一创新空间更大,盈利更丰厚,可以参与和有所作为的人们更广泛,值得我们更加关注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