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村落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 投稿phil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1021次
  • 评分4
  • 81
  • 0

摘要:研究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村落环境影响因素能针对性的为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成长成熟创造良好环境。本研究利用4252 份调查问卷的结果,采用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村落环境各因素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显著性相关。其中,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影响性最显著。村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影响性最显著。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村落环境;影响因素

一、概念综述

1.村落环境

本文的村落环境是相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的,是指大学生村官所在的村落的本身环境的总合。一般情况下,它包括村落的物质状况和人文状况,物质状况包括自然环境、村落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状况包括风俗习俗、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

2.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

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村官与所处的村落的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而这里所指的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并不是指单个大学生村官与其他人之间的一切关系的总和。而是特指大学生村官在担任村官期间在工作或生活中与村落中的人所形成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把大学生村官的人际关系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与上级的人际关系。第二,与村民的人际关系。

二、研究意义

“根据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首先是一个“社会人”,他并不完全只追求金钱,他有社交、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需要,而且后者往往更为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总是能给人正向的激励。”①由此可知,大学生村官在村落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只有在农村中发展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快地适应农村生活,才能满足大学生村官社交、心理方面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激励大学生村官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此外,“根据人际关系理论,组织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岗位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②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度有着巨大影响,当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正向支持时,组织目标更容易达成,当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目标负向反对时,组织目标的实现就可能遇到重重阻碍。相应的,农村是一个“人情社会”,除了正式组织外,往往存在着由无数复杂人际关系而构成的“非正式组织”。只有与这些“非正式组织”搞好关系,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调解纠纷,实现组织目标。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激励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更是顺利达成工作目标的必要条件。

三、对既有文献的梳理与评价

到目前为止,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时间不长、为数不多。但是我们仍可以按照不同的影响因素将文献分类评述。

1.大学生自我特征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

这类文献通常把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归结于大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交往能力、职业规划,张慧(2011)通过对湖北省的实证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的人际交往与村官的个人因素有关,如性格特征、交往能力、毕业院校、职业规划等,其中大学生的性格特征特别是性格的成熟度对大学村官的人际交往影响最大。她认为“从大学生‘村官’个体的角度来看,他们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学生气’,还停留于根据自己的喜爱来选择交往对象的阶段。”③所以在村官上岗之前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让大学生对村官岗位有一定的认识,树立正确人际交往观念,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余迎(2012)基于对淮北市杜集区的实证研究,得出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大学生村官的自我认知和交往方式相关,他认为“大学生村官和当地村民之间的人际交往,就是通过相互之间的顺应和不顺应,以及在顺应与偏离之间的平衡,来达到彼此之间的传播平衡的。不管是入乡随俗还是坚持自己,这样两种状态在大学生村官身上并不互矛盾,只要他们能在这两种状态中找到一种平衡。”④

2.政策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

这类文献通常把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归结于政策的地方落实情况如工作借调、培训效果等,如林美如(2011)认为村官的人际适应与组织部门的培养和管理现状、政策落实情况、期满出路相关。她认为“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多方保证机制,优化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服务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的人际适应。

3.社会环境对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

这一视角的文章注重于社会舆论、城乡结构、父母态度、村民态度等社会支持因素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影响。赵锦山(2008)在对山西省大学生村官的个案研究中发现村官人际关系与城乡二元结构、社会资本、心理需求层次、社会互动等因素相关。特别社会舆论与大学生村官人际满意度有着强关系。对于个体大学生来说,当周边的舆论对其支持时,大学生村官的人际满意度更高。再如周汝文(2011)认为,大学生村官的人际适应与社会资本相关,特别是父母的支持对大学生快速适应农村生活,融入农村有很大帮助。

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以往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但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一个省或市,样本总量不大。本研究亦采用实证研究,但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取样,涉及31个省,抽样4528。此外,在以往的研究通常注重大学生村官自身特征如性格特质、毕业院校类别、交往能力、职业规划等;政策的地方落实情况如工作借调、培训效果;社会舆论如媒体环境;他人的态度如父母态度、村民态度;而忽略村落本身的环境。本文探究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并探讨村落环境各维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各维度的影响力的大小。

四、资料来源及研究设计

1.资料来源与概况

本研究的数据资料来源于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机制研究”[12JZD043],该项目就全国31 省向4528名大学生村官发放问卷并收回有效问卷4252张。

2.研究框架(图)

3.研究假设

假设1 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相关性显著。

假设2在村落环境所有维度中,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的影响最显著。

假设3在村落环境所有维度中,村长和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的影响最显著。

4.研究方法

⑴访谈法。先期对全国12 个省(直辖市)、36个市(县)的36名优秀村官,72名普通村官进行了个别访谈,对108个村的村民、村干部进行了集体访谈以及对108个乡镇的国家干部进行了集体访谈。分别采用了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集体访谈法、个别访谈法等。

⑵问卷调查法。在对先期访谈录音整理的基础上,对访谈材料进行筛选、编码,形成问卷,向31个省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4528份,删除无效问卷27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3.9%。

⑶数据分析法。在问卷回收后,对其进行编号整理。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将使用如下的数据分析方法。

①加权平均方法。村落环境大分为物质状况和人文状况,物质状况分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人文状况可以分为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这五个维度同样选取各问题来测量(详见表2-2)。对题目进行重新编码,使自变量与因变量等级方向一致。再在各维度中,对问题分值加权平均,得出每个维度的分值。(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题目设计中,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在与上级的人际关系维度上,我们用问题“我感恩上级对我工作的支持”,“领导很放心把事情交给我处理”来测量,在与村民的关系上,通过SPSS19.0 因子分析降维,我们选取问题“答应了村民的事情我尽量会去做”,“我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我很乐意处理村里的琐事”来测量(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题目设计中,1为非常不符合,5为非常符合)。在各维度中,对问题分值加权平均,得出每个维度的分值。

②描述性统计。描述样本的基本情况,如年龄、学历、性别及其所占的比例。

③独立样本的T 检验。检验性别与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的差异性。

④单因素方差检验。检验不同学历、年龄对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各变量的差异性。

⑤Person 相关分析。探究村落环境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性及显著性。

⑥回归分析。本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来探究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比较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力的大小。

五、数据分析

1.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的样本来自31个省4528名被试者,本研究最终进入数据分析的统计数为4252,具体见表。从表2可以看到男女村官的比例不是很大,女性只是略多一点,而且大多数村官的年龄在21~25、26~30 两个年龄段。学历层次大多数为本科,这符合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大学生村官作为一种新生的职业,基本上以新生代的大学生为主。

2.差异性分析⑴性别与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表4显示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村官在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F值和T值的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因此可以认为在95%的置信区间,对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和与村民的人际关系都没有显著差异。

⑵年龄与各变量的差异分析。表5显示了不同年龄的大学生村官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这说明在95%的置信区间,不同年龄的大学生村官对与上级的人际关系、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⑶学历与各变量的差异分析。表5显示了不同学历的大学生村官在大学生人际关系各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这说明在95%的置信区间,对于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和与村民的人际关系没有显著差异。

3.相关性分析本节主要分析村落环境各变量和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里主要运用spss 的Person 简单相关系数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由表6可知,村落环境和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度达到17.9%。故假设1成立。

由表7可知,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与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且度呈正相关,其中语言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相关度最高,达到35.8%。在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方面,村落环境的五个变量也均在0.01的水平上相关性显著,且自然环境、宗族或家族势力与上级人际关系呈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村长村支书工作作风与上级人际关系呈正相关,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与上级人际关系两者相关度高达36.1%。

这里主要运用SPSS的Pe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但这样的分析有一定的缺陷,因为相关分析解释的是变量之间相互的联系。但它无法说明因果关系,即无法明确哪个是因变量,哪个是自变量。故我们在做相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4. 村落环境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在剔除非相关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用spss19.0做回归分析,整理所得下表8:

⑴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影响性分析。以村落环境中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家族或宗族势力为自变量,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关系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整理得出模型1,模型的R方为0.129,调整R方为0.128,也就是模型1的整体拟合度为12.8%。村落环境的各因素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均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显著,且均为正影响。其中语言环境的影响性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次之。故假设2成立。

语言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之间的影响力达到33.4%并呈正影响(beta值为0.334),即语言环境提高1个单位,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提高0.334个单位。也就是说,语言越一致,越容易沟通,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人际关系就越趋向于融洽。语言对于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很多学者都有论述,“如美国社会学家米德(Mead,George Herbert)在结合了库利、托马斯等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丰富、最灵活的一个符号系统,通过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包括表情与体态)等人们可以传达各种意义,实现人们之间的复杂交往。”⑤该理论无疑强调了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作用。再如时蓉华(2005)把人际交往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那种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享和理解过程。“其中语言符号主要是指人们语言沟通时所运用的字、词;而非语言符号是指人们身上所承载的非言语类的符号,主要指肢体语言。该观点主要强调的是,这种互动双方或多方共同享有和理解的过程。”⑥由此可见,语言作为一种互动的符号,在大学生村官与村民对事物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实际,在我国大多数村落中的村民仍用方言进行沟通,特别是南方地区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方言不但种类多,而且差异极大,有些地方不但有自己独特的口头语言,甚至还有自身独特的书面语言,外来村官很难听懂读懂。不同的语言符号造成了大学生村官与村民的隔阂,这是阻碍大学生村官与村民达成人际和谐的重要因素。消除这种障碍因素最好的办法无疑是聘用当地的大学生村官。这也是制定村官政策所要考虑的一点。

村落经济发展水平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之间的影响力达到15.7%(beta值为15.7),村落经济越发达,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就越可能融洽。这同样能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经济越发达的村落,对管理、专业技术知识的需要越强烈,故通常对大学生村官呈欢迎的态度,而大学生村官的知识和管理技能的确也能为村民带来“社会报酬”;而在村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村落经济通常还以农耕经济为主,没有支柱的产业,简单的农耕经济使村官无用武之地,而村民往往会认为,村官的出现不但没有带来实惠,反而占用了资源。从而导致村官与村民之间的人际不和谐。其次,根据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社会网络理论人们更倾向于与同质性的人交往,即与自己年龄、地位、思想、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相似的人交往。经济越发达的村落,往往更开放、受教育程度越高,与城市的生活方式越相似,村官与村民之间差异也越小,村民与村官容易相互接受。

⑵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影响性分析。以村落环境中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语言环境、村长和支书的工作作风、家族或宗族势力为自变量,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关系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整理得出模型2,模型的R方为0.215,调整R方为0.214,也就是说模型2 的整体拟合度为21.4%。由模型可知,经济发展水平、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在0.01 的水平上影响性显著。自然环境与语言环境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不显著。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性最高,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次之。故假设3不成立。

村落经济发展水平,这个看似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无关联的因素,却能在大学生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上达到33%的正向影响力,即村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1个单位,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提高0.33个单位。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村落经济越发达,村官与上级人际关系越好。这种情况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村官经济待遇、福利等也比欠发达的地区要好,这使经济发达村落的村官比较重视所在的职位。而在现行体制下,上级对村官的晋升、考核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影响,这使得村官尽力搞好与上级的关系。其次,“根据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人是理性的,人们进行的任何行为都以获得“社会报酬”为基础的,是具有目的性的。所以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⑦在经济发达的村落,上级通常需要大学生村官这种新生事物。因为经济发达村落往往已经摆脱了简单的农耕经济,村落里通常有一到两个支柱产业,使村落管理出现复杂化、专业化趋势,就更需要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村官辅助上级进行管理。通过大学生村官的辅助,上级能得到想要“社会报酬”,也更乐意与大学生村官处好关系。故经济较发达的村落的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更为欢迎。再次,相较于欠发达的村落,经济发达的村落通常与城市的差距小,这使这些村的干部眼界更开阔,也使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的思维更趋同。

此外,村长村支书的作风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关系影响力也不小。Beta绝对值达到17.5%并呈正影响,也就是说,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提高1个单位,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提高0.175个单位。究其原因是在绝大对数情况下,村长或村支书就是大学村官的上级。在4252份问卷中,大学生村官担任村长、村支书助理的达到90%。所以,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特别是进入到两委班子的难易程度,往往会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综上,村落环境与大学生村官人际关系显著性相关,假设1成立。但是各维度的影响力不同,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人际关系影响方面,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语言环境、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均影响性显著。其中语言环境的影响性最高且为正,经济发展水平次之。故假设2成立。在村落环境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影响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宗族或家族势力对大学生村官与上级的人际关系在0.01的水平上影响性显著。自然环境与语言环境在0.01 的水平上影响性不显著。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性最高且为正,村长村支书的工作作风次之。故假设3不成立。

引文注释

①②程方正.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3-94,95-96.

③张慧.大学生村官人际交往现状研究—基于湖北省调查研究[J].2011(6).

④余迎.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的人际传播一基于淮北市杜集区大学生村官的一项实证研究[J].2012(5).

⑤乔治·H·米德. 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13-216.

⑥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34—135.

⑦彼得·M·布劳. 李国威译.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商务印书馆,2008:14—15.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行政管理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