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试论口述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

  • 投稿shya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940次
  • 评分4
  • 79
  • 0

陈晨

摘要:口述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育人功能和激励功能。在现实国情条件下,通过尊重历史事实和坚持与时俱进相结合,创新利用渠道和优化传播方法相结合,深入校园和面向社会相结合,可以有效发挥上述功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口述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目前对口述史功能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收集史料”和“保存材料”两个方面。有学者将“收集史料”和“保存材料”看作“口述历史的最重要的作用和最明显的特征”[1]。作为现代口述史发源地的美国,也同样对口述史的这一功能极为肯定。美国口述历史学会认为,口述史是“作为一种记录历史文献的现代技术而确立自己的地位的”[2]。实际上口述史除上述功能之外,还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挖掘口述史的这一功能,探索其实现路径,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口述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口述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这是发挥口述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条件。口述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对象的一致性

杨雁斌先生认为:“口述史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人。这里的‘人’,既指抽象的个体,也包括具体的个人。以往的历史学往往忽视了对人的研究,尤其是忽略了对下层民众的研究。”他还指出:“口述史学在加强群体研究和精英研究的同时,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人民大众。”[3]口述史是“以历史重建为目的,对过去事件亲历者的采访”[4]。无疑,口述史侧重于从个体的经验来展示历史。然而“个体有伟人和平民之分,口述史专家似乎更强调访谈对象的平民性、边缘性”[5]。口述史充满着平民意识,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各层面,包括社区历史、家族史等等,形成了一个“平民文化史“领域,所以口述史呈现出平民化、大众化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是广大人民群众。”[6]可以看出,口述史的研究对象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一致的。借助于“从群众中来”的口述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到群众中去”影响受教育者,能够更加容易地被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所接受。

2.研究内容的契合性

按照国际学术界流行的说法,口述史是指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或录影的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结合国内口述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口述史涉及的主要是近代以来的历史。这些历史由经历者口述,极具现实感,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口述史并非机械的史料堆砌,而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正如钟少华先生所说,“口述历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要经过历史学者的“研究加工”。[7]这意味着在口述史研究中,渗透了历史学者对历史的感悟。

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是全面的、广泛的、具体的。它需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要具有针对性,从现实出发,选取那些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内容进行强化,以突出现实感[8];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根本宗旨[9]。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口述史的内容与其是十分契合的。

3.研究目标的相通性

关于历史研究的目的,可以从一些学者的相关文字和言论中了解一二。杨奎松先生谈到:“历史学者努力探求、考据和通过研究向今人呈现历史真实的可能性。”[10]熊月之先生认为:“一个人如果明理、智慧、通达,生命的质量就会比别人高出很多。一个民族如果明理、智慧、通达,就会少走许多弯路。”[11]从他们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大致把历史研究的目的归纳为:一是还原历史;二是实现人和社会的更好的发展。口述史研究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分支,它们的研究目的是一致的。有学者认为“做口述史是为了保存史料”[12],但笔者认为口述史保存史料的目的,其实也在于还原历史。正因为它这一功能的无可比拟性,使得口述史在还原历史方面有可能比传统史学做得更好。但是,这一目的只是最基本的,口述史研究更重要的目的应该是它更能着眼于人和社会更好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13]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社会和人的更好的发展。因此,口述史研究的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相通的。

二、口述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内容

口述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口述史本身承载和传递着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内涵和信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以此为载体,影响受教育者,使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并以此规范其行为。

1.导向功能

“所谓导向,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据自身的方向性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施加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按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方向发展。”[14]按照这一说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包括对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上的双重导向两个方面。口述史的导向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识形态的导向。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同志在8·19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15]时代的发展,对公众思想政治水平的要求不断增加,意识形态往往出现滞后性。我国长期以来对经济建设过分倚重,客观上弱化了对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这导致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公众思想政治水平相脱节的困境,甚至在当前的思想领域里出现了怀疑共产党、怀疑改革开放的危险因素。口述史能够生动地展现中国共产党艰苦努力创建新中国的历程,以及中国从落后走向富强的历程。通过这种认识,人们就会更加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

(2)行为规范的导向。行为规范的导向就是依照先进历史人物的光荣传统,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近代以来,无数先进的中国人踏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共产主义的指引下,无数革命先烈在这条道路上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成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劳动人民更是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国家变得富强起来。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向英雄学习,那些革命和国家建设的亲历者要么是尽人皆知的伟人,要么是普通的人民英雄,由他们通过口述所讲述的历史,具有真实性和真性情。这样的真情实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更具群众感召力,从而影响着人们沿着前辈的路继续为国为民。

2.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它对塑造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口述史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公民爱国主义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

(1)爱国主义的培养。近代以来,中国除了受到过显性的帝国主义欺凌之外,还有隐性的“欧风美雨”的浸润,崇洋媚外的心态没有随着中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消失。随着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一些人对改革中暴露出的问题无限夸大,不能结合国情进行理性分析,因此认为中国比不上外国,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下降。这种历史和现实的交错,再加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使得人们对国家的认识和心态复杂起来,因而出现了一些民众国家观念淡化,产生了爱国主义失范的危险。

口述史可以向人们讲述在国将不国的年代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一个独立的国家对于国民是多么重要。口述史还可以向人们展示新中国成立的过程,诉说新中国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口述史通过生动具体的历史,展现国家的伟大形象,使人们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认同国家,从而增强对国家的信心和依赖。

(2)公民人格的完善。高尚人格的形成受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紧密相关,口述史可以成为塑造公众完美人格的重要方式。口述史可以展现出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风貌,这种风貌又通过历史人物的精神品格表现出来。通过亲历者或知情者真实的描述,我们从他们艰苦奋斗的过程中感受他们伟大的精神品格,以及他们对道德和理想的坚守。这种极富感染力的表现形式更能唤起人们内心道德的觉醒,这一点体现在民众对伟大历史人物精神品格的学习上。雷锋同志的伟大事迹,有很多是通过战友们的口述了解到的,戴明章编纂《回忆雷锋》一书,就曾在抚顺召集雷锋的老战友座谈。通过这些口述资料,雷锋同志的伟大人格和事迹被人们深刻了解。每年的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学雷锋关键在于学习他充满“真、善、美”的人格,因此现在只要有人干了好事,往往会被喻为“活雷锋”,由此可见影响巨大。

3.激励功能

同志指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16]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部分,对夯实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利用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手段,通过外在正负强化引起受教育者思想动机的变化,增加其内在动力,使之自觉将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并为之努力的功能。”[17]口述史所蕴含的伟大的精神传统可以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因此它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

《红军长征记》是“最早的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记录文本”。2006年《红军长征记》以《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为书名出版,“从这本珍贵的历史记录中,人们可以看到当年一群怀抱着理想和热情的青年人,在一场史无前例的征程中,所经历的既有希望和欢乐,也有悲伤和痛苦的战斗生活。”[18]1996年10月22 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把长征精神概括为:“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定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19]新的时期弘扬这些精神,可以使我们在实现自身理想的道路上,不怕任何困难险阻,勇往直前。

三、口述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在口述史蓬勃发展的今天,发挥口述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仅对学科建设有益,也对现实社会有益。实现口述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探索发挥口述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路径。

1.尊重历史事实与坚持与时俱进相结合近代以来的历史,关乎民族兴亡以及国家未来的发展,需要我们严肃认真地对待。由于经历的事件久远,亲历者的回忆难免出现偏差,极易偏离历史真实,这就需要历史研究者对口述内容进行去伪存真,还原真实的历史,这是口述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好保证。

但是,一味只讲历史,受教育者很难与现实情况进行联系,势必影响到口述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教育者还要把历史事实和与时俱进相结合,而这种结合是通过历史与当下的对比体现出来的,就是选取合适的口述史材料与当今社会现象进行对比。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较鉴别法,即“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对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的异同和特点,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从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认识水平”[20]。通过今昔对比,人们更加认识到今天良好社会环境来之不易,从而更好地珍惜当下,把握机遇。

2.创新利用渠道与优化传播方法相结合

高校和科研部门是当前研究和利用口述史的主体,他们对口述史的利用也以科研为主,利用渠道略显单一。如果不积极创新口述史的利用渠道,将会制约口述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渠道,拓展利用口述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创造更为新颖有效的、适应现代人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也是发挥口述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又一重要方法。可以创建口述史相关的网站,将征得受访者同意的录音资料等公布在网站上,供受众浏览;可以通过报刊创建专门的口述史板块,讲述亲历者真实经历;也可以邀请历史事件亲历者做客电视、广播等媒体,现身讲述,这样充分拓展多渠道传播口述史,使口述史中内涵的真情实感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

然而,没有好的方法与新的渠道相结合,那么渠道只会是一个摆设。我们知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单向的、灌输式的方法为主。口述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更加强调的是互动性,它注重的是传播主体与受教育对象之间、受教育对象自身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信息交流。具体来说,就是依靠上述利用口述史的新渠道吸引公众参与其中。如果是在论坛上,人们之间可以通过发帖分享资源和交流心得;如果是在媒体上,人们就可以更加直接地与亲历者交流。这样一来,口述史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就在互动中被受教育对象所接受,口述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便得到更大效力的发挥。

3.深入校园与面向社会相结合

校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因此口述史深入校园非常有必要。把口述史的内容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可以大大增添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当然,教育者在引入口述史的过程中,应避免盲目选择材料或者简单地进行口述史料的堆砌,应该注重口述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有机融合。比如,高校课堂在讲述毛泽东思想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相关片段,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探索中国道路的生动细节,以加深了解。受教育者在了解完口述史资料之后,教育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信息。

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的是整个社会,口述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范围也应当从学校扩展向整个社会,可以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口述史的内容。然而口述史的资料很少为公众所知,难以发挥大的作用,所以挖掘口述史资料中可以被社会接受的、并且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的内容,是扩展口述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深入社会的关键。此外,抢救口述历史也需要面向社会,这可以为口述史深入社会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毋庸讳言,仅仅从内容、方式方法和范围三个方面探讨实现口述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口述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渐探索出来,所以它还需要更多人去关注和支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祥银.当代中国口述史学透视[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3).

[2][3]杨雁斌.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8(2).

[4][5]胡鸿葆,韩俊红.当代中国的口述史研究[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2).

[6][20]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223.

[7]钟少华.进取集:钟少华文存[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414.

[8][9][13][14][17]成媛.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15,155,142,90,91.

[10]杨奎松.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

[11]熊月之,张笑川.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熊月之教授访谈录[J].历史教学,2006(2).

[12]王军.求真的“第二作者”:试析口述史中采访者的功能[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

[15][16]任忠文.学习贯彻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重要言论汇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2,37.

[18]高华.革命年代[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149.

[19]江泽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红军老战士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10-08.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