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社会科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上海“失独”群体的养老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

  • 投稿崔磊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609次
  • 评分4
  • 51
  • 0

钱诚灵 董荣好 刘晓琳 许涛 周文博 汪瑜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问题凸显,其中“失独”老人作为一批特殊的群体,不仅承受着丧子孤苦,更面临疾患、养老等一系列难题。能否妥善解决“失独”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否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本文基于对上海地区开展的“失独”养老问卷调查,结合实例走访,由“失独”群体的生活、养老现状与困境入手,提出缓解“失独”养老难的方案,如专建针对“失独”群体的养老公寓,打造满足不同养老模式和层次需求的养老服务链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失独;生活现状;养老

“失独”是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特殊现象。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家庭结构不断向小型化发展。最早出生的独生子女父母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而由于特殊原因失去子女的这一部分“失独”家庭则面临着严峻的经济、精神、照料等养老问题。有数据估算,我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 万户。这意味着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解决“失独”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失独”群体是指独生子女因疾病、车祸、犯罪、工作、自杀、灾害等原因死亡,从而永久失去子女的父母、家庭;其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而且一般情况下,由于年龄或其他原因,他们不能或不愿再生育、收养子女。

大多“失独”家庭面临着相似又不尽相同的境况:除了生命不可承受之痛,养老、医疗、精神疾患、返贫等挑战接踵而至。极端的自我封闭性、强烈的心理认同需求,将他们与外界隔绝;因病致贫、孤独终老、亟待完善的社保体系,给灰暗的生活平添一抹暗淡……他们承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负担,外界却很难向其施以援手。

调研分析

为深入了解“失独”这一特殊群体,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课题组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期间,随机对上海市各区县、各年龄层居民开展问卷调查,采用问卷、采访等双向互动的调研方式,共计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回收率达94.3%。此外,课题组利用媒体、社区街道资源,寻访到2户“失独”家庭,在征得调查对象同意后,进行多番上门访谈,获得宝贵资料。

1.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围绕公众对身边“失独”人群养老、生活现状的知晓度展开,由侧面了解该群体的养老情况。接受问卷的对象年龄分布较广,21~30 岁群体占40.91%,31~40 岁的中青年人群22.73%,中老年约占全体受访者的36.36%,主要集中于中青年,其他各年龄层亦有涉及。问卷内容囊括公众对“失独”人群的知晓程度,如发生变故后其言行转变、物质生活等;身边该群体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如与外界是否合群、心理稳定与否等;同时,问卷也详细调查了公民对完善“失独”养老难题的想法,受访者提出的建议涵盖政府决策机制、社区服务、心理干预等各领域,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问卷,日后会更关注“失独”群体的生活,尽己所能帮助他们。

2.典型案例

在课题组成员为期数月的实地调研中,联络到两户具有代表性的“失独”家庭:

其一是家住长宁区的邱根荣及妻子。夫妻均为残疾人,孩子出生不久即告夭折。丈夫生性乐观,喜交际,碍于行动不不便,并不常出门。早年为单位和区残联的宣传骨干、活跃分子。目前家庭物质条件基本无碍,两人身体健康。能定期按时收到各项残疾人津贴、失独家庭津贴等,街道及邻里关系融洽。居委时常探望,照顾有加。在谈及未来养老的问题时,邱根荣与妻子表示确有忧虑,希望政府日后可以搭建一个适合“失独”家庭的养老机构或组织,将他们聚集在一起,定期举办各类集体活动,网上聊天、文艺、体育、旅游等等,排遣老来无子的寂寞。如有适合的专门针对“失独”群体的养老院,有专员提供生活照料,夫妻俩均表示十分愿意入住。

另一位是年过七旬的“双失”老人——何惠凤。老人曾育有一女。30多岁时,老人的丈夫因病故去。女儿于2000年被查出罹患绝症,2年后医治无效,从此与老人天人永隔,只留下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外孙女。老人与女儿的积蓄因多年治病而所剩无几,更欠下不少债务。直至去年,何阿婆才将它们还清。老人说,“原本盼着女儿成家后,自己的生活可以轻松些。没承想一场重病带走了唯一的依靠,还欠下那么多债务。自己这一生坎坷,老来白发人送黑发人;现在身体也不好了,如果不是有外孙女,可能已经撑不下去了”。

何阿婆是大学退休教师,长年担任院系工会负责人,所以对国家政策颇为关注。她认为现行“失独”政策有诸多不完善,比如针对失独家庭的抚恤金太少,根本不足以维持日常开销;政府及单位组织缺少对“失独”退休员工的政策关怀与心灵抚慰,逢年过节只是礼节性地送些油、零食就算完成指标,对“失独”老人患病、住院鲜有优惠。因此,老人表示如果有可以专门为他们开设的养老院,她很愿意在那边养老,让自己的晚年有个依靠。

3.现状分析

调研期间,通过从问卷受访者处收集到的“失独”家庭信息,结合两例实地走访案例,课题组共收集到41份“失独”家庭资料,其中60岁以上人群18户,占总量的43.90%。根据实地调研的情况及问卷期间受访者对身边“失独”家庭的描述,本组成员发现当前“失独”家庭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四点:

(1)心理疾患。针对“失独”父母遭遇变故前后心理健康状态的数据统计图,在发生变故前,48.72%的“失独”者表现为“开朗健谈”,20.51%的人“积极乐观”;但“失独”后的言行态度则发生逆转,51.28%的“失独”人员会产生转变,“表面与失独前一样,内心十分痛苦”。

大部分“失独”人群存在心理疾患,丧子之痛随时间渐长,并与孩子遭遇不幸的年龄成正比,促使许多“失独”者逐渐离群索居。访谈期间,个别被调查者曾提到身边“失独”的情况并非完全相似,呈现为阶段性、多样化:短期内,“失独”人员会因刚刚失去子女,表现出超乎常人的过激反应与精神症状,如哭泣、不语、不动、紧张或焦虑以及恐惧、烦恼、无所适从等,更甚者表现为激动、大喊大叫等;当他们度过这段时期后,部分会因“失独”而逃避社会、拒绝与人交往,甚至回避亲人朋友、选择出家。

问卷中课题组发现,当问及“‘失独’者是否会主动和身边人来往”时,选择“是”和“否”的人各为51.28%、48.72%,这反映出大部分“失独”者迫于生活与经济上的压力,仍会与外界保持一定的、被动的交往,然而心理上的隐疾不容小觑。“失独”群体在发生变故前后的性格反差,暴露出这部分群体在经历巨大变故后,自身无法及时调适心态,而身边又缺乏专业心理疏导人士的问题,致使身心陷入恶性循环。

(2)养老难。除了心理疾患,养老无疑是困扰“失独”者的另一大难题。当被问及“你认为失独者面临的最严峻养老问题是什么”时,34.34%的受访者选择“没有依靠,老无所养”;选择“感到寂寞,思念子女”为34.85%。

根据中国公立养老院的规定,养老院接收老人需要子女签字,但对“失独”者而言,这条已然很难实现;而所在社区或原工作单位,又都没有可以为“失独”父母提供证明的部门,相关环节的缺失使“失独”老人们忧心忡忡。

面对这样的现状,受访者们在接受“是否有必要为失独老人建立专门的养老院”一问时,答案呈现两极化:认为“有必要”的人占到47.98%,认为“没有必要”的人占到52.02%。认可者普遍考虑到“失独”老人无法住进普通养老院,且彼此之间有共同的创伤,建立专门的养老院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心理上的各类问题;反对者则认为“抱团取暖”对“失独”者也许会有帮助,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将重点投入在专业的心理援助,帮助“失独”家庭走出阴影。

在这一问题上,本小组的观点是不妨“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失独”养老公寓的试点,从中摸索经验,判断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有助于老人的心理建设。项目第一阶段(历时2~3年左右)为试行阶段,以低龄“失独”老人(60~69 周岁)为主要对象,根据公寓运营管理的实际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第二阶段(2~3年)为扩展完善阶段,这一期间公寓的管理、运作机制逐步完善,可依据市场供求,推出符合“多年龄段、需求多元化”的“失独”助老服务,同时扩大入住对象至60~75周岁的中低龄“失独”老人(对高龄失独老人及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的老人,仍建议送至专门的养老机构,由政府给予资金补助)。第三阶段为正式推广实施阶段。

(3)经济拮据,政府补助较少。“失独”家庭在失去子女后,物质匮乏是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当询问受访者身边“失独”人群物质条件好坏时,课题组了解到有61.54%的“失独”家庭生活条件处于中等偏下状态,17.95%的家庭经济情况颇为糟糕。我国大部分省市城镇企业退休金水平较低是主要原因之一,普通老人退休后经济来源依靠子女;而“失独”家庭因缺少赡养者,多数经济拮据;农村地区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窄,子女的经济支持更是父母年老后唯一的收入来源,独生子女亡故将使父母“养儿防老”的愿望落空,晚年境况困顿。调研过程中,本小组得知,尽管“失独”家庭有来自政府的资金及物质补助,但这些补贴仅是杯水车薪,他们的生活境况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年迈的“失独”老人,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尤为担忧。

(4)社会关注度受限。公众对“失独”问题的关注程度受限,主要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渠道获取信息。在采访的调查对象中,有85.86%的调查对象对“失独”或多或少有一定听说;而14.14%的调查对象则表示对该群体完全陌生。这一数据反映出公众对“失独”群体的知晓度正伴随政府及相关机构对该群体的日益关注而提高,但深层的认知仍欠缺。

针对问卷对象获取“失独”信息的途径调查所知,部分受访对象是从别人口中了解到“失独”,但更多的则通过网络与报刊途径逐渐知晓这一群体;不过,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表示很少有机会直接接触到“失独”人员,所以对该人群的生活及心理状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等都不甚了解。而当课题组成员向他们简单介绍“失独”人员的生活状况、政府扶助政策后,受访者均表示未来有兴趣从内心或行动上,更深入关怀“失独”群体。

根据上述问题描述,结合“失独”群体需求,本课题组认为妥善解决“失独”家庭享受普通养老机构照料、提高政府对“失独”群体的帮扶效率、创新“失独”养老服务、提供专业心理疏导等,是突破该人群养老困境的重中之重。

对策建议

根据2013年市妇联和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发布的联合调研报告显示,上海“失独”家庭总量为3.9万户,平均年龄五十岁以上的“失独”父母数量约为2.4万户,占60%;40~50岁的“失独”家庭总量约为8000 户,占20%。通过调查走访,综合前文对“失独”群体的现状及问题叙述,现提出下述三条建议:

1.建设专为“失独”老人服务的养老公寓或机构

普通的养老院有严格的入住规定,如必须有监护人签字;若无监护人,则需出具所在街道或工作单位提供的证明。类似的“繁文缛节”将大量“失独”老人拒之门外。为满足失独群体的养老需求,可建设专门的“失独”养老公寓或养老院,弥补“失独”群体晚年生活无人照料的市场空白。

“失独”养老公寓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养老院。入住对象为年满60周岁及以上、生活完全自理或半自理的“失独”老人,既可独自入住也可两人以上集体入住。公寓采取社区联动模式,由政府出资建造、聘请专业的“失独”养老公寓工作人员,同时纳入社区力量,共同维持公寓的日常管理运作。公寓的收费标准将参考保障性住房等社会公共救助政策,以政府补贴为主、鼓励民间资本捐助,入住者承担部分费用为辅,以降低“失独”老人的经济负担。每幢公寓配备至少1名联络员,负责该幢公寓内所有老人们每日身体、生活状况的记录汇报;家政服务人员2至4名,每日清理公寓环境卫生,并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上门打扫清洁等服务。公寓内必须派驻至少2名社区医院医生,为老人们定期进行简单的检查和治疗,并与三甲医院形成医疗服务网络,一旦老人发生突发性疾病,保证及时送治。公寓聘请专门的营养师与厨师,根据老人们的营养所需,搭配不同的早、午、晚餐,保证老人们的饮食安全与健康膳食。与普通养老院相比,公寓并不严格限制老人们的出入,入住者可在向看护员报备的情况下自由安排每天的生活行程,只需于与看护员约定的时间前返回即可。社区与公寓达成扶助协议,定期组织各类志愿者为住在公寓里的“失独”老人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特色志愿服务,如心理慰藉等,以多元的志愿服务形式,为老人们进行心灵疏导,帮助老人们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

2.开展“失独”家庭关怀行动,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模式

(1)政府主导与多部门联动相结合的社会管理。实行市、区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合管理的运作模式。将“失独”家庭关怀行动纳入市、区重点工作;财政部可设立“失独家庭帮扶基金”,除确保每家每户领取到国家规定的扶助金外,各区县可依据实际情况,给予管辖区内有特殊困难或特别困难“失独”家庭一定的帮扶基金,缓解经济负担;市、区人口计生、民政、人力社保等部门,联合对“失独”人员享受低保、五保待遇以及参加医保、社保情况进行排查,确保其惠民政策应享尽享。

(2)创新服务模式。按需开展特色各异的“失独”关怀服务,从经济、生活、精神等层面切实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如加强养老与医疗保障,在创新服务的内容上,可以成立“社区儿女”志愿服务队,从社区中招募志愿者与“失独”老人家庭形成结对帮扶“儿女”,提供“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过节贺寿”等亲情服务。同时,街道、社区居委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如实施节日上门慰问服务,并给予每户失独家庭一定数量的节日慰问费。关注“失独”家庭的生活,在“失独”人员患重病濒临死亡时,组织人员探视、安慰,协助做好丧葬事宜;对当年独生子女死亡的家庭,进行慰问并发放抚恤金。

3.建立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开发手机APP 等等新型服务媒介

为有效调动社会资源,本小组建议搭建一个全新的、涵盖各项服务的综合性扶助网络平台。该平台联合政府、社区、医院、公益组织等各类机构,推出覆盖养老、医疗、生活照料、休闲娱乐等一体化、全方位的服务项目。针对有能力操作电脑的“失独”老人,可以帮助他们在网络平台进行注册,获取登记号,这样不仅能构建“失独”家庭数据库,也可时时关注他们的动态,方便彼此交流;通过网络渠道,“失独”群体可以在网上预约挂号、申请医生上门服务、订餐、找家政、政策办理及咨询等等。与此同时,开发手机APP应用软件、免费电话服务等,将计算机、手机、电话连成一体,帮助“失独”家庭第一时间获取关注的资讯;无论身在何处,只要登录网站或打开手机或拨打电话,足不出户,就能满足“失独”老人“衣食住行”各项需求。

4.提供专业心理疏导服务

大多数“失独”家庭在发生变故后会主动与外界隔绝,原因多种多样,如受不了他人异样的眼光或评价、内心敏感脆弱、抑郁成疾等等,因为缺乏专业人员疏导,使他们陷入心理泥沼。针对这一现象,本课题组认为无论政府或社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组织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干预。如在各区县成立一支“失独”心理关怀小队,定期到各社区街道为老人们举办心理讲座、开展心理诊疗,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让老人们能重新融入社会、解除对外界的屏障,自强自立,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安享晚年。

引文注释

① 引自:《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建议失独家庭需要养老保障》.于丽爽.北京日报.2014.01.15

②由于涉及个人隐私,案例中出现人物名均为化名。

③“双失”老人:面临失独、丧偶双重打击的老年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莲璀.城市失独家庭养老及长期照料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3(5).

[2]张艳丹.构建失独老人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J].劳动保障世界,2013(9).

[3]袁静娜,吕天驰.浅谈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J].社会研究,.2013年3月.

[4]丁志宏,祁静.如何关注“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思考[J].兰州学刊,2013(9).

[5]李作艳.生命不能承受之痛:关于失独现象的报告[J].法制与社会,2014(1).

[6]杜娜.失独群体社区养老现状研究与对策.科技资讯,2013(19).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失独”家庭公益养老计划分析》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11639034。]

(作者单位:上海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