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德 陆远宁 刘细群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清远 511510)
摘要:介绍了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这门课程创业性实训教学的现状及改革内容,通过采用“创业项目驱动实训”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创业性;实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117-03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是高职食品类专业中实践性较强、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一门课程,综合运用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安全与管理、食品营销等多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涉及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生产加工、检验产品、营销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实践教学的质量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创业训练的方式,能较全面地覆盖该课程所涉及的教学目标,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这门课程的实训教学中探索了创业性实训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实训教学改革概况
改革前的实训教学状况 改革前,“功能食品加工技术”共安排34学时,每周2学时,共17周,其中理论26学时,实验8学时。理论课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后布置思考题,上课时抽查学生对前一次课程相关内容的思考情况,但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认真完成;实验课共做4个实验,均为教师依照实验流程准备好实验用品,在讲解示范之后交由学生自行操作并填写实验报告。该课程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占4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60%)两部分,很多学生主要是靠考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的方式通过期末考试,考后不久就将考前复习的知识忘记。
两年的改革探索情况 2011—2012年,“功能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已经在本专业2009级和2010级两届学生中进行了创业实训教学改革探索,基本确定了“创业项目驱动实训”的教学模式。学校将每个班50~70个的学生分成4个项目组,每个组成立一个模拟公司,负责一个创业项目的实训。每个组员充当模拟企业的一个角色,分工协作。整个实训可划分为产品的市场调查、项目策划书的撰写、项目产业化流程的确立、项目所有材料的采购、仪器组织、实训操作、产品包装成型、产品宣传画册的制作、产品营销方案的撰写等环节,这些环节全部在教师的指导下由项目组长(总经理)带领组员完成。但在改革探索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阻碍,如课程时间安排、各实训室的协调配合、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其他专业教师配合、课程考核、工业化(或中试)设备缺乏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才能形成一套切实可行、值得推广的课程教学方案。
创业性实训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有利于建设一支热衷教学改革、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的教学团队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创业实训的教学改革改变了原来靠单个教师指导教学的模式,而是由一个专业的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在创业实训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学团队。
有利于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企业需求,融入企业要素 本门课程改革后,学校在教学中充分引入企业元素,成立模拟的企业,结合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修订课程标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创业实训能力,又为企业量身培养人才,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
有利于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共性知识学习和个性能力发挥的需求 改革前的教学模式,所有的学生都按照一个统一的教学标准进行学习,由于学生的兴趣偏好和今后的工作追求不尽相同,必然会出现有些学生在学习部分内容时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较差,甚至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改革后根据学生的爱好及自身素质的不同,模拟设置企业岗位,在学习必修基础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学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岗位重点学习,实现了因材施教。
有利于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探索了“创业项目驱动实训”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探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手段,以创业项目为载体,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欲望,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让部分有创业欲望的学生在项目平台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创业实践。
有利于形成一套完善的创业实训教学管理机制,确保创业实训教学改革能够实施推广 创业实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以课程团队展开教学,多实训室协同运作,涉及的部门较多,时间安排、任务分配等均需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摸索,以便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以确保实训项目的实施和推广。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创业性实训教学改革的内容
改原来单个教师指导为教师团队指导教学 在改革前的教学中,都是采用单个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一门课程理论和实训教学的模式,但“功能食品加工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很多的技术,而不同的教师在这些技术上各有专长,因此,我们组建了一个教学团队来完成这种综合运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任务。这个团队成员如何优化配备、如何协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改“理论+实验”教学方式为“创业项目驱动实训”教学方式 改革前基本上采用“理论+实验”的教学方式,理论和实验相互分开,教学过程中容易顾此失彼。两年的改革探索中运用“创业项目驱动实训”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较好,但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训深度融合的问题,今后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融合的方法,既要保证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避免单调的知识灌输,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
改“学校教学+顶岗实习”为“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实训教学” 改革前的实训教学主要采用学校实训室教学和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往往被固定在个别岗位,甚至只是从事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部分学生反映学到的知识很有限。我们尝试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在创业实训中了解企业的运作,并在需要企业要素的环节引入合作企业,这样能够较全面地把控学生实训教学的效果。
改学生千篇一律的学习为“基础学习+个性化发展” 以往的教学,多是由教师统一讲解,所有的学生接受的都是同样的知识,这样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兴趣的拓展。我们改变了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部分采用集中教学,而在实训的角色扮演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在设定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由“资源消耗型教学”向“成果创造型教学”转变 以往的教学多是由教师安排好课程内容,准备好实训物料,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动手操作并填写完实训报告后,整个实训过程就结束,纯粹属于资源消耗型教学。我们尝试改变了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创业实训过程中接近可上市销售的产品,并确定销售方案,为后期的创业实践创造成果。
改“单个实训室教学”为“一个实训室主导,多个实训室配合教学” “功能食品加工技术”是一门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所涉及的技术包括生化、微生物发酵、理化检验及微生物检验、食品加工等,很难在一个实训室完成,而之前采用单个实训室教学,很多仪器设备欠缺,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改革后采用一个实训室主导教学,多个实训室配合教学的方式,充分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
改革中的难点
课程组人员的组织与分工 课程改革之后需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进行课程组人员的组织,并根据教师各自的专业特长进行教学分工以保证学生在教学各环节都能得到最专业的指导。但很多教师还需承担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统筹排课难度很大。
排课安排 在前两年的改革中,所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课时的安排。这一问题需要学校教学部门重视,在排课时,应根据项目需要,尽量安排4节连堂或8节连堂,以便于实训教学。
课内教学与课外练习的管理 创业实训教学仅仅靠课内的时间是远远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必须要利用课外时间,这就涉及学生课外时间利用实训室等教学资源的问题,这种学习的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完善考核制度 学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来的考核方式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必须根据改革后的模式,形成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成果的考核制度,而制度的完善仅仅靠个别专业教师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学校层面的支持。
各实训室的协同配合 以前的实训教学都是在某一固定实训室完成,由一个实验员管理,改革后涉及多个实训室,这些实训室如何配合,如何管理,也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创业性实训教学的特点
第一,本课程选取的项目为创业实训项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业冲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为完成创业项目而主动进行的知识探索。
第二,本课程采用团队教学,多个实训室协同运作,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实训学习,使教学单位各部门充分协调合作。
第三,本课程采用“基础学习+个性化发展”的知识传授模式,对于必须掌握的共性知识进行统一教学,根据学生兴趣,结合行业企业岗位分工,在课程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重点学习,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
第四,本课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企业实际管理制度和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适合学校实训教学模拟企业人员的考核管理制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世敏,刘冬,朱俊辰,等.“功能性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改革的实践[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85-88.
[2]朱亚珠.“食品加工技术”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5):138-140.
[3]李继海,孙广仁,张启昌,等.地方院校食品加工类课程创新实践教学的改革[J].科技资讯,2009(13):203.
[4]苏秋芳,吴云辉.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10(8):105-106.
[5]杨武英,黄波,丁菲.高职食品加工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20):126.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