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炼
(福州大学法学院,福建福州,350100)
[摘要] 当前,就业体制改革以及就业人数的增加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正面临就业体制改革以及就业人数大量增加的双重压力。相对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增加的工作岗位却相当有限,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则是就业之源。完善支持自主创业政策与扶持,加强就业观教育的任务需要引起现今高校的高度重视。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扶持已成为现今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面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通过对“多层次两级别一体化”的立体创业扶持体系进行分析,从而为在目前高校创业扶持工作中所普遍存在问题的解决寻求有效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创业;创业扶持体系;一体化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24?03
[收稿日期] 2015-01-04;[修回日期] 2015-02-03
[作者简介] 段炼(1981-),男,福建闽侯人,福州大学法学院辅导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
一、背景分析如今,就业体制改革以及就业人数的增加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难题。2014 年中国将有727 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1]。据麦可思一份针对2014 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从2013 年12 月10 日到2014 年1 月9 日,被调查的2014 届大学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硕士毕业生为33%。相对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社会增加的工作岗位却相当有限,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则是就业之源。完善支持自主创业的政策与扶持,加强就业观教育的任务需要引起现今高校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有利于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从而建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推进机制。
创业型人才是新时期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需求。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使命,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在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的今天,领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精髓,将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的使命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抢得先机,在全球化的各领域竞争中为祖国输送人才。因此,如何通过构建行之有效的高校创业扶持机制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创业型人才并助其创业成功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二、当下高校创业扶持体系制度主要问题分析
作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引导大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议题。以创业带动就业无疑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举措[2]。创业孵化基地应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使大学生创业成为时代的新潮。并且,各高校毕业生作为有着学科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兼具专业性与创新活力的两重特性,他们更加应当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然而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却很低,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创业在社会中缺少氛围与认可度,我国的创业文化仍需要进一步创建;二是大学生缺乏专业系统的创业知识与训练,创业能力与创业热情无法匹配[3];三是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特别是院校一体的创业扶助体系。
所以,高校大学生在创业中所普遍存在的阻碍与困难一个方面是大学生创业本身属性所决定的,很大程度上从侧面说明了现今我国高校创业孵化扶持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一)创业氛围营造欠缺,创业引导浮于表面
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提高国民素质、扩大就业渠道和激发青年创业热情的系统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创业的引导与教育仍有所欠缺,大部分的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的一般观念是大学毕业后即就业,很少有创业的想法[4]。高校中的创业氛围营造只存在于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活动一旦结束便一切氛围消失。有一些高校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等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但也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对创业的氛围营造和引导却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帮助。有关部门大力推动创业教育的目的,不过是为了给扩招后的众多毕业生就业找个出路,并没有将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升到作为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高度。
(二)理论研究滞后,没有形成权威的教学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国外相应的教材、教学手段以及教育教学评估措施已经比较完善,而我们国内还较薄弱。即便是已经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仍然没有十分合适的教材得以适用。当前国内零散的创业教育理论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得到很好的应用。随着社会工作岗位的不断饱和,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校各方面的工作指标与发展要求。少数院校开始进行创业教育课题的研究,但此类课题的研究还是缺乏得以实践的良好条件与环境。由于其与现行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异质性较大,巨大的阻力与难以操作性导致很多情况下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只停留在提出目标上。
(三)资源配置不合理,扶持模式单一乏力
在当今众多高校创业扶持体系中普遍存在着扶持模式单一化、平面化的问题。许多高校创业培养机制中往往只设立了单一孤立的工作主管机构,对校内学生创业能够起到的帮助极其有限,扶持模式也大多局限于“竞赛激励——拨款资助”的单向扶持,无法从根源上帮助创业学生认识创业、开展创业、成功创业。高校方面缺乏相应的扶持具体措施,虽然成立了类似创业中心的机构,但在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仍流于形式。一方面,存在着将原先存在的相关教学课程计入创业培训课程当中,而实质上课程内容却与创业基本无关;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将创业竞赛作为创业培训,以纸上谈兵式的评选方式作为培训内容,以争取荣誉与奖励为目的,导致了培训内容与市场实际严重脱节,导向结果与扶持初衷严重偏离。
三、主要问题解决途径探究——以院校一体化创业扶持体系为例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广泛调查、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创业扶持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创新。对于高校创业扶持制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创业扶持工作的开展中,高校需要进一步做到立体化与系统化相结合、理论化与实践化相结合以及类型化与整合优化相结合。因此,有方向性地逐步建立健全学院、学校、社会“多层次两级别一体化”的立体创业扶持体系可以认定为一条解决目前工作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体系建设基本思路与制度分析
院校一体化创业扶持体系是指高校分别在学院、学校两级设置建立创业孵化平台,并在学院、学校、社会市场这三个层面的发展阶段上对创业人才与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引导、扶持与保护的一种制度体系。通过建立相应的学院创新创业基地、学校创新创业基地以及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基地,针对不同类型人才进行分类培养、对优势项目统筹组合优化,同时辅以相应的资金支持、资源配置、理论课程培训、专业的创新创业导师、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与竞赛,最终引导其进入社会市场,形成立体化的“一站式”创业扶持体系模式。
其中,院级孵化平台,即各学院专业创新创业工作室承担着“播苗育苗、选苗荐苗”的角色。“播苗育苗”就是通过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创业扶持政策和创业典型,培育创业意识,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其创业热情,挖掘潜在的有创业想法和创业能力的苗子,并给予选项咨询、政策解读、导师指导、团队配置等创业咨询方面的帮助,实施创业基础教育,使其呈现创业雏形;“选苗荐苗”就是在初具创业雏形的创业项目中,选拔潜力较大的创业项目和优秀创业人才,推荐到校级孵化平台。
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则承担着“浇水施肥、护树成长”的角色。“浇水施肥”就是对被举荐团队给予更多、更广泛的帮助和支持,包括各类资源配置、资金扶持、校企合作、场地配置、企业创业导师指导等,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帮扶;“护树成长”就是整合和借助校企资源,引导大学生创业团队朝着更富活力、更有成效、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一系列有影响的创新创业赛事为学生开展课外学术活动和创业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指引大学生创业团队走出校门、走进市场、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最终目标就是使这些创业团队脱离学校这个“母体”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能够独立存活、自主发展。
院校两级孵化平台分别扮演着“基础培育”和“重点培养”的角色,其作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衔接的院校一体化创业孵化体系,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播苗育苗、选苗荐苗、浇水施肥、护树成长”的“一站式”服务。
(二)制度优势特质分析
1. 纵向联通——分类化“选苗育苗”与统筹化“护树成长”有机结合
一方面,体系要求高校以各个学院所建立的学院级别创业孵化平台,即学院专业创新创业工作室作为基础,结合各学院本身学科专业特性,对本学院学生的专业属性、学科属性进行进一步挖掘,针对不同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分类化培养。在帮助学生培育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热情并给予相应的基础创业教育的同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学生与优秀创业项目专业属性特质,将创业与专业学科属性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对举荐至学校层级创业孵化基地的优秀团队、个人以及项目进行进一步培养与支持。在学校层级上为具备各自独立优势的项目、团队与资源搭建内部畅通交流的平台,在校级平台资源配置、资金扶持、校企合作、场地配置、企业创业导师等支持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势互补与合作,还可以是优势项目重组、人才组合互补等一系列交流。通过对培养体制的合理设置、对培养阶段的适当划分,使分类培养与统筹优化有机结合,有效地提升了物资、人才、时间等各项资源成本的配置效率、优化了相应配置结构。
2. 横向交叉——理论教学高度与锻炼实践深度相结合
一方面,体系要求学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教育改革。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完善高等教育课程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5],把就业与创业指导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把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传授有意识地导向创业,促使学生把技能的学习过程变成培养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另一方面,体系还要求高校开展丰富有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与竞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热情,进一步增强其创新创业的能力。如校内市场对大学生的适度开放也是一条可取路径,学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于具有文化品位和科技含量的消费市场等相关校内市场的开拓经营,同时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发现与辨别可能存在的潜在市场并勇于尝试。学校应当对其给予政策扶持、指导服务,鼓励大学生在校园进行创业实践和锻炼,同时为其提供与社会相关行业领域接触交流的机会,助其与社会接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创业学生在实践中印证理论、在理论下进行实践,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与此同时,各项多类创业相关课程与活动的开设与开展极大地丰富了校内学生对创业的了解与兴趣,对营造校园创业文化可以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多层次两级别院校一体化”的立体创业扶持体系能够有效解决现今高校创业扶持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因其本身的可推广性与可复制性,使其进一步具备了丰富的推广价值,为高校创业扶持制度体系的改革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一体系模式的创立是高校创业扶持制度体系创新中的一次有益尝试,对推动有关工作与制度的不断进步有着积极影响。但我们也应当认识到,高校创业扶持工作任重而道远,仍需在创新与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孜孜前行,方能最终完成为社会输送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薛在兴.解惑高校毕业生就业[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3(6):23-25.
[2] 谷献晖.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2(4):119-121.
[3] 乔宝刚.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全程化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20):61-64.
[4] 徐泽绵.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自主创业工作[J].安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4):61-63.
[5] 邢娣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社会科学版),2011(4):86-88.
[编辑:汪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