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大学生创业论文范文,大学生创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反思与新探索

  • 投稿Lesl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33次
  • 评分4
  • 34
  • 0

成 龙 陈国凤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

摘 要:本文指出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创业教育目的可以分为基础性目标、情感性目标和创业实践目标三个层次;结合高等教育三大职能,分析创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内在关系;理顺我国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实践中存在理念功利化、组织机构不健全、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营造校园文化、顶层设计教育机制和完善评价体系的思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反思探索

中图分类号:C9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215-03

收稿日期:2014-06-18

基金项目:本文是苏州大学2012年度创业教育专项课题“苏州大学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比较”(编号:50319501)和2013年苏州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专项课题“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苏州大学为例”(编号:2013SYYJS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成龙(1987-),男,汉族,江苏泰兴人,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团委副书记,助教。陈国凤(1973-),女,汉族,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

引言

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以哈佛大学麦莱斯·麦斯(MylesMace)教授1947年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课程为标志,正式进入大学课堂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创业教育先后经过概念提出、理念形成、理论兴起和实践完善等四个阶段,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198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创业教育历史性地称为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第三本护照”。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80年代末进入中国学者视野后,引起广泛探讨并运用到高校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起点上,创业教育20多年的发展中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需要适时进行思考和新探索。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创业(Entrepreneurship),通俗讲就是创立基业,而“基业”则是事业的基础、根基。南希.厄普顿认为“创业就是一切,存在于政府部门、非盈利机构、大学等单位......任何工作都需要创业”人们通常把创业理解为创业者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创业动机,发现、挖掘、整合、利用各类有利资源,创建新的企业并使企业健康发展,顺利度过成长期并致力于持续经营的过程或活动。根据对创业的不同理解,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教育,关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创业成功的基本素质;广义的创业教育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并致力于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各项事业中去,从而推动社会变革。笔者更倾向于考夫曼基金会对创业教育的定义,认为创业教育是一个过程,它向受教育者传授一种概念与技能以识别那些被人忽略了的机会,以及当别人犹豫不决时,他们有足够的洞察力和自信心付诸行动。

南通大学杨益彬(2013年)将创业教育比作一门课程,根据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目标源”理论及教育目标筛选原则,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基础性目标、认知情感性目标和创业实践能力目标三个层次。基础性目标是培养大学普遍性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认知情感性目标是灌输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创业实践能力目标是让大学生在创新精神的引导下运用创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创业实践,达成创业愿望。其中第一层次的目标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目标,也是核心目标。

二、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

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金字塔”塔尖,是创业教育最核心的部分,其教育成效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三层次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对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检验。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不断发展和转型中逐渐形成了三项主要职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在高等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

1.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提升人力资本。培养专门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内动力,核心要素是具备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而系统的创业教育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美国“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JeffryA.Timmons)教授认为,真正的创业教育应当面向未来,着眼于为学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一代”。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要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更需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激发人的创造性。经过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和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他们知识更扎实、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更具冒险精神、创造力和良好的心理特质,并善于把握机会,将这种特质运用到各行各业上去。可见,创业教育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本总量提升的重要举措

2.创业教育有助于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发展。19世纪初,洪堡改革,研究进入大学,由此产生了大学的第二大职能——学术研究。如何创造新知识、将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产学研一体化是高校和社会接轨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创业教育所提倡的创新精神,有助于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的诞生;另一方面,大学创造的新知识、新技术需要通过市场组织,尤其是掌握知识和技术的专业教师、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创建新的企业进入市场,发挥作用、产生经济价值,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数据表明,美国二战以来的经济增长75%来自产业创新和技术革命;澳大利亚小企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40%。可见,创业在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日益加强。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创业项目的存活率,高校和政府打造了很多创业园和孵化器,这些集基础设施、政策优惠、中介服务等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对其他小企业也提供了便利和发展平台。

3.创业教育有助于推动学生就业,解决社会难题。社会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第三大职能,要求大学承担人才有序输出的重要任务。毫无疑问,就业难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也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棘手问题。中国90年代末高校扩招、学生自主择业,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创业教育有助于解决就业难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创业教育的基础性目标是传授学生善于创新的工作精神,勇于挑战困难的心理品质及团队精神;创业理论知识和实操训练,也让学生掌握了系统的企划、管理、运营等知识和实际岗位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掘就业机会并胜任工作。二是创业能够提供就业岗位。据资料显示,国外每增加1个创业者,当年带动就业人数平均为2.77人,未来5年带动就业人数为5.99人。因此,开展创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社会对高校给予的期望。

三、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与反思

80年代末,创业教育理念正式走进国内,但没有引起政府和高校的及时重视;90年代末,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及国外教育成效带来的震撼迫使中国试点创业教育,1998年清华大学首先在MBA和本科阶段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同年启动了中国首届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教育部选择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大学,至此,创业教育在全国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教授表示,我国现在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目前创业教育不成气候、不成规模,关键是没有本土化。

笔者梳理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案例,结合自身工作经验,认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以下几个方便亟需改进:

1.创业教育理念的功利主义。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业教育理念是组织实施创业教育的指挥棒。当前,很多高校是迫于缓解学生就业压力需要,被动地、麻木地、跟风地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当做解决就业的一种途径,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创业教育,为什么要开展创业教育,如何开展创业教育。在实施创业教育的时候,简单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的“企业家速成班”;有的职业高校甚至把利用地缘优势打造的“淘宝班”看做是创业教育的登峰造极。这样的创业教育理念,功利色彩浓厚,忽视了创业教育创新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培养的精神内核,导致后劲不足,教育内容片面化。因此,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的系统性、科学性有待提高,不要仅仅停留在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以解决就业为题层面,更需要把创业教育转换到民族精神和经济活力战略层面上去思考。

2.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涉及多部门、多条线的工程,需要一个目的明确、职能健全、领导有力的组织机构来推进实施。当前,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往往是省厅提倡、校长提议、职能机关附议、二级学院响应的上传下达模式,至于谁领导、谁协调、谁监督、怎样执行、怎样协调、怎样考核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更多是挂靠在某个职能部门——如就业处、学生处、团委等——但并未建章立制,而是摸着脑袋管理,应付上级部门的材料检查。有的高校形成了一定的组织体系,如财务处提供经费保障,人事处参与师资队伍建设,后勤处提供创业实践与孵化场地支持,但没有约束机制和内生动力,师生参与不积极、部门联动乏力,其他部门被动配合参与,无法形成真正合力。此外,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与校外组织机构对接、沟通机制不健全,创业教育智囊团的专家库浮于形式,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3.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的基础环节和基本载体,需要高校结合区域需求、学校优势和学生实际制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课程与校外培训形结合的课程体系。当前中国鲜有高校在本科段或研究生段开展创业学或创业管理专业是不争的事实,更多地是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如企业家精神培养、商业计划书、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开设的初衷并不是围绕“创业教育”主题,更多是普及学生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为主,是早已存在的基础课程,在申报创业教育示范校或应付上级考察时,把这些课程东拼西凑,归类为创业教育课程不免显得牵强附会。有高校尝试在大学生中普及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将创业教育课程零星地安排到学生的课表上去,导致内容单一而缺乏系统性,与专业课程衔接不上,教育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此外,重理论、轻实践也是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缺少到企业进行系统体验和学习的机会。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大多数高校是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

4.创业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是创业教育的实施者,师资力量直接决定着创业教育的质量。合理的师资结构既要在数量上满足教学的要求,又要在质量上保证教育的成效;既要有理论功底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专业教师,又要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能为学生在创业各阶段难题给予指导的创业导师。目前,师资队伍是困扰是很多高校将创业教实施的瓶颈问题。在综合型大学,理论教师并不缺乏,大多依托管理学院、商学院师资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但很少围绕“创业教育”主题,将师资队伍进行整合,打造专职教学团队。缺乏实践经验是学院派创业教师的劣势,他们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因此高校还需要聘请创业成功的杰出校友、企业高管传授创业技能。很多高校在推进这项工作,但目前机制并管理比较松散,未能充分发挥兼职教师队伍的资源优势。此外,很多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时,忽略了创业教育研究职能的发挥,导致创业教育内容照本宣科、实践内容不成体系,缺乏新意。

四、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新思考

当前,我国已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实践也已经进入新阶段。高校为了能更好地承担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站在新的起点上,需要对实践过程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国外先进做法进行对比反思,探索新的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符合国情、校情的创业教育体系。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文化是精神力量的体现,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有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对学校实体的发展和教师、学生的观念与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创新创业融入现有的校园文化需要一段时间的积淀,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营造:一是将培养创新性人才融入大学办学理念,并且深入到各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的每一个细节,让创新成为学校的特质;二是增加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比重,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创新的魅力,激发兴趣;三是发挥创业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举办创业心得交流会、创新创业大赛等丰富的学生活动;四是发挥学校媒体的作用,运用网络、橱窗、手册、短信平台等方式广泛宣传创业政策、创新案例、创业典型事迹等。通过上述举措,让学生浸泡在创新创业环境里,形成创新创业的共鸣。

2.顶层设计创业教育机制。创业教育需要一套至上而下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包括理念、组织、课程、师资、对外联系等关键要素。首先,要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教育改革内容,提到战略层面上明确高校自己的创业教育理念,达成推进创业教育的共识;其次,由主要校领导协调,成立工作小组,完善创业教育组织管理架构,明确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就业处等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协调,及二级学院所应承担的具体责任,形成内生动力与合力;三是进行课程改革,理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的关系,以及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提高内部契合度和外部衔接度;四是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选聘理解创业教育内核的校内教师承担理论教学,并定期进行实践体验和培训,形成教育和科研并重的专职队伍,同时吸纳优秀校友、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政府单位作为智囊团或创业导师,成立专业的兼职教师队伍;五是推动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无缝对接,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资源的优势,提高创业教育的成效。

3.建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创业教育评价是对创业教育实施情况的检验,通过及时的反馈,推动创业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因此一套科学、全面、透明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创业教育工作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依据和纠正机制三个部分。创业教育理念、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及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等都应成为创业教育评价的内容,评价的依据则是创业教育实施初期所制定的目标、计划以及是否结合高校自身条件和社会的需要,得出客观评价后,需要立即启动纠正机制,对创业教育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应紧密围绕创业教育目标进行,摈弃功利主义价值观,从总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过渡,将“创新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本质目标”的理念贯穿评价的始终。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应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针对不同的维度选择合适的评价技术。值得一提的是,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上述建议是基于宏观层面的思考,在具体实践时,各高校需要结合区域需求和学校特色,努力将创业教育工作摆到学校的中心工作中去,在理解创业教育内核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创业教育体系。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高校将会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设创业学类专业,越来越多的创业教育模式将会出现在研究和实践的视野中,届时高校如何保持特色,高校间、区域间如何资源共享,不重复建设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益彬.高校创业教育三层次培养目标与教育原则[J].继续教育研究,2013,04:87-88.

[2]许继芳.高校创业教育生态链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3:94-96.

[3]王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性反思与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3,09:60-62.

[4]张新.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新趋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61-63.

[5]罗涤,高微,赖炳根.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分析及其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72-178.

[6]朱春楠.韩国高校创业教育动因及特色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2,08:23-29.

[7]任泽中,姚冠新.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顶层设计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3,02:104-105.

(责任编辑:王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