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就业指导论文范文,就业指导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河南省2012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 投稿瘦子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820次
  • 评分4
  • 60
  • 0

张新梅

摘要:2012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 万人,而河南高校毕业生就已高达50 万人,与其他地区相比河南省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加之,国家正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受世界经济影响,国内经济发展速度也受到小幅下滑,人才市场也渐渐趋于饱和,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成为无解的难题。本文针对河南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体制等多方面因素使然,并尝试着给出解决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河南大学生;就业;原因分析;对策

近年来,河南省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2009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是36.5万人,2010年人数为41万,2011年为44.6万人,2012年为50万。由此可看出每年河南省的毕业生以近4万人数在增长。同时还没有考虑历年累积和中专的就业情况。即便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调动市场能为一些大学生就业提供机会,但整体情况肯定也不容乐观。而且解决方案和措施的实施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响应中部崛起的计划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稳定。因此,对河南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正确归因,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探寻2012 届河南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以2012届开封市三所高校毕业生及部分企业调查为例,本课题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等方式进行了随机抽样的调查。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8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建工专业、历史专业、外语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金融专业。经统计发现就业难大体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社会问题和用人单位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问题的探究

(1)择业观念比较淡薄,就业期望偏差严重。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择业观念上普遍存在偏差,对应聘岗位多侧重在国外企业、国家公务员、科研单位等相对稳定轻松的职业,而较少数选择乡镇企业、集体企业或者个体就业;而对择业的区域上,大多倾向于大中城市,很少愿意去贫困地方、去西部、去小城镇、去农村。同时,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不强,有少数还是被迫走进招聘会。此外,通过调查还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认为,求职时如果成绩单足够优秀和评优奖励的证书足够多,能为找工作带来很大优势。所以,很多大学生不惜通过伪造一张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这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法律意识淡薄,缺少自我保护意识。据此次调查,有多于40%的求职者没有主动与用人单位要求签约合同,在签约合同的人员中有多于80%的求职者没有使用劳动、人事部门规定的合同样本,更没有进行合同签证。在某人才市场统一印制并发放给招聘单位的“求职登记表”上,在明显位置专设一栏“求职提醒”,包括不要向用人单位缴纳各种名义的招聘费用、不要抵押任何证件,以及及时进行合同签证等内容,而从该人才市场公布投诉案例来看,有一半以上的投诉与以上三种行为有关,用人单位收取应聘者抵押金的现象更为突出。

2.整体就业环境不佳,就业呈现结构性失衡

首先,从全国范围来说,大学生就业呈现整体性结构失衡。而在河南,供给与需求表现的矛盾尤其突出。中国仍处于发展时期,各方面的体制没有完善,性别歧视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2010 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30 万人,而2011 更是达到760 万人。2010年的就一次业率大约65%,大约有200 万的大学生在2011 年处于待业状态。与此同时,2012年,2013年,同期毕业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未就业大学生池子越来越深。与此同时,近几年世界经济遇到的美国的金融动荡,欧债危机。中国经济虽然一直在发展,但也出现波动,加之经济结构调动转型,这直接导致整个社会就业大环境的不稳定。进而出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3.高校教育机制方面存在不足分析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一直是我国高校培养方式的一大难题。随着近几年国家对高等教育不断投入,学校软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经过调查了解,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与培养力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相对于社会需要比较滞后,教育思想、观念等更新不够及时,到今天已经明显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其次,教材多年未变,专业划分改革缓慢,高校几乎没有自主权,再加之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对知识传授看重程度较高,而对能力培养却比较轻视;第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大学生就业结构性供求矛盾。高等教育的滞后性和周期长的两个特点确定了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够,而高校人才预测工作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没有开始,加之高校招生功利性比较明显,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甚至脱节,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第四,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据此次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甚至有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或者因为社会关系,不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些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

4.用人单位有时标准过于严苛,加重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1)过分强调文凭作用。从此次就业调查结果来分析,不少用人机构对学历偏好明显,认为文凭越高越好。而这种选人唯文凭论,造成了受聘人员水平、能力与岗位极不相适应,或者说一种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如在此次调查中,有一个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而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可能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尤其是打字能力上。

(2)存在比较严重的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外,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例如社会公平问题等等,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河南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难。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从高校方面来说

(1)高校要逐步适应市场化办学理念,改革创新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首先,高校应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专业设置时更多考虑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要在开展广泛市场调研基础上,对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创新,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其次,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下真功夫、大力气抓好人才培养的质量关,这就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市场需求为目标,变重成绩培养转变成重综合素质培养、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变课堂式教育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分阶段分对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高校应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以开封大学的课程为例,学校每学期都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大一至大二时便开设专门就业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提前对自己未来的就业进行规划,而且学校经常举办一些创新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而延伸,把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安排前伸至他们入学之初,并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确立分阶段指导、多方向发展的思路,系统规划各年级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恰当安排就业指导的时间与内容。

2.社会环境、体制方面

(1)针对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对中小企业、偏远地区不屑一顾的态度,需要出台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到西部、小城镇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政策。同时更要出台好政策促进中小企业持续的发展,让大学生有信心在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同时还要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条件,在政策、金融、法律等方面予以充分照顾扶持。其次就是还要积极营造社会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政府可以运用新闻媒介的各种宣传优势,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与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成功案例,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念。当然,学校也应该定期邀请成功校友,开展校友论坛等形式来宣传就业创业新理念。

(2)努力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政府要努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在河南这个人口大省,多发展吸纳劳动力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要不定期召开人才招聘会,提供岗位信息,加大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服务力度。课题认为河南省政府引进诸如富士康这样的大企业,对于增加就业是有利好的。同时也要出台相关优惠政府,鼓励企业吸纳更多应届大学生就业。

3.大学生也应该主动做出调整

经前面分析,要想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首先要解决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优胜劣汰,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才能谋取自己最理想的职业岗位。

其次要转变现在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创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要学会把自己理想置于社会需之下,把找工作和干事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应该主动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从调查情况来看,社会上总的就业岗位还是很多,当然这里还存在着很严重的一般大学生不愿意去做情况。当然大家都向往大城市生活,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能找到很好的工作,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看看这样一组数字,2010 年年末上海人口已经超过1900 万人,而北京达到2000多万人。不管你是优秀的大学生,到了这里,也会变成多少万分之一,都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当前大学生宁愿在大城市苦苦支撑,愿意北漂或者窝居在北上广,也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更不愿到西北部、到小城镇、到农村就业。这种就业观不能说百分之百不正确,但至少是不够理性。如果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观念上能够适时调整,不仅能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带动欠发达地区迅速发展。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转变观念、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来解决。在这里,作为供应方的高校、作为人才消费方的用企业和作为宏观调控方的政府,必须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当然最为关键还是大学生本人,不仅要加强自我完善,提高本身综合素质,还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又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只有四方积极地采取相关措施,才能使大学生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功能、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金云.普通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12):106-107.

[2]戚新,白云波.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特点及启示[J].教育探索2006(5):27-29.

[3]漆向东.河南就业结构的现状问题与演进趋势[J].特区经济,2006(9).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3B232)

(作者单位:开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