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调查及对策思考*
——以新兴媒体为例
刘子婧张雨涵黄益辉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自制问卷对四川省成都理工大学10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70份,有效回收率为87%。全部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当前部分大学生怀疑新媒体信息的真实性,质疑新媒体的权威性,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混乱,对社会的信任度下降。针对新兴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问题,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净化网络环境,新媒体应提高媒介素养,强化“把关人”的角色,大学生应提高思辨能力,从三个方面努力,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价值观引导上的积极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6.040
0引言
新媒体是以信息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它是区别于报刊、广播、影视等传统媒体的新兴传播方式,是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简言之,新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介,信息化体现地更为明显,它变得更加开放,几乎成为了整个社会和时代不可缺少的工具。
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新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64.1%,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学生群体占比为38.8%,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在职业结构上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的最大群体。二者结合不难发现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
本次调查主要问卷抽样调查进行研究。其中,问卷调查的对象是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进行抽取的。分层抽样,即将大学生按照性别、年级、专业分层,然后采用随机抽样,分别在所分类别中抽取一定人数成为调查对象。通过以上方法,实际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0份,有效回收率为87%。
1分析过程
1.1描述性分析
有效样本的分布情况见表1。
1.2探究性分析
1.2.1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是大学生更乐意接受的信息传播形式
由表2可知,在870名大学生中,73.3%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大众传媒来了解国内外时事和最新社会动态。对于接触大众传媒的频繁程度,64%的大学生选择“手机”,30.6%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只有2.3%的大学生选择“电视、报刊”,0.8%的大学生选择“广播”(见表3)。新媒体“无屏障”即时传播的特点,使大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以手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途径,大学生也更乐于接受新媒体上传播的信息。
1.2.2部分大学生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价值判断
由表4可知,新兴媒体对大学生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了解客观环境的状况、增加各方面的知识、改变观念影响行为、消遣娱乐缓解压力。在870名有效调查对象中,在学业、就业观方面,对于网络上经常报道就业困难形势下常有研究生当保洁工人等新闻,67.1%的大学生选择“对自己影响不大,人生的规划有很多种,别人的例子只是参考”(见表5)。在消费观方面,对于每年淘宝网上的“双十一狂欢购物节”消费,51.2%的大学生选择“不会跟风消费,自己网购有规划”(见表6)。在恋爱观方面,对于网络上不断报道的娱乐圈“模范夫妻”感情不和甚至离婚的消息,43%的大学生选择“别人的感情和我无关,我仍然相信爱情”(见表7)。数据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有自己独立的主见以及事实求是的态度,说明针对新媒体,在学业就业观、消费观和恋爱观等价值观上,大多数大学生坚持了自己的价值取向,理性思考问题。
1.2.3部分大学生怀疑新媒体信息的真实性
由表8可知,在870名大学生中,对于新媒体报道的内容在哪方面最应增强,52.3%的大学生选择“真实性”(见表8)。对于新媒体报道的内容及其观点,55,1%的大学生选择“真假难辨”,只有8.1%的大学生选择“完全相信”(见表9)。说明大多数大学生不相信新媒体报道的内容,怀疑新媒体信息的真实性。
1.2.4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混乱
由表10可知,在870名大学生中,对于当前新媒体表达的主流价值观,52.4%的大学生选择“求真务实、勤劳朴实的价值观”,49%的大学生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8.5%的大学生选择“追求自我、物质金钱至上的价值观”,25.2%的大学生选择“价值观混乱,不存在主流价值观”,23.5%的大学生选择“传统儒家价值观”,10.3%的大学生选择“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见表10)。这明显与国家大力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说明当代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混乱。
2原因分析
由上述新兴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运行存在的问题有较清醒的认识,大多数大学生怀疑新媒体信息的真实性,质疑新媒体的权威性,部分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混乱,对社会的信任度下降。当代大学生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国家网络监管的不足削弱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
根据美国学者H.H弗莱德里克曾经做过的推算,即以5年为周期来计算,在今后不到70年的时间内,人类积累的信息量将达到我们今天信息量的100万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在加速这一过程,但是我国的网络信息监管能力却没有跟着水涨船高,面对中国庞大的网民数量以及每天在网络上传播的数以亿计的信息,要做到及时发现与阻止网络虚假、暴力、色情等信息的发布传播,同时打造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以及健全的网络信息监管体制,需要国家立法并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手段。而无论是技术场面还是法律法规亦或是我国的网络信息监管体质都不够强大和健全,加上网络新媒体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新媒体上的虚假消息泛滥,折损新媒体权威的同时,也不利于向大学生这类较依赖新媒体的群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新媒体爆炸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信息良莠不齐,低俗虚假信息泛滥
新媒体发展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便是信息量的绝对增加。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和手机克服了报纸的版面限制,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各种各样的信息以较快的速度传播,然而正是这样的增长速度使得很多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走样,为了获得较高的浏览量,很多媒体通常采用刺激、粗俗、不健康的内容。因而,在新媒体环境中,真实与欺骗、博雅与低俗、精华与糟粕等信息相互混杂。
就大学生而言,由于其自身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人生阅历和认知还不够成熟,在面对来自各方的思想观念和思潮时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致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如今新媒体所报道的内容持怀疑态度,甚至质疑新媒体的权威性。低俗虚假信息的泛滥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更让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2.3大学生过度依赖新媒体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产生了“手机依赖症”,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42.3%的大学生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4h。近年来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环境的信息传播形式,其实正在悄无生息的传播一种微文化,浓缩在140字内的微博新闻,或者是即拍即传的几分钟现场视屏,都在让文化朝着碎片化和快餐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拿起手机刷一刷最新动态,看一看网友的时事评论,而不是选择报纸上专业新闻人的深度报道,或者是一篇针砭时弊的社论。碎片化与快餐式的文化正消解着华夏文化的整体性与厚重性甚至是严肃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积累和传承,让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堕于思考。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会减少和他人、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使得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日渐冷漠,甚至自我封闭,没有主见,不利于大学生理性思考并形成对世界对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
3对策思考
3.1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净化网络环境
从国家来说,出台信息传播的政策,用法律的强制力去保障传播源头、传播过程、传播结果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才是最有利的保障手段。我国至今没有出台一部新闻法,原因之一就是媒体传播的自由与法律强制规定的矛盾。媒体认为法律会限制新闻工作者的自由,而法律不愿意让媒体随意曝光、采访、监督政府等行政部门的过失行为,但事实是,如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管制,新媒体的传播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传达给受众的信息也无法控制,有的也许是违背法律事实或公序良俗,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净化网络环境,保障信息传播的健康有序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3.2新媒体应提高媒介素养,强化“把关人”角色
对媒体来说,媒体自身应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记者素质,强化“把关人”角色,把多余无价值的信息挡在传播的门外,筛选出优质信息进行传播。但是传播者会不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过滤,导致传播的信息掺杂他个人的主观倾向呢?答案是否定的,“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它不会使受众陷入传播者的“拟态环境”,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说:“人人都可以参与传播,而不可能人人都具有职业道德,也难保证每个人都受到过传播的严格训练,通过他们所传播的信息,很难说是真正新闻还是无知之见。”传播者媒介素养的提高,使自身了解传播实质,明了传播意义,知道话语权的重要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者,才能使信息更具说服力和公信力。所以强化把关人角色,提高媒介素养,才能从信息源头减少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3.3大学生应提高思辨能力
对大学生来说,面对如今新兴媒体输送的大量信息,要学会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培养选择性思维,甄别出对自己最有价值的信息。现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随波逐流,随大众的选择而选择,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从而陷入了“沉默的螺旋”,也就是说,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发觉自己的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然而意见强势的一方并不代表正确的一方,盲从的大学生容易陷入“沉默的螺旋”,让正确的声音沉默只会让错误的言论甚嚣尘上。所以坚持不盲从,多思考,有主见,这才能挣脱信息冗余的枷锁,减少沉默的尴尬。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孙庚.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