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哲学毕业论文范文,哲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

  • 投稿任民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446次
  • 评分4
  • 86
  • 0

金莉

摘要: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内涵丰富。本文分析了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及地位,以邓小平文化思想为视角,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进行了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文化创新

一、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科学思考和实践中,发展和形成了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这个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文化精神支撑,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邓小平理论的逐渐丰富,其文化建设思想也逐步走向成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是要求我们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科技,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邓小平在文化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其中“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四有”新人、“三个面向”着重表现了党和国家在发展教育上的韬略,大力发展教育的决心和恒心。这些新概念的提出,科学阐释了教育内在的发展规律,是中国在新时期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我国文化建设以及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进行了拨乱反正,不仅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恢复和确立,还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伟大决策,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思想是在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是邓小平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对新时期文化实践建设的总结。邓小平在探索中国文化建设中,总结了国内外历史经验和我国的现实经验,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以世界的整个发展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文化发展的新概念和新思路。

二、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邓小平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文化建设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成全面的“五位一体”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

1.继承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文化思想

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传承和发展。一是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邓小平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关注精神文化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发展方向,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经济基础。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二是强调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邓小平理论,三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是符合中国国情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三是发展了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邓小平赋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文化发展方针新内涵,为文化创新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解放”“开发”“发展”是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内涵和文化本质,表现了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文化深度和政治智慧。

2.为当前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任务目标和政策方针,这些直到今天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党和国家在制定新时期文化建设方针和政策时,仍要以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为重要依据和理论支撑。我国的文化建设总是滞后于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落后不仅影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还制约了对外开放力度和水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必须以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为理论,创新思维,加大改革的力度。

3.文化建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构成

文化建设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一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包含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根本任务以及方针政策,邓小平都进行了系统而又明确的规定。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要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协调统一,要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就其内容而言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

三、坚持邓小平文化思想,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新

1.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到2020 年,实现政府为主导的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及公益化。这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报告提出,繁荣文化市场,需要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结构,增加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不少成果,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建设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城乡覆盖率高、结构合理化、功能健全化。全面覆盖的公共网络设施,完善的各类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必须合理规划、统筹协调各种资源。公益性文化单位在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上要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满足老百姓对文化产品质优价廉的需求。

根据十八大报告关于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的要求,我国需努力提高国际国内传播能力,使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快速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文化传播体系,是十分紧迫的战略性任务。信息网络和网络文化的建设是对原有的传统文化的延伸与发展。新技术为文化资源共享、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提供了新的平台。网络的开放性和资源的共享性,以及网上的互动性,使信息网络文化建设具有很大优势,对传统的文化概念和运行方式产生影响,发展出一个适合信息化要求的交流环境。

2.构建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产业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产业。现阶段我国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在经济上要大力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文化产业也需要持续快速发展。今天,文化元素已经渗透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更多要求。首先是要加强各地文化产业市场联系,统筹协调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资源项目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传输快、辐射广的文化传播体系。还要通过完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面更广;构建城乡文化一体化平台,使农民共享文化产业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体系的形成,将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刺激文化产业体系的更新。创新型思维将改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使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是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和措施加快政府职能改变,使政府和企业分开,减少政府对企业发展的干预。我国在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城乡文化均衡发展和各类文化协调发展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新路子,引起了广泛关注。具体做法是:树立“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创新富脑修身”的理念,改革刚性的、物本的、单向度的管理方式,实施了柔性的、自觉的管理,抓制度促规范,抓民主促公正,真正激发了体制活力。但是,我国对文化市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严格的监督,政府政出多门,责任分化,一旦出现问题就相互推诿扯皮。对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必须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和监督强度。加快政府在政策调整和服务大众等方面的职能转变。政企、政事分开就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不能代替市场,只有服务于市场。

3.优化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和科技的创新提供了源动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能独立进行文化创造性活动,并能在文化传播和文化创作活动中创造出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化成果的人。目前我国文化人才资源总量分布不均,人才结构失衡现象较明显。既稀缺创意型人才和文化产业领军人才,也缺乏既热衷文化事业又熟悉文化市场规律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创新型发展已是当务之急。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重视高等院校在培养文化人才方面的优势。需要创造一个有利于文化人才聚集和发展的健康环境,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也需要建立引进文化人才机制。调动、兼职、项目合作等是文化人才引进的多种柔性方式。需要通过与考核、奖惩等人事管理制度相配合,完善文化人才引进和使用的管理政策。为文化人才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还需要完善分配、激励与保障机制。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以推进文化人才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党的十八大文件指出: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文化强国战略是对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正确引领。从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到第五代领导人,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中,从未终止过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因为,它是引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2]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谷少杰.文化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实事求是,2012(3).

[4]苑申成.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12(1).

[5]强卫.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J].求是,2012(6).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邓小平的文化思想研究——基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范式的思考》(项目号2013-QN-3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