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其哲学中占有根本地位,异化或者说是劳动的异化这一问题贯穿马克思哲学的始终,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解决异化问题在于废除私有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异化问题。从社会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这一角度出发,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进行社会合作,在于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公平原则,资本主义对于工人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违反了公平原则,因此导致了异化问题的产生,只有将公平原则作为发展政治和经济的基本原则,人的异化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关键词:异化;劳动;生产力;公平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025-03
关于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性和基本地位,国内外的学者都有过相关论述,例如国内的学者俞吾金先生曾两次撰文对异化理论的重要性进行过专门的阐述,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便将所有相关研究一一列举,本文对异化理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性和基本地位将不再赘述,而是以此为基本前提,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问题进行探析。
一、异化与劳动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来看,马克思对于人的异化问题的关注早在他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中就已经开始,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则是学界公认的马克思对于异化理论最为全面的论述,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问题的关注点主要是在异化劳动方面,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人类的本质,异化就是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或者说劳动与人的对立。
马克思在《手稿》中认为,只有不受自然需要影响的生产才是真正的生产[1]53,劳动不仅是人维持生存的手段,还是人通过改造世界认识自身的一种途径,人在劳动中认识到了自己的类本质,异化的劳动使劳动仅沦为人维持生存的手段,使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根据马克思的看法,劳动是人与动物之间最为重要的区别,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人类的所有财富和文明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之源。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导致劳动异化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资本、土地的相互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相互分离导致了劳动的分解,马克思说“劳动分解为自身和工资”[1]69,工人成了一种商品或一种资本。
劳动异化导致劳动者与他的产品之间相互对立,“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1]48工人成了自己对象,自己产品的奴隶,因为他只有成为工人才能赚取工资并维持自己的生存,工人所付出的劳动与他所获得的报酬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公平。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见虽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近代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爆发出了巨大的生产力,其在短短几十年内创造的财富甚至要高于过去数百年财富的总和,但由于当时人们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在社会财富呈现井喷式增长的时期,人们并不能正确评价社会变革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在资本主义崛起的过程中,有许多人发家致富,也有更多的人流离失所,就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而言,资本主义似乎只是使少数人变得富有,使大多数人承受贫穷和痛苦,马克思在手稿中说“按照斯密的意见,大多数人遭受痛苦的社会是不幸福的,社会的最富裕状态会造成大多数人遭受这种痛苦,而且国民经济学是要导致这种最富裕状态,那么国民经济学的目的也就是社会的不幸”[1]11,马克思认为异化问题是由私有制导致的,那么解决人的异化问题在于取消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从而使人们能共享社会财富。
虽然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急剧增长使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总量远超过去封建社会的财富水平,但是这显然不能说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状态就是人类所能达到的最富裕的社会状态。马克思也在其后的一系列著作中着重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并描述了一个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在之后的发展中,在解决劳动异化的问题或降低异化问题的严重程度,至少是在低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异化问题的程度的状态下使社会达到一个更富裕的水平——无论这样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或者是其他主义的社会,我们都可以说那些由不完善制度造成的痛苦和异化既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不正当的。
二、异化与生产力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于异化问题是从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这一角度进行分析的,他在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更加注重异化问题的现实基础,也就是人的生存,他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11,人的生存是与人的生产活动相联系的,而人的生产活动的前提是个体彼此间的交往或者说生产关系,交往的形式或生产关系又是由生产活动决定的,人的生产活动或者说人的生活,在现实上和逻辑上的必然前提是人必须要拥有生产和生活的能力,因此马克思将生产作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并找到了人们的共同生活方式,即生产力。
马克思说“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2]60,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或者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它不仅作为历史问题的根源,而且它同样是导致人的异化问题的根源。既然异化问题因资本主义私有制允许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压迫而产生,那么废除私有制也就解决了异化问题,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作为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要废除或改变这种关系,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最根本的做法是发展生产力,当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一切生活和生产资料,人的异化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马克思发现了生产活动作为人类独有的活动方式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并认为人们的交往形式或生产关系首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因此相较于生产关系而言,马克思更加关注生产力的问题。对于生产力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历史的角度看,当人类社会还处于原始欠发达阶段的时候,个体的生产能力是极低微的,而群体的力量或者说群体合作的能力显然对生存更为重要,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交往能力作为人类生存的前提同样是生产力的一部分,而关于单独个体的生产活动和个体之间的交往合作和生产活动,我们很难说二者谁更优先,因为它们是相伴而生的。 从现实层面出发,生产力的提高依赖于人们生产手段的进步,或者说是技术进步或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所需要的不是人们重复而机械的劳动,而是人们的创造性劳动。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劳动也就是人们的创新活动,创造性劳动或创新活动需要刺激因素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动机。动机来自于对付出的回报,这种回报是人们可以进行合理预期的,换言之只有当人们能从创造性劳动中获得回报,或至少人们可以预期在创造性劳动中能得到足够的好处时,人们才会乐于创新。只有当一个制度是有利于具有创造力的人在创造活动中获得合适的回报时,一个社会才会获得源源不断地前进动力,异化劳动使劳动者与产品相对立,工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们只能生产产品,而很难进行创新活动。因此要发展生产力必须从制度方面或者说生产关系方面解放对生产力的束缚,通过改进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符合马克思所发现的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客观的辩证规律。
三、异化与社会合作
解决异化的根本方法,马克思给出的答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如何改造生产关系,使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一个难题。客观来说我们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无法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社会状态,而且我们也必须看到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人类不能无限制地攫取地球上的自然资源,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永远无法解决异化问题呢?显然不是,因为人的异化问题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由自然因素所导致的,异化问题更多的是由人类自身造成的,人不能合理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造成人的异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从人类生存这一基本事实出发,从社会合作这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来重新看待异化问题。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性是人的本性,无论是人的繁衍还是生存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社会合作,与社会合作相对应的是霍布斯所假设的人在自然状态下的战争和对立的状态,但是人与人不可能长久维持战争和对立的状态,因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的生存和繁衍都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社会合作使人类这一族群在自然竞争中幸存下来,因为单独的个体很难占有他所需的全部生产和生活资料,人类个体的发展也需要依靠社会合作,所以最基本的社会合作形式应该包括社会分工和交易两个方面。社会分工并不是近代资本主义才产生的,社会分工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产生,在原始部落制的社会中,就存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例如由不同的部落成员负责不同的工作就是分工的最原始形式,一般由部落中的女性负责采集和编织,由男性负责狩猎和制造工具,年轻者负责从事体力劳动,年长者负责传授生存技巧等等,这些都属于社会分工的一种,近现代产生的社会大分工只是把原始的、无意识的、缺乏效率的原始社会分工变成精细化的、有意识的以效率为目的的现代化社会分工而已,而在交换或原始的交易行为中就已经蕴含有人类经济体系的萌芽。
在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基本是平等的和自由的,就像霍布斯所说的那样,在自然状态下人类的体力和脑力的差异并不悬殊,体力最弱小者也可以凭借阴谋诡计杀死最强壮者。生产力的发展或者说近代工业的诞生,极大地加剧了社会成员间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尽管人们的体力和智力差异并不比自然状态下更悬殊,但是人们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加剧了社会间的不平等,在封建社会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而在现代社会,生产资料是机器和技术以及资金。因此马克思将人的私有财产作为人的原罪,因为私有财产的诞生极大地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所以消灭私有财产也就消灭了社会上的不平等,但是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私有财产制度也必然会占据社会发展的主流,于是更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如何在当前社会所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解决异化问题。
四、异化与公平原则
社会合作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它意味着即使在一个生产力已经得到极大发展的社会,人类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依然要依靠社会这种组织形式。尽管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的时代离我们还很遥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对异化问题就毫无办法,只要我们找到维持人类社会合作的客观规律和原则,我们就可以根据该规律和原则对现存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和关系进行考察和改造,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异化问题。
社会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它也意味着保证人类的生存是社会合作的基本目的,保证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利是社会最基本的责任,但这只能为社会合作划定一个最低限度,与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具体社会情况和生产力相对应,不同社会对其成员生活的保障内容和力度也不完全相同,就现代国家和社会而言,人们一般认为社会中的成员都应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包括生活、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保障。而人们进行社会合作除了为求生存之外,显然还有其他的理由和目的,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是人们进行合作是为了“互惠”,互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通过合作来产生共同利益,这个共同利益显然是只能通过合作获得,这实际上也就是说人们能通过合作获得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人们也必然要对所产生的共同利益进行分配,不同的分配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一些分配方式会促进合作行为继续发生,另一些分配方式会妨碍人们的继续合作,显然只有在对利益进行公平分配的情况下,才能促进合作行为,反之则会动摇合作的基础。既然人类在原始状态下体力和脑力上并无太大差异,也就说人们之间的关系是自由和平等的,因此公平原则是维持和促进人们进行合作的最基本原则,人们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去拒绝公平原则,换言之公平原则是人们可以普遍接受的。公平的合作能使合作的双方或多方共同受益,因此公平原则也是维系社会合作的基本原则。
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遭受着严重压迫和剥削,工人沦为资本家的奴隶,从社会合作的角度看,奴隶社会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社会形态,它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已经被其他社会形态所淘汰,因为仅仅只是为了维持奴隶制度存在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在原始的奴隶社会,奴隶主需要依靠暴力维持其统治地位,在近代,资本家依靠金钱维持对工人的奴役,而金钱作为一种维持统治的工具并不比暴力更加可靠。社会因人们的合作而产生,社会也会因合作的破裂而瓦解,①奴役行为本身是与合作行为与公平原则背道而驰的,因而无论奴役行为和奴隶制度在什么时代以什么面目出现,它都是反社会和非正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