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从实践的视角,试着对正确处理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进行分析,着重对如何提升教师应对课堂意外的能力的策略进行阐述。
教育期刊网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课堂预设 教学策略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众所周知,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并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有目的教育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就已经有了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目标。然而,教学过程是具体而鲜活的,在整个过程中充满了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超出预想”的教学情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跃目标预先设定的要求”。它所倡导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动态生成的,当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超出教学设计中的意外时,教师应能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机智,根据对课堂各种因素的准确把握,及时应对,灵活地将教学中的意外情况转化成新的收获,为课堂教学增添新的精彩。
下面从实践的视角,试着对正确处理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进行分析,着重对如何提升教师应对课堂意外的能力的策略进行阐述。
1 有效预设的内涵和特征
预设和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对立统一体。在一定程度上说,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因为精彩的生成需要有效预设的引导,没有有效的预设就难有精彩的生成。
笔者认为,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的预设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 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是教师有效预设的前提,教师必须对课程标准和具体的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易错点及其相互关系有深入细致的理解,才能使教学预设更有预见性和针对性。
(2) 教学过程的预设必须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预设教学策略。这种预设的理性模型特征为:学习期待激发有效,问题引导方向明确,版块结构特征鲜明,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有效生成。
(3) 预设的教学环节应环环相套,富于理性,行云流水,逻辑性强,有利于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起相应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体系,树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 预设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创新,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2 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关系的实施策略及案例
2.1 充分预设是处理好两者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课堂教学开放、变化和生成的特征要求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充分预设,这种预设不仅是对教学环节谙熟于心,而且要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状态有所预见。教师只有充分预设,才能临场不乱,有条不紊,因此,充分预设是处理好预设和生成关系的基础和前提。正如赞可夫所说的:教育工作者越仔细考虑和孩子们相处时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就越能按照准备好的讲稿即席发挥,以便对某一偶然情况作出更敏捷的反应。
案例:在普通高中生物必修三“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的教学中,兴奋的产生和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认真学习和研究了高校教材《动物生理学》的相关内容和近年高考中出现的有关试题,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局部电流的产生条件及其特点。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很顺利地解决了有关兴奋产生后电流计指针偏转的问题。
这时有学生举手提问:如果从一根神经纤维的两个位置分别给予一个相同强度的刺激,这样会产生两个兴奋,当两个兴奋相遇时会发生何种现象?学生中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人认为两个神经冲动会发生“碰撞”然后各自“弹回”;有人认为两个神经冲动会彼此穿过,各自继续向前传导;也有学生认为相遇后两个兴奋会相互抵消,最终消失。持三种观点的学生彼此不能说服,而难以达成统一意见。
其实这一问题正是教师希望出现的转入下一个研究问题的引子。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从神经纤维膜的微观结构及膜内外电荷分布入手,讲解了有效刺激后膜结构上钠离子通道打开后的电荷流向及其引起电位变化和静息电位重建过程中钾离子通道和钠钾离子泵的作用机理。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刚才的问题及可能的三种结果,学生讨论,很顺利地得出了正确的答案,圆满地解决了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此刻,学生的喜悦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显著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基于充分的准备和灵活的引导,使课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或者学生的偶然提问与课前的预设不谋而合。这样的预设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预设与生成在师生的交流、探究和合作中不断生长、丰富,充分体现了预设的重要性。
2.2 敏锐捕捉和合理引导是动态生成的关键
如前所述,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按预设的教案生硬僵化的执行过程,新课程理念倡导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和互动而自然生成课堂教学过程。在这样的一个交往和互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个性特点的差异和一些不可预知的偶然因素,常常会生成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调整教学方案,即时将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使师生教学相长,共同成长。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应敏锐地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运用教学智慧,合理地加以引导,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认知规律。
2.2.1 有效引发学生的质疑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很多时候,对于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不再揣度教师期望中的正确答案,而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感受和质疑。因此,课堂教学经常会被一些意想不到的质疑所打断,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的求异冲动和创造性思维,并及时发现他们理解上的偏差、思维上的创新、质疑的焦点,选择恰当的问题作为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因势利导地改变原有的教学程序,使教学资源得以有效生成,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案例:人教版必修2教材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复习教学中,教师结合图示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
① 第一组实验中,小鼠不死亡的实验现象说明什么?② 第二组实验中小鼠死亡的实验现象说明什么?③ 第三组实验与第一组的实验的对照说明了什么?④ 第四组实验小鼠死亡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与第二组实验的对照又说明了什么?⑤ 通过以上分析,你最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大多数学生理解了小鼠的死亡与体内存在S型肺炎双球菌有着直接的关系,第四组实验中死亡小鼠体内的S型细菌是由于R型细菌在与S型细菌的DNA接触的过程中发生了转化而形成的,而控制这一性状转变的物质就是S型死菌的DNA,从而得出了DNA是遗传物质的正确结论。但是有一名学生提出了问题:加热可使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发生变性,DNA是不是也会发生变性?如果发生了变性,那么S型细菌中的DNA怎么能整合到R型细菌中的DNA上的?
教师利用这样的质疑,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考虑蛋白质和DNA两种生物大分子的热稳定性和两者变性的分子结构变化的差异,提示学生从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PCR技术的原理及DNA复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样,复习从原来以知识点为关注点辐射出去,从而有效地建构出DNA分子结构和基因重组等方面的知识结构。此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养成了发现问题与理性思维的习惯。
2.2.2 善于捕捉课堂实验中的生成
实验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下,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从教学实践中,由于实验条件和具体操作方面的因素,很容易出现一些与理论预期不相符合的异常现象甚至失败的情况。但是,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往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好题材,如果教师能抓住机会,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实验异常现象的原因,可以使教学过程富于科学性和趣味性。
案例: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分组实验教学中,教师为了比较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在化学性质的上差别,在还原糖鉴定的实验中用非还原性糖蔗糖作为对照实验。但是在实验中,学生发现,实验室配制的蔗糖溶液在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后出现了砖红色沉淀,与实验预期出现明显的差异。
对这样的一个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教师没有立即进行解释,而是把这个意外的现象作为一个问题呈现给全体学生,让他们结合已有的知识,分析意外现象出现的原因,并设计改进方案。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后明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蔗糖纯度较低,混有少量的葡萄糖,或者是因为蔗糖存放时间过长,发生分解产生葡萄糖。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进一步设计实验探究其真实原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2.3 巧妙利用课堂中的错误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新和重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中出现一些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应认识到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要留心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的有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错误,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让学生在出错、纠错中重构知识,让学生在思错、改错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单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历来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中教师故意这样问学生:“二倍体的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多倍体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那么单倍体的体细胞中有多少个染色体组呢?”不出所料,多数学生都认为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暴露出学生对单倍体的来源理解得不够透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单倍体的概念中分析出单倍体的来源,并组织学生讨论二倍体、四倍体、八倍体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各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通过这些过程,最后,学生自己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单倍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是不确定的。
2.3 积累和反思是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的保证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能使教学避免陷入呆板,才能正确分析现时课堂的情况,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加以正确地运用。但是这种技巧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增强专业修养和文化底蕴,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提高对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捕捉和利用能力。
(1) 加强学习,增强知识积累。教师知识结构的缺陷是阻碍其自觉地将生成性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关键因素。为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同时,还应有意识地积累即兴应对的经验,通过听课学习,多阅读杂志里的成功案例,汲取其中的经验,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效的应用,将其他课堂的意料之外变成自己的意料之中。
(2) 加强反思,提高教学理性。反思是积累教学经验、增长教学智慧的有效方法,生物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反思意识和能力,通过发现问题、自我学习、教学实验等过程,循序渐进使自己的教学从经验传承走向理性思考。在反思中,教师要对过去的教学行为作出理性的审视和评价,把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生成和自己的即时应对记录下来,并及时修改、充实和完善教学设计方案,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而不断丰富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课堂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