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从教师教不越位,创设良好的情境,进行合适提问几个方面来阐述生物课堂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取知识,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期刊网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思维 课程改革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课程改革要求“打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应从唤醒学生思维开始!课堂上有些学生已经学会了附和别人的喊声,有些习惯了不懂装懂,有些是懂了但事后就忘,还有些是懂了但不会应用,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状?是学生不认真、不努力?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进入到知识产生的情景中,只是被动接受,造成了没有真正理解或者容易遗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去唤醒学生的思维,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的记忆才是最有效的。
1 唤醒思维需要教师“教不越位”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导”,但更要重视学生的“学”。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但“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一旦越位,还跟传统教学一样,课堂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发展不会有任何提高。
【案例1】 学习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师:腺垂体是人和动物的主要内分泌腺,它能分泌几种激素分别支配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而腺垂体的活动又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调节。大家看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有哪些?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有哪些?
学生生回答。
师:因此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是通过激素(体液)发生联系的。那么下丘脑与神经垂体是怎么联系的呢?有激素联系吗?
生:没有,它们是神经联系。
师:非常好,大家已经搞清楚了下丘脑与神经垂体和腺垂体的关系。
分析:这样教学,看起来学生是掌握了这些关系,但还是依靠教师的讲授,并没有自己的思考,不存在一个能动的学习过程。如果换一种思路,效果就明显不同。
师:大家先看一看书本上下丘脑与垂体这部分内容,找出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
学生:观察后做出回答。
师:大家能证明自己的判断吗?
生:可以通过切断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血管联系,切断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神经联系来证实相应结论。
【案例2】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相关病症。
师: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主要有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骨骼成熟,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可缺少的激素,还能维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通过实验证明,如果成年狗摘除甲状腺,那么会出现身体臃肿、行动呆笨、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为什么?
生:因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代谢的作用,维持神经系统兴奋性。
分析:这样的分析看似引导探究,实则灌输,学生已经被剥夺了自主思考的权利。教师提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后,是不是能让学生自己分析摘除了甲状腺的成年狗症状,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呢?比如这样做:
师:(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叙述),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成年狗被摘除了甲状腺会如何?(类似还可以分析甲亢的症状)
学生思考讨论最后能得出相应症状。
反思:教师总是不由自主地想把一些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如案例1中,教师已经告诉了学生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再去让学生从课本上找这些关系,还有多大意义呢?学生缺乏思考转化的过程,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大不了就是记住了一个结论,而能力上并没有得到提高。
教师常说学生有时候不能将教给他们的知识活学活用,但教师给他们活学活用的机会了吗?案例2中,本来一个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应用知识能力的机会,却由教师直接代替了,这样的“越位”教学下,学生如何学会思考呢?
如何才能做到“教不越位”?这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建立一个思辨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得到结论。
2 唤醒思维需要有良好的情境
良好的课堂情境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学习。
2.1 情感是创设良好情境、唤醒思维的前提
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的实验表明,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教学不仅是特定情境下学生通过阅读、探究、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例如,跟学生谈理想、谈生活、谈兴趣,尊重他们,和他们一起进行探究,时间长了,师生关系近了,学生会盼望上生物课,在课堂中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因此,和谐的情感氛围是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的。
2.2 兴趣是创设良好情境、唤醒思维的动力
赫尔巴特曾说:“在兴趣尚未被唤起之处是难以点燃学习动机之火的――一切用强迫手段达到的目的均毫无价值。”从教育心理学来说,兴趣能使学生主动去探究未知世界,是推动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内部动力。
【案例3】 甲状腺激素新课导入。
师:2013年3月11号以来,日本核电站爆炸引起了人们对核辐射的恐慌,各地都在抢购碘盐,大家听说了这个事情没有?
生:听说了(这个现在是热门事件,学生都很关注,毕竟跟自己切身相关)。
师:那么你知道大家平时为什么要食用碘盐?
生:为了预防甲状腺疾病,因为碘是甲状腺激素的一种成分。
师:那么这样做到底效果如何?什么原因?
分析:这段新闻一抛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很多平常听课不太认真的学生在这个时候也能屏住呼吸认真听讲,饶有兴趣地对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作用特点、调节机理等进行有效学习,最后在对这个事件的主动分析中结束了这堂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案例3中,因为学生产生了兴趣,就有热情去了解问题的答案,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集中注意力,激活思维,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关知识。
2.3 激励是创设良好情境、唤醒思维的催化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机制”能令人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严师慈友,平时多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绝不轻易否定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要善于捕捉让学生成功的机会,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成功,都会使学生从小小的成功中建立信心,积极参与课堂思考。
有位老师这样说过:“学生是否喜欢这门课,并不取决于这门学科本身,而是取决于对教师的喜欢程度。如果学生喜欢这个教师,就会爱屋及乌,喜欢他的课堂,学生乐学了,还会学不好吗?”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呢?关键就靠平时的情感积累,兴趣培养和信心激励。
3 唤醒思维需要合适的提问
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做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中的一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灵的浪花。巧妙合理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关键,如果教师只是提一些无效的、简单的问题,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只是回答“对”、“不对”,要么简单重复书上已有的和教师讲过的现成答案,学生的思维就会像一潭死水,难以开放,更别说深入探究了。
【案例4】 孟德尔定律的高三复习课。
师:什么是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学生回答。
师:什么是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
学生回答。
师: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
分析:案例4中提问的这些概念固然很重要,但是问题太浅白,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致,失去了思维的价值。如果这些问题能在具体的情景中解决,不仅带给学生新鲜感,而且更让学生体会如何运用这些概念。比如教师先分析一个双因子杂交试验的典型例题,并把概念一并复习进去,最后再提出问题:分离定律在哪个过程中体现?自由组合定律又在哪里体现?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知道了这些定律的实质。
提问难易恰当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难易失衡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提问的关键就是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所谓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防止“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防止“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防止“空”――内容空洞,无从下手。“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不失时机的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总之,唤醒学生思维要求教师把需要解决的课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知识的情景中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使之掌握本质,领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