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课堂实录

  • 投稿可苦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346次
  • 评分4
  • 16
  • 0

张宗远(浙江省温州市第十五中学)

一、教学设计

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特点,以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核心,本节课教学设计践行“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教改理念;以“导学纲要”为载体,通过“导”,生发学生自主的“学”。本节课教学设计将围绕导学纲要的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三部分作出阐述。

(一)导向:学习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纲领,学习目标是学习中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导向,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依据课标和学科指导意见,本节课确立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依托导学纲要,加深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的认识。

能力目标:通过合作探究,能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案例,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包含矛盾的具体事例,展示思辨思维的行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评析经典语录和案例分析,开启心灵之门,打开智慧之窗,领悟哲学思辨之美,能理性处理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等。

(二)导学:学习活动

第一阶段:课前预学,学情自查

1.学生通读教材第67-68页,借助校园网平台和同学间的互助学习,尝试解决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辅助文中的名言、专家点评中的疑难问题。

2.知识扫盲

(1)联系的____是矛盾,发展的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____。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____。

(2)矛盾就是____。矛盾的对立属性是____,矛盾的统一属性是____。

(3)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____、____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____、____的属性。同一以____为前提,斗争性____同一性之中。

第二阶段:课中探学,学能自测

1.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这表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这里的“矛盾”是指

A.反映事物内部既对立又斗争的关系

B.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C.事物内部双方相互联结的趋势

D.事物内部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3.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A.心想事成

B.相反相成

C.量体裁衣

D.因地制宜

4.“兢慎”一词,见于唐杜荀鹤《泾溪》-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诗的哲学寓意主要是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辩证的统一

B.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向对立面转化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认识程度

第三阶段:课后拓学,学力自磨

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首当其冲。为此,我国大力推广节能灯以代替白炽灯。因为同样亮度的节能灯耗电只是白炽灯的1/5。但是1只节能灯所含的汞,在废弃后渗入地下将会污染1800吨水。我国正在使用的节能灯已高达2亿只以上,潜在的污染风险不言而喻。因此在人大会议上出现了要求立即建立节能灯回收机制,防止汞污染的提案。

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评价上述现象。

(三)导评:学习评价

1.学生自评:通过对自己课前预学、课中探学和课后探学的表现作出评价。

2.同桌互评:通过检查同桌完成导学纲要的状况,结合同桌合作探究中的表现作出评价。

3.教师评价:基于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和导学纲要完成的状况,结合学生自评和同桌互评,作出评价和学习建议。

二、课堂实录

【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狄更斯《双城记》开篇经典语录,并深情吟诵。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以狄更斯的这段经典话语导人,并通过教师的声情并茂的演绎,因势利导要求全班学生齐读。

【教师】一些同学读后好像有意见想发表。

【学生A】这段话有许多反义词。

【学生B】这段话中,每句的意思都是矛盾的。

【教师设问】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第67页,谈谈什么是哲学范畴的矛盾?(让学生初步了解)

【学生】自主学习,提取教材知识信息。

【学生C】(反问)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这里的“两个方面”是指哪两个方面?

【教师】同学们中,谁能帮老师解答一下?(停顿片刻,全班同学没有作出反应。)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数一下狄更斯这段话有几对反义词,能否说出有几个矛盾及矛盾的两个方面?

【学生】(顿悟)相互间交流、验证有几对反义词和几个矛盾。

【学生D】(汇报)矛盾的两个方面有最美好与最糟糕、智慧与愚昧、信仰与怀疑、光明与黑暗……

【教师总结】最美好与最糟糕、智慧与愚昧、信仰与怀疑、光明与黑暗等两方面都是对立的,最美好与最糟糕、智慧与愚昧、信仰与怀疑、光明与黑暗等两方面也都是统一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教师】用屏幕展示教材第67-68页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教师改编了教材的探究问题)

老子说:“天下皆知关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孙武:“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探究问题:

(1)找出上述材料矛盾的两个方面。

(2)说明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相互依存的道理。

(3)说明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相互转化的道理。

【学生】在完成导学纲要的基础上,小组相互交流答案。

【学生E】(汇报)矛盾的两个方面有善恶、有无、难易、高下、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

【学生F】(汇报)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都是矛盾双方。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因此,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依存。

【学生G】(汇报)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都是矛盾双方,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追问】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否是任意的、无条件的?

【学生】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转化是有条件的。(部分学生作出了回答,部分学生沉默)

【教师】屏幕展示例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请结合材料,指出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

【学生】天下事的难易转化条件是为或不为,学习难易转化条件是学或不学。

【教师】(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屏幕展示教材第67页漫画《他敢吗》。

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说明“他敢吗”。

【学生H】运用了矛盾同一性的原理,得出的结论是“他不敢!”。(这也是大部分学生的看法)

【学生I】突然说:“老师,我认为他敢!”(全班学生好奇的目光投向他)(老师一愣)

【学生追问】“为什么?”(教师也加入学生追问的行列)

【学生I】“因为他想与对方同归于尽!”(这个回答出人意料)

【教师】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哪位同学能帮老师解围?

【学生G】他想与对方同归于尽,说明原先的矛盾统一体就不存在了。(学生掌声一片)

【教师】对上述两位同学的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表现加以表扬。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概括了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内涵。指出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具体的,矛盾双方的斗争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并进一步说明教材中两处同一性的不同,即矛盾的“同一性”区别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教师】用屏幕展示教材第68页探究活动。

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学生】学生课前通过查找资料,汇报对两句名言的理解。(学生理解千差万别,甚至误解)

【教师】(老师补充了齐景公和晏子评价大臣梁丘据的历史故事)齐景公田猎回来,说:“只有梁丘据,与我相和。”晏子说:“梁丘据与您只能说是同,怎么能说是和呢?”齐景公就说了:“和与同不一样吗?”晏子说:“当然不一样了。和就像是制好的肉羹,用醋、酱、盐、梅,再烹调上鱼、肉,然后以薪火慢慢地炖煮,厨师再加好各种调料,口味佳美,君子食之,可以平其心火,这个才叫和。但是现在梁丘据却不是这样,您只要一说行,他就说行;您说不行,他就说不行。这就像做饭时的水里边再加上水一样,谁能吃啊?弹琴时只有一个声音,那么谁能听呢?所以他的这种行为就是‘同’,这样做能行吗?”

【教师】(概括晏子的观点)晏子认为,“和”中有“同”有“不同”,它的目的是为众人,为国家,为天下的;而一味的“同”则是狭隘的、自私的。梁丘据一味求“同”,不是君子,是小人。这也就是孔子总结的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教师】(改编了教材探究活动中的设问)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一说法蕴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H】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难点突破)用屏幕展示诗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和分享观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一鸟不鸣山更幽——宋朝 (王安石)

问题:王安石反用王藉“鸟鸣山更幽”,将它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这两种“幽静”的表现手法,你更欣赏哪种?请你运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作出分析。

【学生I】欣赏王安石对幽静的表现手法,以“鸟不鸣”更突显环境的静谧幽深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拓展了意境。

【学生J】批驳了学生1的认识,认为王籍以动衬静的手法更加高超。认为王安石只是看到了矛盾双方的对立,不见统一,没有看到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教师】(总结)王安石以正衬表现幽静,王籍以反衬表现幽静,各有其美。从矛盾的基本属性角度欣赏,王籍的诗句蕴含了相反相成的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三、教学反思

哲学是思,是辩,是追问,哲学家对世界、对人生的真知灼见,用心血凝成一句句发人深思的锦言妙语或哲学命题,具有浓郁的哲学味。《生活与哲学》辅助文广泛引用哲学家的名言、哲学命题等,其深邃的哲理、丰富的内涵,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文以载道,深刻的哲学道理蕴含在哲学家的言语与命题之中。在哲学教学阐述概念、原理等疑难问题时,适时、恰当地嵌入一句句富有深刻哲理的名人名言,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古诗词印证教学内容,溶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感染力,使学生学得轻松。通过借助名人名言把深奥的原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从而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能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专家点评】(林月周,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特级教师)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过程,因此把握学生实际也是动态的过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对话。张老师这节课充分运用言谈、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在互学互评的对话教学中演绎了一堂成功的学本课。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要求双向沟通、共同学习。张老师的课堂从狄更斯《双城记》的经典语录导入,在笑声中开启课堂,再引入书本材料设置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可以看出他在课前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强调生本意识。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多次反问、追问,这也需要教师充分重视反思,拓宽预设的思路,在课前充分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话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境,这才能为对话留出充分的空间。其次,张老师在学习菜单中设置了四个探究问题,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他在课堂上进行了疑问统计,对于学生疑惑较大的问题进行了重点疏通。可见他的课堂预设是动态的,强调开放性,只有如此,才能体现生本意识,才能有教学的有效和高效。

对话教学要求师生双方对学习内容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要求课堂有充分的时间给予学生主动思考。基于此,张老师本节课以目内容为教学任务,然而由于矛盾概念的理解难度,会导致对话不流畅的现象,要求教师除了有对话意识和沟通意识外,还需做到有效设问,化难为易,把课堂真正演绎成师生共同的学习舞台。

(责任编辑:王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