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良巨(安徽省巢湖市炯炀中学)
高中政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时评活动,不仅有助于他们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而且有助于他们灵活准确运用教材中相关知识、原理分析时事,并且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辩证思维、语言表达、合作探究等综合能力。为使时评活动更加有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结合时评实际,摸清学生思想脉络,与学生对话,适时引导。时事是指近期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政治类、经济类、军事类、文化类等等,从性质上看有好事也有坏事。时评则是对时事的评论,有文字的,也有口头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下还出现了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的Q(QQ)评、微(信)评等。时评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据权威媒体披露,目前我国中学生的时评状况不容乐观,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一些学生对时事的评论比较偏激、语言粗暴,甚至捕风捉影,偏离理性、道德和法律的轨道。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教师应该深入学生当中,认真调查了解学生对时事的态度、获知时事的渠道、频率及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评价(包括评价途径、评价的客观性、评价的全面性、评价的积极性、评价的影响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适时进行个性化的引导。比如,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法,将学生较为关注的问题打印在纸上发给学生填写或选择,了解他们对时事的看法。为了使学生畅所欲言,应当采用无记名方式,将问卷收集上来后,认真分析,归类,对典型性的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可以调查他们经常登录什么网站,喜欢在哪个论坛版块发帖跟帖,教师应抽空登录这些网站,了解相关内容,收集典型信息,引导学生讨论。我相信,教师全面客观理性的评论会更有说服力,有助于学生澄清模糊认识,提高分析能力,增强责任意识。此外,教师要多交学生朋友,与他们推心置腹,这样学生在教师面前就会无话不谈,教师也不愁听不到真话,由此可以针对学生存在的认识偏差委婉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2.结合校园活动,精选时事材料,举行时评征文、演讲、辩论等活动。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每年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要抓住契机,结合校园活动,精选时事材料,组织学生开展时评征文、演讲、辩论等活动。
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时事新闻,在数量上要把握好度。时事毕竟太多,而高中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不要占用他们过多的时间。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他们最感兴趣,迫切需要探究的时事开展活动。需要强调的是,所选内容要精心把关,进行必要的筛选。过于刺激性,过于负面的时事,如涉及血腥、色情类的新闻不要提及。教师可以结合廉政文化进校园,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控、无偿献血、反传销、反邪教、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交通安全整治等活动,选取相关时事,组织学生开展时评活动,如进行时评竞赛,时评演讲、时评辩论等。
在开展时评征文等活动时,应注意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开放性。时事评论不要搞标准答案,要将时评同政治学科的材料题区分开来,否则,时评就丧失了它的鲜活特征,时评课题也就没有探究的价值。评论的内容越开放,越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越有利于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越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光是学生,就是老师内心也反感八股文式的条条框框,因为它限制人鲜活的思维。
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避免强硬灌输。可以向学生推荐报刊上的相关时评文章,引导学生赏析,揣摩,认识自己的不足。不仅如此,教师要带头写时评文章,这样对学生的指导与示范作用会更强。
最后,引导学生撰写时事评论时要注意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时事,而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能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就不要用抽象的概念。要善于化繁为简,用形象的比喻解读复杂道理。这样,文章就增加了信息量和可读性。思想性是前提,同时应将思想性寓于文学性之中。
总之,我认为在开展时评活动中,做好上述工作,不断丰富时评形式,提高时评质量,才能增强育人效果。
(本文研究项目获安徽省2013年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立项课题,项目编号:JG13201)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