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案设置与答题启示

  • 投稿皮皮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842次
  • 评分4
  • 61
  • 0

杨仕保

摘 要:认真研究近年来高考政治主观题答案设置的特点,把握答案设置与试题设问、材料信息、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指导学生高效备考、科学答题具有重要意义。高考政治主观题的答案设置往往紧扣设问,具有针对性;植根材料,凸显契合性;高于教材,强调生成性;环环相扣,富有逻辑性;尊重个性,体现开放性。这就要求学生答题时要审读设问,准确把握答题方向;研读材料,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回归教材,灵活构建知识体系;讲究逻辑,完整体现思维过程;反复权衡,精心选择答题内容。

关键词:高考政治 主观题答案设置答题启示

杨仕保,男,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一年一度的高考由于事关广大考生的前途与命运,因而备受关注。对于广大师生来说,这种关注最终必然落脚到“答案是什么”、“答案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上来。而且,对这些问题的持续追问和揣摩会不知不觉地从单纯关心考试分数过渡到试题研究领域,进而为广大一线教师高效教学、科学备考提供有益启示。笔者近期认真研读了2014年高考政治新课标卷,对其主观题答案设置有几点粗浅认识,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答案设置的特点

1.紧扣设问,具有针对性,近年来,高考政治主观题答案设置越来越精巧,答案要点紧扣设问,不枝不蔓,具体而不笼统,确切而不含糊,完全没有那些假、大、空的套话。比如,2014年新课标卷Ⅱ第38(2)题“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明为什么要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并分别说明人大和政府应怎样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本题没有将“人大享有立法权和决定权”、“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政府要依法行政”等含糊笼统、宏观上位的内容作为答案要点。相反,“人大要制定和完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监督法律的实施;政府要健全保护机制,依法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这些答案要点既贴近教材,简明扼要,又紧扣设问,切中问题要害,丝毫没有拖泥带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植根材料,凸显契合性。试题答案从哪里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命题工作还是,日常的教学指导都无法回避。要保证试题的科学性,答案就必须有据可循。事实上,试题答案不仅来自教材,还要高度契合试题情境材料。考生根据试题情境信息,能够了解命题意图,进而顺藤摸瓜,找到问题的部分答案。比如,2014年新课标卷I第38 (1)题情境材料中蕴含的“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把政府的作用与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结合起来,增加服务供给,满足社会需求”、“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等信息,实际上就暗含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义”,考生据此稍加转换就能组织出相关答案来。很多试题的设问中都嵌入了“结合材料(回答)”等字眼,这也再次证明主观题答案契合试题情境材料的必要性。

3.高于教材,强调生成性。人们常说“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高考试题答案源于教材,但绝不是教材知识的简单再现,也不是试题情境材料的盲目引用。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要求考生依据设问要求灵活调用“知识库”中的储备知识,进行筛选、提炼和重组,并有机糅合情境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生成符合设问的答案。比如,2014年新课标卷Ⅱ第39 (1)题“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冯洪钱是如何在兽医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新成果的。”参考答案如下:“深入兽医药研制和畜病治疗第一线,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传统兽医中草药及药方,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收集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推进创新。”该答案不仅按设问要求准确迁移了教材中“立足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等相关知识点,还有机糅合了情境材料中冯洪钱“深入畜病治疗一线”、“收集整理传统兽医药方”、“吸收国外优秀成果”等有效信息,从而生成了理论联系实际、高度契合设问的鲜活答案要点。

4.环环相扣,富有逻辑性。政治主观题答案不能是相关要点的无序堆积,而必须讲求一定的逻辑性。高考政治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明确指出:“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这不仅要求答案作为一个整体要与试题设问相匹配,各个答案要点之间层次清晰,还要求每个答案要点都能清晰呈现思维推理过程。比如,2014年新课标卷I第38(2)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放宽市场准人规则是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消费者受益的。”该题的答案设计思路如下:

可以看出该答案重视思维过程分析,逻辑严谨,环环相扣,一步步地论证了放宽市场准人机制是如何使消费者受益的。

再如,2014年新课标卷I第39 (1)题“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参考答案按照“‘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对人才培养的意义”的思维路径进行论证,由浅人深,层层递进,逻辑严谨,论证有力,为这道经典试题增色不少。

5.尊重个性,体现开放性。高考试题答案规范严谨,但绝不是封闭僵化,一潭死水。相反,近年来高考试题答案设置灵活开放,充分尊重考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鼓励考生发表独立见解。比如,2014年新课标卷工第39(2)题“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本题的参考答案非常开放,考生可以赞成该观点,也可以反对该观点,还可以对该观点进行辩证分析,分别指出其合理性和不严谨的地方,只要能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即可给分。至于2014年新课标I卷第39(3)题“结合材料,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答案的开放性就更加突出了,考生只要围绕教育创新回答,基本上都可以得分。

二、对考生答题的启示

1.审读设问,准确把握答题方向。政治主观题讲究“问什么”就“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审读设问就是要弄清设问指向,做到科学答题。设问指向通常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思维指向,即设问是问“是什么”、“为什么”还是问“怎么办”。二是知识指向,即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是什么,要求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知识作答,或者要求用哪一模块的哪一具体知识点作答。三是主体指向,即设问限定的主体是什么,是党、政府、人大、政协、公民,还是国家、企业、劳动者、消费者。此外,设问指向还包括客体指向、材料指向。弄清了上述指向和要求,答题就有了更好的方向性和更强的针对性。

2.研读材料,充分利用有效信息。试题情境材料是命题人精心组织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有效信息,与试题设问、答案之间保持着内在一致性,甚至是答案的重要来源。因此,认真研读试题情境材料、充分利用其中的有效信息是正确答题的必要条件。研读情境材料时,既要明确材料涉及的行为主体是什么,又要明确行为主体支配的对象即客体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删除无效信息,把握材料主旨思想;既要分层研读,弄清每一层的信息指向,避免出现重要信息遗漏,又要整体把握,弄清各层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既要结合教材,读出材料信息背后蕴含的学科知识,又要联系时政,从国家大政方针的高度思考问题。总之,全面获取材料信息、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充分利用材料信息,答题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就会大大提高。

3.回归教材,灵活构建知识体系。设置生成性答案已成为当前高考政治主观题命题的一大亮点。从教材中照搬成块的知识作为试题答案已经行不通。为此,考生不仅在复习备考时要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链、知识串,以备应试答题之需,还要在答题时能够随机应变,善于根据设问要求和材料信息暗示,准确回归教材,打破教材章节知识界限,灵活筛选和提炼知识点,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材料信息,生成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来。

4.讲究逻辑,完整体现思维过程。回答政治主观题如同写文章,要讲究逻辑和章法,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当前,高考政治主观题越来越强调对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的考查,这进一步表明讲究思维逻辑的重要性。为此,考生在答题前要酝酿构思,理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上下文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思考每一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其思维的起点是什么,要经历哪些中介环节,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是否严谨;琢磨试题答案在整体上是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还是因果关系,应采用归纳概括还是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等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再下笔作答,答案的逻辑性就会更强,思维的过程性就会更加清晰、完整。

5.反复权衡,精心选择答题内容。答案的开放性给考生答题提供了更广阔、更自由的发挥空间。考生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破除思维定势,结合自身实际,权衡从不同角度作答的难易程度,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角度或内容作答;或者对自己心目中已有的多套答题方案进行比较,优中选优,选用自己最满意的答案,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