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用乡土、乡情、乡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投稿雨人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235次
  • 评分4
  • 88
  • 0

王 芳

摘 要:乡土资源能服务于学生的知识学习。乡土资源和学生有着天然的“亲缘性”,可以使教学更加亲切真实、趣味有效。与此同时,乡土资源还能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今天,思想品德教师要对乡土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找到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走进完整、丰富、鲜活的乡土世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民间艺术,领略乡土之“美”;参观地方企业,感受乡土之“新”;开展社会调查,发掘乡土之“能”。

关键词:乡土资源 深度开发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王芳,女,江苏省金湖县外国语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政治特级教师。

乡土资源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自然地理、风土人情、人文历史、民间传说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资源。乡土资源能服务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它和学生有着天然的“亲缘性”,因而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心理共鸣,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拉近教材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使教学更加亲切真实、趣味有效;乡土资源更能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形地渗透进学生内心深处。然而,笔者研究发现,大多教师对乡土资源的开发运用仅限于将其从社会带入课堂、带进课件、带到学生面前。这种直接“带入”的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但是学生与乡土资源接触的方式是间接而被动的,接触时间是短暂且有限的,所接触到的内容则是零星支离的,这样势必导致学生对乡土的感知、认识带有很大程度的片面性,也易于淡忘。显然,由教师主观截取“乡土片段”的做法是对乡土资源的浅层开发,并没能充分挖掘出乡土资源中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教育价值,事实上也是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变相浪费。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成为“有根”的人,更显得迫在眉睫。

一、学习民间艺术——领略乡土之“美”

中华传统文化是条穿越古今的河流,它从遥远的过去,流经现在,指向未来。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充裕,对文化的追寻与培育就显得更为迫切。如果学生长期游离于乡土文化之外,就等于被文化之母遗弃。因此,引领学生对文化的溯流寻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民间艺术是一门传统文化含量很高的艺术,蕴涵着丰富的地方人文情怀和民族文化精神。引导学生学习民间艺术,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乡土艺术之美的发现与鉴赏能力,更能使学生对家乡民间艺术产生内心共鸣,增强其对所属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家乡的归属感,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各地都有自己的风俗文化。在学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时,为了使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发挥地方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润泽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推荐自己最喜欢的家乡民间艺术。有学生推荐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湖闵桥莲湘舞,遗憾的是,他们对此也只是略知一二。为了使更多学生了解喜爱这一民间艺术,教师邀请了该镇莲湘舞传承人陆书林来校讲课,还组建了舞蹈社团,相继聘请陆书林、杨璐两位老师给予指导。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莲湘舞始创于晚清时期,因乾隆皇帝巡游民间看到一位名叫莲湘的女子的曼妙舞姿赐名而得之,由此初步领略到有关家乡的传说之美;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不仅知道了莲湘舞的发展历史,还懂得莲湘舞在地方文化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和不凡成就,充分领略了莲湘舞的艺术之美;在对莲湘舞姿的模仿习得中也慢慢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真挚善良、直率热情等元素和情趣,深切领略到家乡劳动人民的性格和精神之美。在刚刚结束的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闭幕式上,68位学生表演了生动活泼、刚柔并济的莲湘舞,尽现水乡采莲女的生活气息,尽展金湖荷乡的文化风采。

这种对乡土之“美”的领略、捕获、传承,不仅可以使乡土艺术的发展后继有人、发扬光大,也会促使学生主动解读浓缩的乡土文化密码,从而使乡土艺术最终凝化成最基本、最朴实的文化基因,融进学生的生命血脉,从而培育出健硕的乡土根系、民族根系。

一、参观地方企业——感受乡土之“新”

教学实践中,常看到学生对国内外优秀企业及企业家如数家珍,对他们的业绩崇拜有加,许多优秀企业家更是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然而学生对地方企业、身边的企业家却知之甚少,甚至还有学生因地方企业微小而不屑一顾。其实,家乡的企业及企业家接地气、提骨气,有着很好的正能量传播作用。教师在对企业类乡土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有底气,让学生在了解地方企业发展及成就的同时,自觉关心、亲近地方企业,激发其对乡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实现价值认同的正确归航。

学完“历史的巨变”一课,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家乡的新面貌以及发展的新成就,教师组织学生走进地方知名企业——江苏84爱特福公司。学生实地察看了公司内外环境、厂房设施、生产设备等,为公司的面貌之新而赞叹;待收看了企业的宣传片、听取企业负责人的介绍之后,学生又深为企业的管理制度之新而折服;在知悉企业多年来坚持回报社会,资助公益事业,参与抗击“非典”等救灾活动后,学生又为“84爱特福,为您造福”的经营理念之新而感动;得知企业的“科技创业园”正拔地而起,企业已经研发并生产出飞毛腿磁动车等新兴产品,学生在为企业的技术之新而惊叹的同时,不由得对企业的未来和家乡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这种对乡土之“新”的感受、感叹、感悟,会促使学生生发“斯人生于此”的幸运与自豪,增强“一方人造福一方水土”的动力与信念,从而建立起自身与乡土的情感纽带,激发其对家乡的自豪与热爱。

三、开展社会调查——发掘乡土之“能”

社会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藩篱,学生得以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成为问题解决的亲历者、参与者。活动中,学生完全置身于社会情境之中,与乡土有了全员、全面、全程的接触。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在看,用自己的耳朵在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在这种历练、洗礼中,其知识面得以拓宽、能力得到提升、情感越发细腻,其乡土意识、家乡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自然得以增强。

学习“关心社会发展”一课,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心系家乡、关心社会的实践平台,教师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了地方资源——柳树湾湿地,组织他们开展有关柳树湾湿地开发保护的课题研究。学生对柳树湾湿地并不陌生,他们中很多人经常在周末去那儿休闲放松,知道那里有奇异的水上森林、天然的芦荡、闲适的飞鸟、悠悠的河水、清新的空气……然而,随着前往休闲的市民增多又缺乏管理,攀爬、折断、损毁树木的现象日益严重,加之自来水厂等单位的随意扩建,造成大片树木被毁,由此对柳树湾湿地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迫在眉睫。

鉴于此,学生分组走访了县政府、县环保局、城建局、旅游局等部门,认真研究掌握现有的政策法规、发展规划等;他们还实地考察了柳树湾湿地及周围的风光带、居民小区,详细了解了附近的道路建设、人居现状;并且设计、发放市民问卷,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综合上述信息,最后,学生们一致认为对柳树湾湿地的开发重在发掘其潜在的旅游价值,但是保护措施要配套跟进。他们还设计规划出“水上森林浪漫游、芦苇丛中荡舟游、绿野溪径垂钓游”等八个旅游项目,并呈报给县相关部门,纳入县“三城同创”的整体规划实施。

这种对乡土发展“潜能”的关心、建议、发掘,会促使学生将对乡土的认知、情感引向深入、深厚与深沉,从而对家乡发展的现状、形势感同身受、荣辱与共,并自觉心系家乡、胸怀故土,增强对乡土发展、家国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事实上,乡土资源所依托的乡土世界就是一个宏大浩渺的生命系统,先哲的思想闪耀其中,祖辈的血脉代际相传,岁月枯荣、生生不息,犹如深邃的“精神海洋”,蕴藏着“坚韧勤俭、勇敢友善、诚信担当”等丰沛细密的精神支流,绵延地润泽它的每个子民,使其对自己的来路进行准确的辨识和界定。为此,思想品德教师要立足乡土教育,对乡土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找到乡土文化与主流价值教育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走进完整丰富鲜活的乡土世界,使学生在对其真实的触摸、真切的感知、真挚的回应中加深对乡土的了解认识、对家乡的认同关怀,深刻领悟家乡对于自身成长的独特意义,从而自觉实现对故土的精神归依,形成爱家报国的价值取向。

笔者通过对乡土资源的深度开发,使学生在“学习”、“参观”、“调查”的过程中始终亲历、在场。要知道,他们对乡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悟所忧,绝非教师在课堂上对乡土资源的单方呈现所能企及的。教师要根据乡土实际、结合教学需要多创设机会,让学生和乡土经常保持“亲密接触”,在对乡土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中,达到学生融进乡土、乡土融入学生的境界。将乡土的独特价值提炼、转化、细化成一粒粒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萌发朴素真挚的“乡情”,留下鲜明独特的“乡印”,留住浓郁美好的“乡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真正落到实处,成为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普教重点资助课题“思想品德课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成果之一,批准号:B-a/2013/02/078)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