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国学元素

  • 投稿水水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882次
  • 评分4
  • 45
  • 0

张焕强

摘 要:肩负着培育“四有”新人重任的高中政治教师,要利用多种资源、多种形式、多样话题,讲政治,讲国学,把高中生的国学教育有机融入政治课堂,理论联系实际,着眼学生整体素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

关键词:国学 政治教学 与时俱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张焕强,男,北京市育英学校,中学政治高级教师。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其教育理念已突破民间走向政令,国学的教育模式也已从传统说教踏上与市场结合的快速通道。作为肩负着培育“四有”新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重任的政治教师,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为提升新时代的新公民的新素质倾注自己的热情和心血。本文尝试探析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国学元素。

一、《经济生活》的国学元素

1.中华民族的节俭观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是我们经济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色彩斑斓的生活,我们要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学会量人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智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家主张“节用”、“节葬”,以为“厚葬靡财而贫民”。儒家对节俭是认同的,《论语》中讲“节用而爱人”,孔子自己一向崇尚节俭,所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秦汉以后,人们普遍接受儒、墨两家的观点,二十四史中对于能够节俭的人物大加称赞。《后汉书·吴祐传》称“祐以光禄四行(敦厚、质朴、逊让、节俭)迁胶东侯相”,尤其是官吏的升迁考核,将能否“节俭”作为一项基本内容。《左传》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同志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诚信观念与市场经济。“诚信”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的国学资源中不乏推崇“诚信”的论述。孔子主张以信任为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或前提,所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孟子则把孔子提出的“信”,提升到终极价值目标的高度,提出“诚”的观念,“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观念具有超历史、超时代的恒常价值,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市场经济中的“看不见的手”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世界,这就更需要讲诚信。消费者要讲诚信消费;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国家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让儒家的诚信观念成为我们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基因。

二、《政治生活》的国学元素

1.人本思想与党和政府的治国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科学发展观是党和政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思想。追溯历史,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所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诗集《诗经·大雅·抑》也有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则强调“民为贵,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尽管诸多国学资源中的“人本思想”是基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阶级立场上的,但在今天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因此,我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和谐思想与我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倡导君子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孟子也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可见,我们的国学文化是以和谐为目标,而弘扬国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和谐。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政府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对内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三、《文化生活》的国学元素

1.“仁礼、兼爱、法治”等国学思想促进文化发展。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的“礼”与“仁”思想,墨子“爱人若爱其身”的“兼爱”思想,以及韩非子“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的“法治”思想等“百家争鸣”,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既相互独立、展开激烈的辩论,又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从而促进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仁礼、兼爱、法治”等思想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仍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2.“孝道”美德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将孝悌作为伦理道德的中心,是对孔子孝悌合一的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发展,使孝道进一步政治化;曾子“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思想,以孝为核心,开创了儒家的孝治派,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使其成为道德的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孝道”是我国千年一脉历久不衰的传统道德,也是国学精髓的重要内容。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对君主的忠,甚至变成“愚孝”、“奴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对传统孝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3.国学经典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浩瀚五千年,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成为了传之千古的智慧结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诸子百家、诗赋、《周易》等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读国学经典,感受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的中华文化,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同时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四、《生活与哲学》的国学元素

1.国学中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之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从哲学角度看,其中无疑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芒。例如,《苟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突出的是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等生产活动中萌发的唯物主义思想。

2.国学思想中的辩证法智慧。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得如此绵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得益于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辩证法和方法论原则。被称为“中华第一图”的阴阳鱼太极图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离开阴阳更无道”,看到了总是有两个对立统一的因素彼此关联,这两个因素共存共生、相辅相成,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只有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才能显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蕴含着普遍联系、在整体中把握事物联系的辩证法观点。《易传》主张“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终日乾坤,与时偕行”,同时又反对“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要求人们“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饱含了辩证法的发展观点。而道家创始人老子则留下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柔能克刚,齿以刚折,舌以柔存”等名言,阐述了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矛盾观点。

3.“仁义礼智信”等国学思想中的价值取向。《易经·系辞》讲“周乎万物道济天下”,《论语·雍也》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子》讲“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礼记·孔子闲居》讲“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孟子·告子上》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梁惠王下》讲“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岳阳楼记》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着想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弘扬公益国学,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高屋建瓴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利用多种资源、多种形式、多样话题,讲政治,讲国学,把高中生的国学教育有机融人政治课堂,理论联系实际,着眼学生整体素质,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责任编辑:王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