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教学中的“难题”及其破解

  • 投稿迎风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677次
  • 评分4
  • 29
  • 0

王德锋 许国花

摘要: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使我们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将更多的关注点落到了学生如何有效学习上。然而,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反复出现、特别令教师头疼的“硬骨头”。对于这些常见的“难题”,唯有“走近学生”、“走向生活”、“给学生心灵自由”,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有效破解。

关键词:教学难题 前结构心理图式 心灵自由

作者简介:王德锋,男,浙江省嘉善高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许国花,女,浙江省嘉善职业中专,中学一级教师。

硬骨头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特别难解决的问题的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反复出现、特别令教师感到头疼的“硬骨头”。如果这些“硬骨头”处理不当,将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大打折扣。因此广大政治教师必须练就一副好牙板,才能将这些“硬骨头”一一啃掉。

一、如何应对学生的“前结构心理图式”

学生在学习每一节新课以前头脑并非一片空白,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际的观察,或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传媒的影响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有了自己一定的想法和认识。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前结构心理图式”。很显然,当学生“前结构心理图式”和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一致时,对课堂教学将产生促进作用,当学生的“前结构心理图式”和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不一致时,将会产生一种拒绝或排斥教学内容的结果,这样久而久之会导致课堂教学劳而无获。学生的“前结构心理图式”会反复介入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对政治课产生影响,成为政治课教师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硬骨头”。

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节课中,笔者采用“小鬼当家”的方式组织学生为自己的“家”做一个消费计划,然后请各个临时家庭选出代表发言,各个家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了要当好一个家必须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的结论。整个讨论发言的过程进展特别顺利。在总结时笔者指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因此要反对奢侈消费,提倡勤俭节约。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表示反对。该学生认为,在当前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形势下,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受到很大冲击。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内需不足,这样会出现物价不断下降、失业不断增加的严重后果。因此,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而要扩大内需,政府应当提倡奢侈消费,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和经济危机。显然,这个学生在学新课以前已经对目前的经济形势和西方经济学中政府的赤字财政政策有了一定“研究”,形成了“前结构心理图式”。还没等该学生说完,教室里便响起了持久而热烈的掌声,在鼓掌的同时有的学生将目光转向我,看我如何应对。说实话,刚开始我被他说蒙了,利用大家鼓掌的片刻迅速思考之后,发现其观点的片面性——将提倡适当超前消费等同于提倡奢侈消费。然后我从我国的国情,从奢侈消费的危害,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新内涵三个角度及时对其观点的不合理之处进行纠正,引导他真正理解正确消费观的内涵。面对学生的“前结构心理图式”,我们必须有科学的应对之策。

走近学生,与学生“亲密接触”。教师要应对学生“前结构心理图式”必须在课前经常性地走近学生。通过与学生交流,走近他们的学习、生活,了解他们在追求什么,在想什么,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们成为知心朋友。在对他们的“前结构心理图式”有所认识的前提下开展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走进知识,让知识“武装头脑”。大量的知识积累是应对学生的“前结构心理图式”的有力武器。政治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要认真学习政治学、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政治等不同学科知识,同时要广泛涉猎艺术、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政治教师只有具备了雄厚的知识积累,让知识“武装头脑”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能经受住学生“前结构心理图式”的考验。

走向生活,用事例感化学生。当教师掌握了学生的错误认识之后,可以运用学生身边正面的真实事例来展开教学活动,从而起到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比如在前文所列举的展示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有的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认为“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健康的”。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笔者列举了学校里一些同学为了和别的同学攀比不断地通过更新手机、电脑、MP3、电子词典等“现代化”装备来“武装”自己,由此带来“学费外支出”迅速增长,不但影响学习,还大大加重了家里的经济负担。这样,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来纠正学生的“前结构心理图式”,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如何调动学生的课堂投入和热情

新课程改革在浙江省实施已有六年多,但是有的教师仍然习惯采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对学生的考查也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探究、创造和动手能力。这样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学习政治课的投入和热情就会逐渐降低。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会遇到这种问题——整堂课教师不点名,没有一个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最终会导致课堂教学“事倍功半”,因此这个“硬骨头”必须引起广大政治教师的足够重视。

加强师生交往,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明确认识到,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与学、讲授与接受的关系,而且是人与人、你与我的关系。因此,在行动上教师应主动加强与学生的交往,与学生打成一片。对于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对学生来说,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与关爱。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肯定会越来越高。

给学生心灵自由。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给学习者充分的心灵自由,有利于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思想政治课要提高学生的课堂投入和热情首先应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教师要允许学生对书本知识、圣人言论、教师的讲解有不同理解,允许学生对其进行怀疑、否定,甚至批判。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感悟,不要以教师本人的好恶来干涉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比如,在讲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时,应允许学生对各种不同的消费观进行怀疑,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热情会逐渐高涨。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热情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吸引力的环境,使学生在情景中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同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预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对整个教学所进行的一种预先设计,预期性是其主要特征。预设是教师个人风格与魅力的体现,具有很强的可控制性。生成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问题或现象,偶然性是其主要特征。因此生成是教师所无法预料和掌握的,可控制性非常弱。可见预设与生成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客观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又一个“硬骨头”。

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前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等到正式上课,我打算按照自己的预设一步步推进,然而事情并非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新课导入还没结束就“卡壳”了。讲新课之前先播放宋祖英的《好日子》

师:“同学们,宋祖英的这首‘好日子’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众生:“反映了我们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师:“对。那同学们觉得我们的现在日子究竟过的好不好呢?”

众生:“好!”

就在广大学生都回答“好”,笔者正准备往下进行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觉得现在的日子过的并不好!”本来这节课的开头设计得很好,从歌曲《好日子》引出我们的日子的确越来越好,然后由好日子引出消费再由消费引出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可是在关键时候有个学生站起来偏偏说现在的日子并不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于是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来“纠正”该学生的说法,最终使得整节课的效果大打折扣。

上述事例说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整堂课不可能完全在教师的预设和掌控之中。因为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肯定不会完全相同,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平时不敢发言,好不容易讲了一句话,他的这句话可能是教师始料不及的,很可能就成为教师所要面对的“硬骨头”。如果教师对课堂上的生成处理不当,不但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可能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

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前提。政治课教师要想很好地处理课堂中可能会生成的“另类声音”,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师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我——你”关系,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因此,教师应该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必须尊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或见解,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接纳他们的各种声音。

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多角度设计。在前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课例中,笔者在开课以前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好,等到开课时就按照预先的设计一步步推进。然而,事例的设计,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比较容易把握,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课堂提问的回答则具有很多的可能性,把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要处理好课堂上生成的“另类声音”我们必须在“多个可能性”上下工夫。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对问题的“答案”进行考虑,这样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上文中提到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日子究竟好不好?”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无非有三种可能:好;一般;不好。为了应对学生在回答时所出现的“意外”,教师应对每种回答都做好相应的准备,当学生回答日子过的好,教师就由学生的回答引出消费,再由消费引出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当学生回答日子过的一般或过的不好,教师可顺着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问,“为什么过的一般或过的不好?”“如何才能过的好?”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好日子离不开消费,再由消费引出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样从多个角度考虑学生回答问题的可能性,不管学生怎样回答,都可以引入到所讲的内容上,大大增加了教师面对课堂生成的“另类声音”的回旋余地,从而使得课堂朝着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

当然,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硬骨头”远远不止这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对于这些新问题,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地去思考。

(本文系嘉兴市2012年规划课题“高中政治“中心素材”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成果之一,课题项目编号:J12075.)

(责任编辑:王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