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教材中探究活动的合理选择和运用

  • 投稿Baha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410次
  • 评分4
  • 40
  • 0

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为例

周 虹裘 蕾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这些资源。本文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为例,从探究材料时效性与典型性的结合、探究活动中材料与设问的处理、探究活动中资源利用度等三个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探究活动的合理选择和运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教材 探究活动 合理选择与运用

作者简介:周虹,女,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中学一级教师;裘蕾,女,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指导学生自己去参与,自己去探索,即教会学生学会探究。而让学生学会探究就需要创设情境,需要选择一定的资源进行辅助。教材作为教师上课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有着内容丰富的探究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往往会忽视这些资源,而费尽心力去寻找另外的资源来讲授同样的知识,结果是费时费力。所以,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对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合理选择并利用起来,而不是舍近求远。现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课为例,说明对教材中探究活动的合理选择和运用。

一、贯彻的原则

1.依托教学目标处理探究活动。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活动内容,都是根据每一框的教学内容而设置,是为每一框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一框具体教学内容来合理选择探究活动。

教学指导意见对“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框的基本要求是“明确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把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懂得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发展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和人大代表的权利”。根据该指导意见,我们不难发现本框的教学重点是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和人大代表的职责。通过这两个知识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国家,这是需要突破的难点。据此要求,对于书本第55页“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系统”的辅助材料,上课时可以不考虑讲解,让有兴趣的学生自己课外去看。而对于第56页“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示意图”的探究材料,却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应该比较详细地讲解,还可以补充相关具体的事例,让学生理解掌握人大的四个职权。

2.依据学生实情,突出地方特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政治生活》教材很关注学生的政治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适当降低了理论的要求。但由于一些内容本身的局限性,学生对它的举例感始终存在。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框中,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的常识,我们在以往的教学实践反馈中有这样一种感觉,似乎这些知识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没有交叉点,课上完后,部分学生还是不太明白不太理解。这种现象的产生我们教师也有责任,与上课探究活动材料没有选好有一定关系。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中全国统一使用人教版教材,所以材料的选择与设置都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来安排,也不可避免缺少地方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讲解人大代表职权时,选择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绍兴本地的人大代表叶飞帆,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是如何开展自己的工作的材料呈现,来说明人大代表的权利和责任,这很有说服力。同时,在利用第57页探究活动时,我们将其设问进行了修改,将其改成“如果你是人大代表,为解决绍兴雾霾天气,将如何履行职责?”这样通过探究活动拉近了学生与人大、人大代表的距离,使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讲”,通过讨论,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

二、具体的做法

1.有取有舍——关注探究材料时效性与典型性的结合。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特点,我们使用的新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比以往都要新,而且这些材料都是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成果,对于教材内容的说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由于从教材的编写到出版再到学生上课,这些材料难免会出现滞后性,不符合思想政治课时效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选择和处理探究活动材料的时候,要根据实际的变化,将最新的内容补充完善。

在传授“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时,恰逢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于是我们采用了这次人大中的一些图片进行导人,目的是营造氛围,拉近人民代表大会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兴趣。从这些内容中引出“人民是如何行使权力?”这个难点。然后再采用书本第54页探究活动图3和图5,用于说明该难点。(图3说明人民民主选举人大代表代表自己管理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图5说明人民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监督人大代表和国家机关开展活动,也是当家作主的表现。)

同时,第55页的探究活动中的图2(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担任国家主席)和图4(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虽然在时间上不具有时效性,但是具有典型性,因为不是每一次全国人大都会选举国家主席,关于宪法的修改更加具有典型,所以在用以说明全国人大的职权时,将本探究活动中的这两幅图片进行了保留。

2.有先有后——关于探究活动中材料与设问的处理。教材探究活动都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材料,还有一部分是活动设问或活动要求。对于这些内容我们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

如“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框中,第54页的探究活动有两个设问:“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哪些职权?”对这两个设问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展开逐步使用,而不是一次性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设问都解决。在讲解本框重点知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时,我们重点使用了课本P56的探究活动的材料,而对其设问“对照示意图,联系第54页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活动的图片,说说图1、图2、图4分别表示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哪些职权”进行了处理。我们不急于在传授“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这个知识点时使用这个设问,而是在利用本探究活动前面的材料对人大的职权进行了解释后,再引入这个设问,并结合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一些图片,补充到第54页的探究活动中后再完成该设问的后半部分“上述图片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了哪些职权”。这样的处理既体现了探究材料的时效性与典型性相结合的特点,同时也能提高效率,避免重复提问和材料的重复使用。

3.有动有静——关于探究活动中资源利用度的把握。教材探究活动所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和设问都是我们可以使用的资源,但是这些资源也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需要进行变通使用。

我们用“动”和“静”来形容我们在教学中对探究材料的利用。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框中第57页探究材料我们进行了两种方式的处理:一种方式,如本文前文所提,舍弃镜头三中原本的材料,将其变成本地全国人大人大代表叶飞帆是如何开展自己的工作的材料呈现,来说明人大代表的权责,这是将整则探究活动都进行了变更;另一种方式,仍1日采用镜头一到镜头三三组材料用于说明人大代表的权责,这是不变的,即上文讲之“静”。这样处理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探究材料,让学生现学现用,通过他们自己对三组镜头中实例的分析,更好地掌握人大代表的职责。这样既可以节约教师备课中搜集、选取、处理实例的时间,保留更多的精力用于知识体系的处理和构建;还可以控制学生的信息接收量。过多的材料信息不仅增加学生接收、分析信息的负担,而且会干扰基础知识的落实。所以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方式。

但不管是上述两种方式中的哪一种,我们都对第57页探究活动的第二部分“自制图表表述:假如我是人大代表……”进行了变通,即“动”的部分。因为该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启示学生应该怎么做,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实践证明这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可做适当的修改。我们选择了本地的一个实际情况,进行了重新设问:“2014年绍兴遭遇了“十面霾伏”,假如你是绍兴市人大代表,在绍兴市人大会议上,你将就此问题提出什么议案或建议?”并提出相应要求:“1.以小组形式完成;2.任务:人大代表通过与选民沟通后写一个议案;3.要求:有案名、案由、案据、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修改后,学生感觉发生在身边的事有话可说,同时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应用和巩固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不仅使教材版面变得活泼,有感染力,对它的合理选择和运用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学习,自主思考,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相关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用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于教材中探究活动的合理选择和运用也是教师处理教材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对我们的一种挑战,如何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积极实践!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