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中政治微课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 投稿丁丁
  • 更新时间2016-03-01
  • 阅读量1109次
  • 评分4
  • 38
  • 0
 [摘要]结合校园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阐述高中开展微课学习的必要性,从高中教学实际出发总结高中政治微课的特点,提出高中政治微课的设计和开发方法,分析微课资源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为一线教师开展微课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政治微课特点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61 
  随着中学校园信息化的发展,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更加多样化、自主化。“微课”是微型视频课程的简称,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资源,而且为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础。将微课与思想政治课结合起来,不仅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理念的突破提供指引,也为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新思路。 
  高中政治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支持学生在线和移动学习的课程。它对高中政治课程的延伸,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科的热情。 
  一、高中政治微课的特点 
  (一)集中性。高中政治微课的开发基于某个知识点或者主题,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内容精炼,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个知识点或者解决一个问题。它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补充课堂统一教学的不足,基于微视频对个别学生的薄弱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巩固。 
  (二)共享性。微课利用电脑和手持设备观看微视频,查阅课件,共享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在网络交往平台上共同学习、分享学习经验。这种共享不仅是微课资源的共享,也可以是微课资源制作过程的共享,学生可以参与到微课资源的设计和制作中。学生对生活的敏锐触角为微课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独特视角和动力,开发过程的共享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高中政治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一)编写资料卡。高中政治课程体系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国际关系这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知识点多,相应的微课资源种类也多。为每个微课资源在开发之初制作资料卡,有利于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找到资源。 
  (二)选择主题。一般会选择课程中的重难点和易错易混点作为微课资源的主题,有时为了拓展和补充课程内容也会选取具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主题。在选取时政热点作为主题时,要注意微课程最终的落脚点是课程而并非热点本身。 
  (三)结构设计。根据主题确定内容,力争以最佳的内容结构,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例如对哲学生活可以采用故事的方式,以增强趣味性;对政治制度等理论可以采用链接时政要闻的方式,以增强时效性;对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等涉及计算类的问题可以采用手写板方式,注重推理的过程。总之微课的设计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主题选择灵活多样的结构和呈现方式。 
  (四)录制微课。这主要有教学录像型和屏幕录制型。教学录像型利用摄像机记录教师的教学活动,制成教学微视频,可以通过后期视频编辑将学生活动插入进来,展示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形式对教师的形象、口才、教学水平的要求较高。屏幕录制型利用屏幕录制软件记录计算机屏幕上展示的内容或者软件操作过程,同时将教师的点评和讲解的声音录制下来。这种形式操作简单易于实现,目前可以免费使用的软件有屏幕录制专家等。 
  三、微课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应用的情况分析 
  (一)高中政治课堂开展微课的积极因素 
  1.微课有利于扩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通过网络提供微视频学习资源,可以在课堂外帮助学生完成教师安排的预习任务,学生也可以在课下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对重难点和易混淆点通过微视频点播进行巩固。而且在课程之初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85%的学生愿意尝试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2.微课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34%的学生认为微课资源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方面作用明显;67%的学生认为微课资源对提高学习积极性有帮助。从调查中可得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微课对学习有帮助。 
  (二)高中政治课堂开展微课的困难 
  1.需要专业的网络平台。在高中开展微课迫切需要专业的网络平台,因为目前主要是利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在群共享中下载微课学习资源,这种方式提供的资源只能是临时性的、少量的,而且要在日常教学中实施微课教学还需要多媒体、校园无线网络、手机或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等设施和设备的支持。 
  2.需要组建专业的团队。由于一线教师教学任务重、计算机技术上有欠缺,通过一线教师个人的努力很难形成系统的微课程。这就需要组建微课程开发的团队,发挥不同教师在教学、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分工合作,共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