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电影文学教育论文范文,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李准电影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分析

  • 投稿柏舟
  • 更新时间2018-01-27
  • 阅读量709次
  • 评分4
  • 75
  • 0
  【摘要】李准从事文学创作数十载,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作品,平生共发表两本散文集、二十余部电影文学作品和五十多部小说。李准是现代中国文学界,在影视和文学双线均取得显著成就的大家。统览李准的作品不难看出,其总体创作特色有三点:一是寄时代精神于影片中;二是文学作品彰显鲜明的民族气息;三是浓墨重彩凸显自然风光。
 
  【关键词】李准;电影文学;特色;
 
  一、李准生平事迹及其作品
 
  李准(1928-2000)蒙古族,河南洛阳人,是中国著名的剧作家和小说家,其作品体现现实主义风格,为中国广大农民读者所熟悉和热爱。195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深刻而清晰地揭示翻身后农民两极分化的敏感问题,因此备受关注与重视,曾一度被国内几十种报纸和书刊引用和转载,李准由此便享誉国内。此后李准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先后发表电影文学剧本近二十部,小说几十篇,并出版二部散文集。李准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而1957年开始创作《老兵新传》、《小康人家》两部电影剧本后,才思不断涌现,连续于1960年发表电影文学剧本《李双双》、《耕云播雨》,这些作品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在1962年创作《壮歌行》即《吉鸿昌传》,并于1964年出版《龙马精神》。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李准于1977年创作《大河奔流》电影剧本,改革开放后发表历史小说《荆柯传》、《中洲七梦》和《清凉寺钟声》等。其中的《黄河东流去》这部长篇小说还享有“立体的流民图”的美称,李准因此在1985年获茅盾文学奖。
 
  二、李准个性分析
 
  李准出生于农民家庭,其祖父是一名老教师,而伯父曾任小学校长,叔父任教,父亲自通文墨,母亲虽不识字,但对大量的农村话语掌握透彻,李准耳濡目染地接触并掌握了丰富的乡村诙谐语言。曾读小学,闲暇时经常翻阅《三字经》、《弟子规》等书籍。一直读到初一因家境贫困而辍学,成为一名逃荒难民,过上了流浪生活。尽管如此,李准并未放弃学习,15岁时经常租书读,自此李准开始接触诸如巴尔扎克、屠格涅夫、狄更斯、托尔斯泰等国外著名文学家和茅盾、鲁迅、巴金等国内名家著作,使得李准的艺术视野得以开阔,基于对文学的浓厚兴趣,逐渐培养了其文学素养。
 
  李准是个重感情的人。其最擅长的题材便是乡村生活,李准对其文学作品主角,对乡村和村民都感情深厚。李准多舛的命运并没有打消他对于文学的追求,除了内心对于文学的热爱,更体现了李准的坚持,能够在逆境中成长,不被外界的客观条件所打败,体现出李准的刻苦、坚韧,始终坚实地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而奋斗,不断奋进,积极学习,提高自己,从不轻言放弃的优良品质。正是李准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坚持不懈地努力在文学的道路上行走,才能在当代中国文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给世人带来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三、李准电影作品的特色
 
  1、紧跟时代主题
 
  李准是由著名的小说《不能走那条路》而享誉国内。1953年的《河南日报》发表了他的这不短篇小说,在1954年开春时节,《人民日报》获准转载《不能走那条路》。这部小说很快就被改编成电影,戏剧等,这引起了全国巨大轰动。李准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紧扣时代主题。与此相似,李准电影的成功同样得益于巧妙而精准地紧扣时代主题。
 
  然而,与时代主题紧密契合这个特点是一把双刃剑,李准结合时代主题的同时,又缺乏创新思维。作家除了紧随时代潮流外,更要超越时代主题,以更高的立场对时下情形做出有效审视,明智决断,形成独具风格的个体意识。这点在李准早期的创作之中深有体现,在1957年左右的作品中,切合中国当时迅速增长的人口与发展落后的经济之间的矛盾的国情,李准在1957年之前和之后的著作中,批判了官僚主义,赞扬了人类美好的情感,呈现出宝贵的作家的独立意识。
 
  2、鲜明的本土特色
 
  李准出生在河南省洛阳市。从夏商周三代起,以及宋代,河南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氛,有记载以来,已经涌现出大量的作家、诗人和科学家。河南省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起源地,成为首屈一指“中国文化的摇篮”。了解中国必须建立在对河南的理解之上,只有充分明白中原文化,才能真正弄懂中国文化的形成过程,才能深刻透彻地了解中国。
 
  李准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河南的语言积淀。李准从茅盾处得知:“河南省的话语不像江浙,由于地方性太强而不能直接用到作品里去,河南语言是可以直接用到文学创作里的语言。”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李准在文学语言方面来说的确是他的幸运。比如,在电影《李双双》中,李准用极具河南特色的地方方言,用形象和熟练的笔调,通过琐事描写,如平常的夫妇感情分歧等方面,成功地将李双双性情倔强,心直口快、泼辣温淳、刚毅热情、敢于坚持原则,同时又有中国妇女善良、勤劳的传统美德的银幕形象树立于大众,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出新中国农村妇女焕然一新的精神风采。又如《老兵新传》中程国亮等人吵嚷着:“活人还能叫尿憋死”,展现出河南语言的生动轻快,将劳动民众不畏艰苦、艰苦朴素的精神风貌形象展现。
 
  除了语言优势之外,李准还秉承河南先辈的优秀文学素养。李准常说,河南的前辈们是自己的偶像,从先辈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的文学素养。每次遇到河南家乡人,他常常会问起河南文学的老将们。说到谢瑞阶,哪怕就是一个很不起眼的细节也能让他兴奋不已。据他而言,谢前辈宛如自己的父亲般,他们常常住在一起进行文学探究,离开郑州北上北京之后,谢前辈常会目送李准上车。长此以往,这件事情也就成了谢老的一种习惯,由此可见谢老对李准的影响之深刻。李准说,在著名文学先辈苏金伞去世之前,探望的时候就和苏老相拥而泣。他常以河南的先圣先贤为骄傲。他非常喜欢和欣赏贾谊的《过秦论》,认为贾谊能把秦始皇放在手掌心上分析,这是作为一个文化人难能可贵的激情和魄力。
 
  3、浓墨重彩凸显自然风光
 
  自然风光主要体现在李准后期的文学作品中,早期的作品更多地体现时代气息。在后期作品中,起初还只是能够在比较浅显的实物意识上进行描绘,他认为自然风光只不过陪衬人类活动的附属和背景。即使有些作品对自然风光有所描述,比如《老兵新传》中描写了北大荒辽阔荒原和荒地,而这些镜头所传达出的意境却仅仅是恶劣的北大荒条件和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北大荒而已。当描写到战长江用战刀挖出黑油油的钙土,他看到如此肥沃的钙土,认为能够种出好的庄稼,将会使收成量提高,这才面露喜色。到李准后期的电影创作中,他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有了焕然一新的转变。《牧马人》这部电影讲述了1980年,老华侨许景山从美国回来,找到了儿子许灵均,儿子当时正在西北牧场工作,许景山决定带他去美国继承遗产。而三十年来,许灵均经历了孤儿到右派分子的痛苦,他是在牧民的关怀下鼓起生活的勇气,结婚生子,走上了教师的讲台。这一段无法忘怀的往事,使许灵均留在祖国的大草原,而许景山最终理解了儿子,找到并重温了重温父子之情。李准将本部影片中的自然人格化,赋予自然伟大的指示意义。李准用长篇幅的自然风光描写,交代出故事发生在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与碧空万里的天空形成和谐的风景,主人公许灵均仰躺在草地上,耳边响起悠扬的古老草原牧歌。此时此景,身为“右派”的许灵均似乎忘掉自己的忧愁,将灵魂完全寄存于一片自然的怀抱。
 
  影片还呈现了一个镜头:许灵均心灰意冷,准备躺在马槽里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一匹棕色的马慢慢地向许灵均挪动过来,把头伸到他的肩头,用温暖的鼻息轻轻抚慰着许灵均的灵魂。他抱住马头失声痛哭,而棕色马却一点儿也不害怕,甚至用它的鼻子轻轻嗅他的头,爱惜般地舔许灵均挂满泪痕的脸。经过这样一个灵魂的净化的过程,许灵均重新燃起了生的渴望。
 
  本部影片更是以严峻、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多年的命运,从扭曲的时代中挖掘出美,从普通人身上迸射出真与善的光辉。凝聚在主人公命运中的伤痕与甜蜜,痛苦与欢乐,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从影片中,我们更能发现劳动者质朴、纯真的感情与恢弘瑰丽的草原生活图景相交融,抒发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
 
   作者:王红玉
  【参考文献】 
  [1] 杨明生.文学作品语言风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2. 
  [2] 金立群.论《喧嚣与狂怒》的文体风格[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