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当代高校文化格局研究

  • 投稿电竞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962次
  • 评分4
  • 48
  • 0

徐彤彤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青年文化共同组成的多元文化格局是当代高校文化格局的基本构成,五种文化有冲突、有融合,推动和促进了当代高校和谐、繁荣的文化格局。根据多元文化共存模式,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着重从文化整合的角度,把五种文化整合成新的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做好思想引领这一根本工作。因此,研究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当代高校文化格局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文化格局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64-03

收稿日期:2015-01-05

作者简介:徐彤彤(1987—),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助教,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1世纪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伴随着这种高速发展的即是文化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作为充满朝气、富有活力的一个群体,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接受挑战,首当其冲地受到了这种变化的影响,随之产生的即是大学校园中文化格局的新变化,这种变化的核心内容即是多元文化对于高校文化格局的影响。

一、多元文化的共处模式

研究“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当代高校文化格局”,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弄清楚“多元文化”的含义以及多元文化间的共存模式。“多元文化”这一提法近些年来常常被使用,CNKI检索“多元文化”作为关键词的文章近十年就有两千多篇,追根溯源,“多元文化”这一概念的使用最早源于20世纪欧美国家的文化多元主义思想,是随着欧美国家面临的种族主义、价值多样、文化认同等问题而产生的。“多元文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不同种族、不同价值观基础上的平等的文化,二是多元文化在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下共同发展。

针对当代高校文化格局中的多元文化,学者们观点不一、见解各异,经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当代高校中的文化格局主要是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网络文化、青年文化这些文化形式共同组成。五种文化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影响,在不断融合中共同影响着当代高校学生的价值观,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研究这几种文化,继而去占领价值观教育的新领地,做好思想引领工作。

二、当代高校的多元文化格局

(一)主流文化受到挑战

近年来,主流文化在我国高校频频遇冷,究其原因,与学生思想特点变化、多元文化渗入校园等客观原因关系密切,但其根源仍然是我们在新的工作形势下没有主动做出调整,没有进行充分的自身建设。所谓主流文化,即是在社会中起决定性作用、占据支配地位的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主流文化体系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体系,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1]。主流文化对于社会发展、国家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社会的精神水泥,把松散的社会元素凝聚在一起,对于整合社会思想、稳定社会秩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流文化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性在一些关键时刻体现得尤为突出。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在青年大学生中进行主流文化的教育,以主流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对于国家、民族的未来,意义重大。

近年来主流文化在高校中受到了多元文化的挑战。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在心理上对主流文化贴了标签,从内心深处排斥主流文化,他们把主流文化与政治文化、政治教化联系在一起,用自己的青春叛逆漠视主流文化,这种认知偏差使得当代大学生忽视了主流文化中的精华,更看不到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卓越效果和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形势下形成的关于主流文化中正面积极向上的一面,更加被大学生忽视。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现象。他们有的把金钱看得过重,期望快速发达、享乐,有的自卑、迷茫,看不到自己的希望在何处,更看不到主流文化可以帮助自己走出迷茫。“他们大多数把羡慕的对象从白手起家的奋斗者变成了所谓的富二代,他们的梦想渐渐地从国家变成了个人”[2]。

(二)精英文化分流转型

高校中的精英文化古已有之,这主要是文化领域中的一种狭义概念,指的是“在一定历史范畴内,由一部分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并被他们所追崇的一种高雅文化”[3]。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的天然聚集地,因此精英文化自然地发源于高校、发展于高校,但随着当前高校文化格局的变化,在其他文化的冲击下,精英文化的权威地位已经不复当年,因此源于高校的精英文化也必将改变于高校、创新于高校。实践证明我国当代高校精英文化已经出现了分流转型,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精英文化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由最初发展时极为严肃、高雅的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孤芳自赏的文化,不再被大众推崇,权威地位明显弱化。其次,精英文化在当代高校中的内容发生了改变。精英文化在最初多产生于基础性、逻辑性、社会性的学科,被精英文化追捧者推崇的也是马克思、孔子等思想家、教育家,然而现在的精英文化多为实用性的学科,比如电气化、机械自动化等,被推崇的偶像也变成了比尔·盖茨、马云等实业家[4]。再次,精英文化在高校中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改变。过去的精英文化是非常高高在上的,追捧精英文化的知识分子往往对世俗文化颇为不屑;现在的精英文化支持者往往在尊崇严肃、高雅的精英文化的同时吸纳世俗文化的某些方面,至少不会排斥世俗文化。另一方面,精英文化的倡导者开始倡导向世俗文化学习,褪去精英文化高高在上的面纱,与广大知识分子一起探讨文化,以一种更能为大众接受的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这些形式上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对于长期存在在高校中的精英文化来说,无疑有着一种大势已去的悲哀[5]。

(三)大众文化异军突起

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谓的大众文化,发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是随着西方现代社会发展产生的一种市民文化。很多学者认为大众文化不是我国的文化,是西方文化传播来的,只能看作跨文化交流的产物。然而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大众文化,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但根本性质相似,即是我国的民间文化。我国传统民间文化有着大众文化包含的所有特点,只是产生的背景有着本质区别,但它们同样被乐于接受,同样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形式。大众文化的特点是:“现代性、商业性、世俗性、标准化、时效性和娱乐性。”[6]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文化格局是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碰撞的文化场所,这两种文化各具特色,被广大学生们接受,然后大众文化改变了这种高校文化格局,大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角色开始影响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他们在学习中不再追求最高,只求自己心安;他们在生活上不再追求艰苦朴素,转而追求自己过得舒服;他们在交友上不再追求君子之交淡如水,转而追求一起消磨时光……大众文化影响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开始追求不同,追求另类。殊不知这种对于“不同”的共同追求才是最世俗、最普通的[7]。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并不完全是一种负面文化,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有其吸引大学生的天然之处。大众文化的亲和性、休闲性、娱乐性与大学生追求的轻松、自由有着天然的契合之处,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懂得正确看待大众文化,善于利用大众文化与大学生的契合点做好思想引领,同时去除掉大众文化对于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网络文化方兴未艾

所谓网络文化,即是一种以计算机硬件设备为物质载体、以使用网络的人为主要对象、以网络这种虚拟空间为主要发展领域、以数字化这种基本技术手段、伴随因特网产生发展的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生活及思维方式。网络文化的产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人类的发展已经起了并将继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网络作为第四媒体被某些学者认为“昭示着一种旧文明的结束和一种新文明的到来”[8]。

2009年,某调研机构对大连市四所高校在校本科生使用网络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据结果显示,“80%的学生每天的平均上网时间为1—2个小时左右,大于5个小时的占到了被调查学生的8%;55.5%的学生上网费用约占平均每月生活费的25%,有10%的学生上网费用占到了平均每月生活费的25%以上;67.7%的学生认为上网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9],这是2009年的数据,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将更高于此。面对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校文化格局中的新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好新媒体,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就成为了如何站稳阵地、对学生做好思想工作的一个复杂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思考、总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90后”大学生在思想上零距离,在成为他们益友的同时发挥良师的作用。

(五)青年文化长盛不衰

青年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重视的文化。青年时期是在度过了儿童期的朦胧后,开始慢慢开启自我认知的时期,价值观即是在青年时期开始养成的。美国学者帕森斯在《美国社会脉络中的年龄与性别》中对青年文化做出了界定:“青年文化是由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一种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不负责的青年文化与强调职责、服从与生产劳动的成人观念存在着冲突。青年文化强调放纵无羁的生活方式,抗拒成年人对他们抱有的期望和约束。”

大学生作为由青年人汇集成的群体,与青年文化的传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学生属于青年文化,青年文化属于大学生,因此青年文化这种文化形态一直在高校中长盛不衰,只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10]。青年文化对于大学生也是一把双刃剑,这种文化散发出的激情与活力可以激励当代大学生追求理想、不断前进,可以让大学生解放思想,努力去追求个人全面发展,这无疑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很有帮助;但是青年文化中对于自由、解放的过度追求又会造成愤青的存在,他们一旦不懂得正确的宣泄方式即会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难题。青年文化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长盛不衰的力量,在不同的年代以不同的面貌展现,但本质却从未改变。

三、整合高校多元文化格局的路径

主流文化受到挑战、精英文化分流转型、大众文化异军突起、网络文化方兴未艾、青年文化长盛不衰共同组成了当代高校多元文化格局。不同文化间的冲突、融合必将推动整个高校文化格局的大发展、大繁荣。大学生作为最富有活力的青年群体,对于多元文化的接受和反应都快于其他群体,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进行文化整合,催生新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懂得在精英文化中辨别“真伪”

真正的精英文化是一种极为严谨、科学的文化,它体现着对于真理的不懈追求、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理想性的价值需求,这是世世代代学子对于人类文化和历史进程的研究结晶,推动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进,促使人类文化不断进步。精英文化所具备的这些特点均与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相吻合,理应予以维护和保持。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大众市场所表现出的精英文化则赋予了更多的劣质性,例如虚伪、市侩、低俗,历史事实被戏说曲解,许多电视节目为赚取噱头和收视率将原本名著的深刻底蕴扭曲,现如今的学术界也令人担忧。现代意义上的精英文化与根本意义上的精英文化有些格格不入,与主流文化所提倡的本质也是格格不入的,这就需要学生在精英文化中懂得辨别“真伪”。

(二)学会在大众文化中看到“双面”

大众文化在产生的那一刻,就带着天然的“双面性”,既是美的代表,又是丑的体现。大众文化在西方市民社会产生的时候,有其“真”与“善”的一面,源于市民、贴近市民,这与主流文化中的很多观点都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我们在整合大众文化的时候,要懂得发扬大众文化中美的一面,放弃其丑的一面。大众文化自产生的时候起,就有一定的颠覆性、逐利性,这些负面成分会影响大学生贪图享乐、信仰缺失,从而失去人生追求。因此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引导时,发挥文化整合中“扬弃”的主动性,对大众文化去粗取精,构建整个高校文化新格局。

(三)努力在网络文化中识得“千变”

在互联网时代刚刚来临的时候,大家普遍对其感到生疏和恐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其所带来的进步和优势也日益体现,且已经渐渐演变成一种全新的文化方向,在如今高校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新鲜又雄厚的文化力量。主流文化的传播,网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带来的信息化、速度和多样化的文化形式传播主流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为高校教育和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创建提供全新的手段和方式,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塑造性格,宣扬自我和充分地张扬个性以及娱乐和生活提供全新的方式和渠道。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中所提倡的人人平等、自由以及对于价值理念的不断追求也是主流文化所提倡的,对高校学生塑造科学的价值观有着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但是,网络也是千变万化的,有好的信息,也有虚假信息、没落的观念,网络资源良莠不齐,这都需要大学生面对网络文化懂得去伪存真,努力去汲取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养分,消解不利于个人发展的因素。

(四)积极在青年文化中正视“矛盾”

青年文化是一种矛盾的文化,这种矛盾也正是其与主流文化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的地方。大学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的群体,他们胸怀远大志向,同时抗压能力又极差;他们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对于人生选择有较为客观的认识,但又免不了年轻气盛,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青年大学生的种种矛盾之处与青年文化的矛盾之处有着天然的契合,这也体现了青年文化中追求真理、倡导有远大理想、创新精神、批判精神的内涵,这与主流文化一直倡导的理念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也需要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把青年文化的这一面吸收进来,抛弃掉青年文化中冲动、矛盾、不稳定的负面内涵。

参考文献

[1]蔡俊生,陈荷清,韩林德.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7.

[2]张建生.浅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层次[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3]王寒松.当代文化冲突与青年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62.

[4]刘大卫,冷庆丰.生活德育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功能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5][美]克鲁克洪等;高佳等译.文化与个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38.

[6]黄焕汉.从价值观视角论意识形态、文化及其关系[J].岭南学刊,2009,(3).

[7]崔华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6).

[8]杨建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属性和建设路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l).

[9]张光伦.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7,(6).

[10]王正明.价值观:和谐文化的核心——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及其特征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3).